APP下载

地质灾害防治成效与问题对策研究

2021-07-01

中国金属通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经济损失防灾减灾

赖 楠

(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二四七队,湖南 长沙 41012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思想,要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大局,分析防灾减灾救灾短板,研究谋划战略举措,着力从源头上、根本上提升全社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保障。因此,新时代的防灾减灾救灾对于地质环境安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对于防灾减灾救灾的相关内容也有了更高的期望。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有重要的影响,相较于事后处理,更要看重事前防治,可以看到其防治涉及到多方面问题,如,管理、经济、法律、社会、文化,只有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才能为社会以及国家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地质灾害防治的成效

1.1 因为地质灾害导致的遇难人员数量有显著的减少

图1 1995~2018年我国地质灾害导致的遇难人数分布情况

在各方的不断努力下,因为地质灾害导致的遇难人员数量每年都在减少,从下面的图1中可以看到1995年-2018年我国地质灾害导致的遇难人数分布情况,遇难人数是呈趋势性下降的,其中2018年的遇难人数是最少的。和美国等量人口计算比较,2011年至2017年我国地质灾害导致的年均遇难人数是美国的3.5倍,我国的人口数量很多,地质环境也要比美国更加复杂,人类活动遭遇或者是引发的灾害几率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居高不下的,所以,通过提升综合防治能力减少地质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还有很大空间[1]。

1.2 城乡社区直接经济损失总量提升,然而占据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比例呈趋势性下降

结合国家自然资源部门统计的数据,国内城乡社区因为地质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为波动性变化,从下面的图2中可以看到。在2001年至2010年间,国内城乡社区地质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占据GDP的比例是呈下降趋势的。如果运用线性估计法,年均直接经济损失下降率是0.016%,这也证明“减灾就是增产”是有依据的。另外,相较于城乡社区地质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工程建设行业的损失要更为严重。

图2 2001年~2018年我国城乡社区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分布情况

1.3 城乡社区地质灾害应急避险能力日益提高

我国是从2003年开始落实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以及预警预报体系相结合的防治方法,其是基于气象因素基础上的,国内城乡社区成功预报的灾害数量在地质灾害总量中的占比呈现出波动性变化,然而就整体上而言是增加的,从最开始的5%提高到20%[2]。在2013年至2018年间,虽然应急避险人数也是波动变化的,然而就整体上而言是逐渐减少的。之所以会这样,得益于几方面:第一,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得到提升,自主应急避险性提升;第二,各种专项行动的开展,如,搬迁避让、生态移民、综合治理等;第三,气候年际变化和地质灾害易发区重合。

2 地质灾害防治的问题

通过对地质灾害事件进行事后调查分析,发现很多重大事件在事前都有依据可循,可以避免或是减轻灾害的影响,然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之所以会这样,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防灾文化较弱、减灾理念滞后、心理预期侥幸、科学认知不足等。

2.1 从业人员的防灾减灾理念不足

主要体现在,从业人员将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看作是一般的地质工作,在思想方面的认识不足,并未提升到“以人为本”的职责,并没有把防灾减灾变成一种习惯,职业敏感性不强,没有意识到识别预测要比调查研究更重要,无法为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2.2 研究缺乏针对性

在灾害事件发生之后,都会对事件进行系统全面的描述,分析地质,然而研究比较繁琐,一直注重分析地质问题,而对于防灾减灾决策支持方面的思考和研究则存在不足,目的性不足,就根本上来说,不够讲究科学的方法论以及认识论。

2.3 调查监测设备粗放,无法有效适应复杂的环境

国内在防治技术装备方面的研发和运用得到了显著的发展,然而设备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携带不方便、装备保障能力有限、无法全面适应复杂环境、集约化运用效率较低、应急响应衔接不足、天空地设备一体化运用不足等。

2.4 计算技术方法对于研究对象刻画的精细度不足

不管是区域还是单体,都需要不断的提升相关工作的准确性,如,防治工程设计、调查评价、计算分析、模拟仿真复杂的岩土体等。评价结果一般要实施宏观判断修正,然而缺乏较强的预警研判能力,且计算软件的性能不足,导致计算处理成图速度较慢。

