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疫素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发式教学创新研究

2021-07-01林承园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战疫理论课疫情

林承园

(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未来的建设当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实际体验的案例让理论难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把战疫素材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当中,既解答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理论困惑,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润物无声”将理论传导给学生,增强学生对民族和国家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

1 古代启发式教学的探索及不足

启发式教学是教学方法中资格最老、使用最多、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之一。人们在使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加上信息技术的应用,启发式教学不仅延续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更实现了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成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西方的启发式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对于有潜力、有思想、有天赋、可挖掘的学生的教育,提倡不要直接告诉他们知识,而是通过设问、反问等形式进行启发式教育,引导他们获得知识,苏格拉底称之为“产婆术”,而老师则作为催生知识的“助产婆”。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严格来说只是“发问式启发”,这种“发问式启发”本身对于学生的素质就有一定的要求,前提是学生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乐于好学且对知识具备一定的储备和认识,还有自己的判断和独到的见解,否则将会出现“一问三不知”“唯唯诺诺”或“你说什么就是什么”,缺乏师生之间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发问式启发”最终会沦为“自问自答”,启发式教学变成注入式教学。

中国的先贤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对启发式教学就有提纲挈领的表达,《论语·述而》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2],即开其意、达其辞、举一反三[3]2-3。《礼记》中的《学记》是中国最早的一篇关于教育的文章,其作为儒家的教育著作,深受孔孟思想的影响。《学记》中指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4]君子之教,非教也,喻也。老师传授知识不是教而是启发诱导,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而不是强制他们接受,解剖知识而不是和盘托出,这样才能让学生放下包袱、自主探索、独立思考,这便是启发式教学的真谛。这种关于启发式教学的论述比起西方先贤的“产婆术”适用性更广、实用性更强、阐述更为深入。

2 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探索

启发式教学发展到今天,在方法上有很多创新,但总的原则仍是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学的更多;帮助学生取得进步,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5]。为此,启发式教学的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侧重于师生互动式的教学,也是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不断调整的个性化教学。现代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概括来说包括:第一,教学各环节中的启发;第二,语言启发;第三,情景启发;第四,原型启发[3]93-123。具体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贾丽(2015)探索思政课上启发式教学的教学实践分为4个步骤:一是自己选择题目;二是课堂讨论;三是汇总发言;四是打分互评。在启发式课堂实施过程中老师首先要注意改变观念,摆正态度;其次要做好充分准备;最后为提供课堂宽松的气氛[6]。韩宇梅(2018)认为启发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具体使用方法包括设疑启发、讨论启发、争辩启发、对比启发、知识启发、直观启发、兴趣启发[7]。

图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启发式教学模式流程图

3 深挖战疫素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启发式教学

从战疫主题、战疫关键词、战疫保障、协同战疫这四个方面展开,深挖战疫素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启发式教学。

1)战疫主题:中国精神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抗疫精神与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和特质一脉相承,是中国精神的延续和升华。

第一,家国情怀。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这场斗争中也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所铸成的中国精神。第二,手足之情。这场疫情让大家真正体会到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爱国主义不仅包括爱自己的祖国,也包含了爱自己的骨肉同胞。这种超越民族内部的、局部的、暂时的利益让中国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密不可分、攻而不克。第三,敬业奉献。抗疫过程中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警察、党员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快递员、科研攻关人员等通过他们兢兢业业、忘我的工作热情为我们展示了新一代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勇于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主动请战,他们的无私奉献挽救了许多中华儿女的生命,挺起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第四,代际相传。战疫期间体现的中国精神是一代又一代人之间传递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次奋战在一线、主动请缨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有些曾经是苦难的亲历者、获救者,如今国难当头,他们主动请战,回报社会,回报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医师李超、山东援鄂医疗队员王冰等。

