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与小康社会建设

2021-07-01梅兴无

湘潮(上半月) 2021年6期
关键词:生产总值中国式小康

★ 梅兴无

1979年12月,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小康”这样一个“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重要构想。此后,他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反复调研、论证,使小康目标逐步明确,小康社会的轮廓逐步清晰,并设计出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描绘出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100年间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宏伟蓝图。

首提“小康社会”目标

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率代表团访问中国。邓小平与大平正芳会谈时,大平正芳就中国发展的长远规划问题向邓小平发问:“中国根据自己独自的立场提出了宏伟的现代化规划,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

对于大平正芳的提问,邓小平在经过大约1分钟的思考后,给出答案,提出了一个影响中国未来几十年的战略构想:“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

位于深圳福田区深南大道的邓小平画像

这是邓小平首次用“小康之家”对中国式的现代化作出的形象表述。“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里的“小康”是指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生活水平,蕴含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宽裕和殷实生活的美好向往。邓小平将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思想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含义,用“小康”代替“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描述未来20年中国的发展前景,是他中国现代化发展路径长期深思熟虑的结晶。“小康”具有对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民群众民生诉求的高度概括性,成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未来发展蓝图的一个核心概念。

“小康”概念一提出来,就在国内、国际引起广泛反响。邓小平在和外宾谈话时,曾多次应邀向客人介绍这个概念提出的来龙去脉。1980年5月12日,在会见英国前首相、工党领袖詹姆斯·卡拉汉时,邓小平说:“我们头脑里开始想的同我们在摸索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有差距,比如,我们的雄心壮志是实现四个现代化,而且要在本世纪末实现,经过摸索,肯定了一点,我们的四个现代化,不同于包括你们英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中国人口太多,要达到你们那样的现代化,人均年收入五千至七千美元,不现实。所以,我们提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之家’,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邓小平为什么以“小康之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他在1988年8月会见日本首相竹下登时,道出了其中缘由:“中国历史上有‘小康之家’的说法……就我们来说,目标定得低一点有好处。目标定低一点是为了防止产生急躁情绪,避免又回到‘左’的错误上去。”

邓小平提出的“小康之家”的目标大体有两层意思:一是一种温饱与富裕之间的国民生活水准,就是“日子比较好过”;二是一种社会发展水平,就是一种较低标准的现代化,或者次现代化,“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七十年代的水平”。

1980年初,胡耀邦向邓小平提出,他很赞赏湖北省提出的湖北工农业总产值20年“翻两番”的设想,建议据此提出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把我国的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设想。邓小平十分赞同这一设想。

1981年4月14日,邓小平在会见以古井喜实为团长的日中友好议员联盟访华团时谈道:“一九七九年我跟大平首相说到,在本世纪末,我们只能达到一个小康社会,日子可以过。经过我们的努力,设想十年翻一番,两个十年翻两番,就是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经过这一时期的摸索,看来达到一千美元也不容易,比如说八百、九百,就算八百,也算是一个小康生活了。”这里,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小康社会”这样一个影响中国几十年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作出了“翻两番”的战略部署。

“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即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作中国式的现代化。

对六安红军邮局进行扩建,开发许多吸引游客的特色产品,设计文创产品,进行“文化创意”。可以制作以当地红军为主题的邮票、信封、信纸、印章、印泥等一系列原始的通信工具,可自己保存亦可作礼物送人,既具有收藏价值又具有使用价值;制作系列连环画将当地红军的故事画下来,整理成册,可作为中小学红色思想教育的趣味读物,新颖不失教育作用,让孩子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个年代发生的故事,并且珍惜当下;再例如制作“游客感受展览墙”,游客将参观当地红色景点及该邮局过后的所思所想通过写信的形式写出来,并在墙上展示出来,又或者给将来的自己或者是自己的家人写一封信,景区到了约定的时间便给自己指定的地点寄过去。

验证建设小康社会的可行性

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根据邓小平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正式提出从1981年起到20世纪末的20年,实现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

由此,建设小康社会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阶段性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共十二大作出“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

中共十二大提出的“翻两番”是指经济总量,数字十分明确,人均经济量则没有讲具体数字。而邓小平从提出“小康社会”“翻两番”的概念起,一般是用人均数字,且以美元计算。这主要是因为他讲这些问题大都是在接见外宾的场合,以美元为标准便于进行国际比较;其次,人均数字给人的感受更切近,更容易给人具象化的认知。

