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己是自己的影子

2021-06-30凌凤文

军工文化 2021年5期
关键词:戈多奴役幸运儿

凌凤文

我们一生的命运都是我们自己亲手造成的,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

年轻人要多读书,特别是纸质书,网络上的那些概念化的或是结论性的诸多读物其实大多没什么养分。现在,很多人容易浮躁,什么事总想着一下便知道结果,而且特别迷恋那种简单的因果。世界这么复杂,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就由一个原因导致一个结果呢。

读纸质书,能让人坐下来深度思考,特别是很多真正的大师级人物,一辈子就留下那么几本书,这是他一生的思想和智慧的精华。读他们的书就像是跟一位智慧的前辈交谈讨教。

最近读了一本书,相信我们好多人也都读过,那就是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所创作的《等待戈多》。这个剧本的创作时间是1951年,1953年首演时反响平平,但随着时间的沉淀,人们终于认识到了它的价值所在,渐渐被奉为经典。

这个剧本一共只有两幕,印成书也就那么薄薄的一小册。叫荒谬剧也好,叫悲喜剧也罢,总之这本书很奇特,因为单从体例上看一般很少只有两幕剧的,而且出场人物很少,主要就是两个流浪汉,每天在那个地方等待戈多,所有语言几乎都是插科打诨,要不就说说闲话,要不就回忆回忆过去,要不就玩玩帽子弄弄鞋子,所有对话也都是杂乱无章的,听起来没有任何逻辑和条理。

当其中一个人闲得实在无聊,开始问另一个人,有时也是在问自己,我们在这到底在做什么呢,另一个人马上就会说我们在等待戈多。至于为什么要等待戈多,戈多是谁,戈多什么时候能来,戈多来了之后做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似是而非,两个人也从来没认真思考过,剧本也没有认真交代过。一到无聊地坚持不住的时候,必然会有一个人说我们在等待戈多,且只要这句话一说出口就管用,所有无聊就会继续。

这本书充其量也不过是成年人两个小时左右的阅读量,但是很多人却是读不下去的,因为不知所云也不知所喻。

网络上对这本书评论很多,但评价并不高。我想评价不高的原因,不是因为这本书写得不好,而是由于很多人根本就看不懂,或者如我前所述,快餐式和碎片化的阅读多了,网络阅读习惯了,对这种看了一遍都看不出个所以然的书,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更没有兴趣去认真把它弄懂。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人物设置

作为主人翁的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第米尔,一个也叫戈戈,一个也叫狄狄,他们两个是成对出现的。我认为一个代表感性,一个代表理性。一个刚刚表现出不理智言行的时候,就会被另一个理智地给拉回来;如果一个表现得太过理智了,另一个又要以耍小性子的方式给重新带回感性。还有就是波卓和幸运儿,一个是奴隶主,一个是奴隶,一个是奴役人的,一个是被奴役的。而且在两幕剧里,第一幕作为奴役者的波卓趾高气扬、颐指气使,作为被奴役者的幸运儿低三下四、唯唯诺诺,到了第二幕时,也即只隔了一天时间,能说话却总是胡说八道的幸运儿变成了哑巴,能看见东西却总是目中无人的波卓变成了瞎子。那么第三对就是两个小男孩,第一幕出场的时候和第二幕出场的时候搞不清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也搞不清昨天来的跟今天来的是不是同一个人,其实他们就是不分彼此的一对。所有人物都是成对出现的,这是有意设置的。

几处重要的文眼

狄狄的歌词。唱的什么歌呢?大意是说一条狗跑到厨房,叼走了一块肉骨头,厨师看见后用一个勺子把它给打死了,其他所有的狗就特别悲伤,然后赶紧把它埋葬,最后这两句话就重复了四次之多。对此不知大家怎么理解,我认为这其实隐喻的就是人生的无常、人生的悲凉和人性的同病相怜。