2)战疫关键词:人民

“人民”是中国战疫实践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中国战疫之所以能取得较好效果的依靠力量。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认为社会财富是由劳动者创造而成的,劳动者在进行物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也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科学、哲学、艺术、文化等精神财富,正因为如此,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够创造历史,中国战疫实践充分证明了人民群众在战疫过程中的突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这场疫情防控战是一场“人民战争”,正是因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赢得了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的良好局面。第二,坚持群众路线。在疫情防控工作当中,政府与群众高频互动,政府乐于接受人民的监督,根据群众提出的问题及时整改,根据社会网络舆论及时做出回应,做到官民之间良性互动,增强了互信,提升了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真正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三,中国战疫实践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正所谓“患难见真情”,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真情。“以人民为中心”中的人民的含义是指不分种族、不分年龄、不分地位和职业、不分贫富的人民,在具体治疗过程中采用个性化治疗方法以确保治疗效果,在武汉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当中救治成功率高达70%,8位百岁老人7位已经出院,年龄最大的患者为108岁。

3)战疫保障: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一点在战疫过程中有最为生动的体现。

第一,集中统一部署。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指挥、部署疫情防控工作。从2020年1月份到5月中旬,就专门针对疫情防控工作主持召开了14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8]41。正是在党中央周密的决策部署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赢得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第二,制度优势与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挥的根本保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统一指挥、统一协调,总揽全局,实行上下协同联动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果和效率。各民主党派在关键时刻与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风雨同舟,在抗疫过程中发挥积极力量,实地开展调查、建言献策、捐款捐物等,并组织6万余名民主党派、医务人员参与抗疫。[9]反观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与民主政治,关键时候各党派相互指责,错失了有效防控疫情发展的良机,造成了疫情态势恶化,激起了民众的不满。早在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时就曾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自己的优势,不能照搬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势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10]第三,经济、军队、法治的保障。疫情期间,通过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治制度以及医药费豁免制度,一些危重症患者治疗费用高达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全部由国家承担[8]53。通过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制度在疫情救灾中的对比和差异,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优势[11]。疫情期间,彰显了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制度优势,截止到2月13日,军队共派出3批共4000余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抗击疫情。依法科学防控为战疫提供了法治保障,2020年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会议强调疫情防控越是最吃劲的时候,越要依法防控,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工作[12]。

4)协同战疫: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的肆虐以及各国抗击疫情的行动为我们完完整整地演绎了一遍“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理论逻辑。少部分国家和地区妄图遏制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和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不愿意放弃“先上车”带来的一系列好处和利益,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中国忙于应对疫情之时,他们不但不施以援手还落井下石,鄙视、侮辱甚至诽谤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核心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3]。美国之前的国家安全观强调重视传统安全,比如军事安全,认为是一种零和博弈——你的安全就是我的不安全。但是事实证明,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比起传统安全,诸如全球病毒的传播、生态环境的恶化、经济低迷等非传统安全都将上升至现代国家安全考虑的重点,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正是因为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才给世界其他国家争取了时间;只有中国经济恢复正常,“中国制造”才能更好地助力世界抗击疫情。美国丹佛大学赵穗生教授再次呼吁“合作没有输家”[14],让世界各国停止相互指责,用一颗平常心共同合作增加人类共同的福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美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中国秉持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抗疫合作,彰显中国责任与担当,这既是对本国人民安全负责也是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一方面,中国及时向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通报疫情信息,毫无保留地与其他国家分享抗击疫情的“中国方案”。另一方面,中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其他国家抗疫疫情,截止到5月31日,中国已经对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医疗物资援助,向56个国家派遣医疗队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两批共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8]80。

4 思想政治理论课启发式教学创新的路径及实践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将战疫素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程,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结论。

1)案例启发——从抽象到具体

案例启发是从一般到个别、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过程,通过具体的案例把抽象的理论展开,让学生更直观、更生动地理解知识,从而使范畴、原理逐渐深化和丰富。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中,通过全球疫情发展的变化来阐述“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的原理”;通过疫情发生的客观性和不同国家应对疫情的不同行动和结果阐述“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通过战疫过程中各种不同职业的人的表现——医护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党员干部、志愿者、快递员等来阐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通过“疫苗的产生与病毒的消亡”来阐述科学技术在历史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通过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中的“90后”来阐述“五四运动”精神及其传承,表达“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军人物”这一观点。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通过疫情期间政府与群众之间的高频互动,政府根据群众需求不断调整社会服务方式,推动市场合理合法正常运行,保证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等相关事项阐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这一论断;通过战疫过程中的“中医作为”和“连花清瘟出口国外应对疫情”的案例来丰富“坚定文化自信”的主题;通过军队支援湖北,接手武汉火神山医院的救治任务来论述“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领导”;通过疫情期间党协调各方的领导和效果验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2)对比启发——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