总之,中共十二大确定的小康目标,发端于邓小平对“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雄心壮志的现实思考,脱胎于“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战略定位,“翻两番”则是实现小康目标的现实路径。

“翻两番”“奔小康”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流行语,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翻两番,能否翻?奔小康,如何奔?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邓小平也给予了极大关注,并实地调研给予验证。

邓小平和群众亲切握手

为了实地考察“小康”目标的现实可行性,1983年2月5日,邓小平乘专列离开北京,前往江苏苏州、浙江杭州、上海等地考察。

为期12天的江、浙、沪之行,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印象。苏杭农村的巨大变化,验证了“小康”目标的可行性,使邓小平对“翻两番”、实现“小康”目标充满了信心。在返京的专列上,有人问邓小平有何感受,他高兴地说:“到处喜气洋洋!”

返回北京后,1983年3月,邓小平约请胡耀邦、赵紫阳、万里、姚依林等谈话。他兴致勃勃地说:“这次,我经江苏到浙江,再到上海,一路上看到情况很好,人们喜气洋洋,新房子盖得很多,市场物资丰富,干部信心很足。看来,四个现代化希望很大。”

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

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这同你们相比还是低水平的,但对我们来说是雄心壮志。中国现在有十亿人口,到那时候十二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达到一万亿美元。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

1986年6月18日,邓小平在接见荣氏亲属的谈话中,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小康社会思想:“我们的目标,第一步是到二〇〇〇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雄心壮志太大了不行,要实事求是。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

作出“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在制定和不断完善20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邓小平开始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21世纪长远发展战略问题上。他说:“我们虽然活不到那个时候,但有责任提出那个时候的目标。”

1984年4月,他在会见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时,第一次对小康之后的发展目标作了“两步走”的设想:“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在三十年至五十年内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关于“两步走”的最初表述。20世纪最后20年是“一步”,21世纪前30年或50年又是“一步”。

从1984年至1986年,邓小平在历次会见外宾时,谈话中将2030年或2050年中国发展的目标定位一直表述为“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1987年2月在与加蓬总统邦戈谈话时,邓小平第一次把“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调整为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以更符合实际和可能。

1987年4月,在会见西班牙政府副首相阿方索·格拉时,邓小平以战略家的眼光,首次提出了“三步走”的设想:“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〇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

这里,邓小平把20世纪最后20年的“一步”调整为“两步”,再加上21世纪前50年的“一步”,从战略上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温饱—小康—中等发达水平的“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部署。亦即从1980年起,用70年时间,分“三步走”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现代化国家。这是邓小平为中国经济发展绘制的一幅宏伟蓝图。

邓小平的这个百年图强的战略构想,在中共十三大上变成了全党的意志:“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〇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至此,“小康社会”从发展蓝图、发展战略、基本原则、方针政策到量度标准等方面都基本上成形。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邓小平在设计“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设想和论断,强调小康社会是“人民普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社会,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全面进步的社会,是共同富裕、保持稳定的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党的十三大以后,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进入全面实践时期,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到1988年提前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标,“三步走”的第一步目标提前实现。到1990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增长了1.36倍,年均增长9%,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增长1.08 倍,年均增长7.6%,完成了“翻一番”的任务,人民生活整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部分地区开始向小康水平过渡,贫困地区人民生活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至此,“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标顺利实现,正朝着20世纪末“翻两番”的小康目标迈进。

在总体上达到小康目标以后,第三步应该怎么走?邓小平对第三步只作了一个概念上的构想,并未设计出具体的步骤,但他告诫后继者:“第三步比前两步要困难得多”,“我们还需要五六十年的艰苦努力”,“相信我们现在的娃娃会完成这个任务”。后来,他更是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这里,他明确提出了“百年目标”的概念。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小康社会建设找到了一条根本出路,那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小康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20世纪 90 年代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贯彻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基本实践。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国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到建党一百年的时候,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时候,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更加具体化,也更具有操作性。

猜你喜欢

生产总值中国式小康
我家的小康
中国式民主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2020年第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
小康之路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