瞎眼的奴隶主波卓。当时一个流浪汉就很好奇一直在追问他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瞎掉的。于是波卓就很生气,说你老问这样一个愚蠢的问题有什么意义呢,具体到哪一天有那么重要吗?这一天或者那一天有什么分别吗?有一天我们老了,有一天我们瞎了,有一天我们可能还会聋了,有一天我们可能死了,有一天我们又出生了。我认为这是特别厚重的一个文眼。其实人世过往一遭之后,再回过头来看一看,那所有的经历可能就是你一个人做了一场梦,跟其他人都没有关系,剧本中的所有情景以及所有人物都可能是自己的心灵独白。

我不知道。“不知道”何尝不是人生的常态呢,只不过有人老老实实地承认,有很多人却不懂装懂罢了。

如何理解等待

笔者认为人生的等待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的,一种是被动的。不论我们是10岁、20岁、30岁,还是处在其他各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一直到我们老,我们总在心里等待着很多东西。对于我们向往的等待,我们把它称之为期待、盼望、渴望,渴望成长,渴望进步,渴望与亲人相会,渴望孩子长大成人,渴望父母身心安康等,这些都是主动的。还有一种等待是被动的,是我们内心希望千万不要发生的事儿,比如死亡、灾难、别离、病痛等。因此我们惧怕,我们担忧,我们彷徨,我们恐惧,我们整天担心吊胆。但是等待本身是客观,你主动也好被动也罢,该发生的早晚都会发生,不该发生的可能也就永远不会发生,不管你是盼望还是恐惧,它都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戈多是谁?

作者自己都说,他也不知道戈多是谁。有人说戈多的英文谐音就是上帝,有人說戈多就是希望,有人说戈多就是明天……但是笔者认为戈多不是别人,其实就是你自己。两个小男孩代表的是昨天的你,懵懵懂懂,不谙世事,连哥哥弟弟都分不清,连昨天来没来都搞不明白。两个流浪汉代表的是今天的你,你自己心里很清楚之所以要过现在的流浪生活,人生之所以窘迫至今天的地步,是因为过去就是那样的不成器,今天流浪成这样也是理所当然的,是你自己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自认与自嘲。而两个流浪汉本就是一个人的两面,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双面人格,想想我们自己的一生,是不是很多时候都是这样被理性与感性的矛盾统一着呢。认命的同时又非常不甘心,还侥幸盼着将来的你能够实现解脱与自我救赎,这一点投射到了波卓和幸运儿身上,也就是说他们这一对代表的是你对未来的自己底气不足的憧憬与无可奈何的安顿。所以在对待那对奴隶和奴隶主的态度上摇摆不定,既有对权力的向往和羡慕,渴望有一天也能拥有像波卓一样的权力来指挥和奴役别人,同时又有对权力的痛恨和仇视,当发现奴隶主波卓瞎掉之后马上表现得非常兴灾乐祸。对待幸运儿这同一个被奴役的奴隶时也是这样的,既有对弱者的同情和怜悯,又有对弱者的鄙视和嘲讽。

认识到戈多就是我们自己,也就进一步明白了人生中谁都希望遇见最好的自己,但是真正一生走下来,因为我们的过往,还因为过往对一些事物的坚持,对自身的能力和形象的持续塑造,所有的结果就会如约而至。我们一生的命运都是我们自己亲手造成的,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自己的这个影子是如影随形的,一辈子都摆脱不了,所有的你今天干的事情都要想到明天会作为结果作用于你,所有你昨天干的事情其后果也都会影响到今天的你。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720厂)

猜你喜欢

戈多奴役幸运儿
等待戈多
简析《等待戈多》的手法和意象
“幸运儿”也难逃青瓦台魔咒?李明博身陷多事之秋
帝国主义奴役中国民众
一个漫长的下午
帝国主义奴役中国民众
一个股灾“幸运儿”的生存之道
康达新材:最后的“幸运儿”?
试析《等待戈多》中幸运儿的末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