对比启发是对有内在联系或处于同一标准的两种事物之间做出同或异的比较,对比启发是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一个过程,正是因为认识者对两种事物之间存在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模糊认识,才需要比较分析鉴别,获得辨别是非的能力。对比包括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横向对比是指同一时间点上同层次的比较,通过疫情中中国和美国应对疫情的表现及成效反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不合理性,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未来发展趋势,增强学生对“两个必然”论断的信心。纵向对比是指单个事物与过去某个时间的状态的比较,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通过梳理中华民族面对危难的历史,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抵御外辱,还是在和平年代面临天花、血吸虫病、非典、洪灾、地震等困难,都能够团结互助、众志成城、攻坚克难,最终都取得了胜利,中国人民不会被困难打倒,相反在一次又一次考验中越挫越勇,不断自我革新、查漏补缺,在磨难中成长,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通过对比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井冈山精神、航天精神、女排精神以及抗疫精神,找出孕育这些精神中的共同点,即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3)设问启发——辩证思维

设问启发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向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具有矛盾和冲突的分析材料,创设出以材料为中心的“问题”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当中,通过观察产生并提出各种问题,老师通过组织学生对其中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核心问题逐步解锁并条理化展开,引导学生自主得出正确结论。设问式启发的程序是:引疑—质疑—选择—判断—探究—归纳[15]。设问启发主要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题并善于回答问题,提升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比如通过设问:通过新型冠状病毒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设问:中国援助国外协同抗疫为什么不是“穷大方”?来引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设问:在中国战疫过程中,通过医护人员及其他群众在抗疫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来思考如何认识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用以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情景启发——逻辑推演、情感升华

情景启发是将高校思政课与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相结合,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体验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回到历史现场、社会现场、事件现场,激发学生多种感官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交互三种形式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及其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比如通过模拟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抗击疫情的背景,通过模拟武汉金银潭医院收治患者和方舱医院的实地情景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疫情发生的紧张气氛和严峻态势,设身处地的理解医护人员坚守岗位的不易与艰辛,在感动、感悟过程中提升对理想和信念的认识,传播正能量。在虚拟仿真情景中,引导学生通过在线游历、自建案例库、虚拟角色扮演等实验环节,面对疫情发展时突发事件情景进行主动思考、逻辑推演和自我情感升华,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和把握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维护国家公共安全等内容,通过设问:“如果你是社区工作人员,为提高群众自我防控意识,你该怎么做?”“如何发动群众,加强疫情期间基层社区管理?”“通过中国战疫实践,思考如何创新社会治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通过学生不同角色扮演和逻辑推理,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让学生在参与整个事件处理的过程中了解在实际抗疫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换做是你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在这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认知水平,而且也锻炼了判断、逻辑、推理、处理问题等综合素质,达到高校育人育才的目的。

通过案例启发、对比启发、设问启发、情景启发不仅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法论改革创新中的将“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16],同时也兼顾了其它的统一:通过案例解析理论说服学生,引导学生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实现了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通过情景设置让学生通过虚拟场景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坚守与担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了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让学生在对比过程中明是非,在设问中晓事实,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甄别对错、是非,实现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通过设问引导学生逻辑推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等综合素质,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将社会热点、舆论热点引入启发式教学,因时制宜地回应学生在不同时间的社会疑问,实现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鼓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积极表达、活跃思考、大胆总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

猜你喜欢

战疫理论课疫情
战疫秦川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团结战疫
战疫情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抗疫情 显担当
致战疫中的武汉
疫情中的我
战疫魔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