2.5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或是自我约束力不足,防治对象系统缺乏全局观念或考虑不足

因为人类各种活动引发或者是遭遇的灾害风险,很多因为没有及时的防治,最终酿成灾害。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缺乏长远目光和全局目光,导致产生严重的隐患。

2.6 相关工作机制不足

比如,联动联防、风险评估、防治信息共享、动态跟踪、对策研究判断、协商会上等,这些工作中均存在不足,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2.7 防灾减灾文化较弱

在地质灾害防治中,防灾减灾文化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包含较多内容,比如,制度、意识、法规、制度、信仰、习俗、知识等,是形成的一种行为“习惯”。因为缺乏较强的防灾减灾意识、知识掌握不足等因素,使得对存在的灾害风险坐视不理,只看重灾后回溯仿真分析或者是地质研究,普遍存在心理侥幸,这些都会导致灾害的发生。

2.8 法制建设不够健全

防治工作的开展,需要有国家层面的法律提供保障,然而当前在这方面的法制建设不够健全,一般都是单项的法律法规,还没有统一的防灾减灾法规。

3 地质灾害防治的对策

我们要认识到,这项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要全面的进行考虑,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进行有效的结合,符合区域人文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生活和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设进行结合。在防治工作中,除了要关注已知的灾害,还需要注重人类活动区、聚居区、工程建设区域可能或引发的灾害风险,加大防控的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

3.1 更新防治理念

在识别风险的过程中,应该明确风险因素或者是导致灾害的因子,了解其变化情况,还要明确承灾体和其易损性,研究判断承灾体和致灾因子出现的可能性。

3.2 优化风险识别评估,建立多样化的防灾减灾体系

在识别评估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威胁建筑或者是关键基础设施的局部小流域或者是一级斜坡区,选择远离灾害的地区避险搬迁,为斜坡地质安全管理以及工程建设安全提供服务。另外,在理论研究中,除了要注重精细化问题,还需要集中力量构建各种层级的决策技术支撑平台,构建多样化的防灾减灾系统。

3.3 加强调查监测以及防治技术和设备的研发运用,符合复杂地质环境

我国的地质环境比较复杂,以往很多的设备和技术无法适应复杂地质环境,对此,就需要加强研发,以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构建设备共享以及协调配合的机制。需要加强遥感遥测技术的研发,还要发挥出常规抵近观察方法的优势。

3.4 构建多种层级的信息化平台以及监测预警决策支持系统

该系统中包含很多的数据,如,生态人文、地质灾害、旅游休闲、地质地貌、社会经济等,可形成大数据,进而对信息进行共享,为远程分析以及联合会商提供依据。

3.5 构建应急响应协同行动机制

在各方面,如,协商会商、信息共享、决策支持等中,全面提升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6 加强法制建设

对于缺乏统一的地质灾害防治法问题,应该尽快构建健全的法律体系,就法律层面清楚企业、社会、科技界、个人、政府的“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防灾减灾工作。

4 结语

国内已经构建了较为健全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包含监测预警、调查评价、综合防治以及应急响应体系。国内在这方面也获得了显著的成效,因为地质灾害遇难人数数量减少,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下降,对于已知的灾害,都实施了有效的监控或综合治理,需要应急避险撤离的人数下降。虽然防治成效较好,然而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防灾减灾能力和公众社会快速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文化薄弱、法律建设方面落后、科学技术研究超前预测风险以及决策支持不足。总之,当前我国的防治形势还比较严峻,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地质灾害风险提升,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防治工作,确定国家管理层面战略合作,采取有效的规划,加强防灾文化建设,让人们都树立防灾的意识,最大程度的防控地质安全隐患,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事件。

猜你喜欢

经济损失防灾减灾
防震减灾 科普先行
美国供水与清洁基础设施不足造成每年85.8亿美元经济损失
南通市三举措扎实做好当前综合防灾工作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下雪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