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平台战略深度融合 强力提升装备保障能力

2021-06-30邓丽珍崔庆华

军工文化 2021年5期
关键词:装备工厂

邓丽珍 崔庆华

利用平台战略思维,通过试点夯实军民深度融合保障,探索装备技术保障的方法和路径,目前已取得阶段性威果。

随着改革强军战略的不断推进,海军编制体制调整落地,部队在作战体系、理论和手段方面都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装备技术保障面临着新的变革。

新形势下 装备保障面临新要求

新装备快速增长,促使技术保障能力快速提升。随着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大量高新装备服役海军部队,但现有保障队伍的发展壮大和新装备增长不相匹配,目前新装备保障主要依靠工业部门,军内修理力量薄弱,亟待快速提升保障能力,跟上新装备发展及更新换代步伐。

装备使用强度加大,促使技术保障力量结构优化。为深入贯彻新时代强军思想和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加快提升打赢能力的要求,装备训练使用强度大,加之当前国际形势严峻,战备值班任务繁重,对装备技术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现有体制力量与保障需求不相适应,需探索结构优化调整,满足保障需求。

现代化战争模式转变,促使技术保障模式变化。从现代战争发展趋势来看,现代作战行动迅速敏捷,交战双方都力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战略机动航行,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速战速决;这种空间范围广阔、战场机动频繁,作战行动快速的变化,必然使装备技术保障的空间范围急剧扩大,在时间上快速、及时,空间上准确、一致。这种时间更趋紧迫、空间范围扩大、时空精度更高的保障需求对装备技术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必须有新的保障模式适应未来需求。

编制体制调整,促使技术保障形式创新。随着部队编制体制调整工作落地,原装备技术保障机构职能变化,人员编制缩减,装备技术保障工作的组织协调职能由机关向保障大队、工厂转移,部队、军内维修工厂、工业部门三者之间相互独立,无从属关系,在工作推进力度、相关事务协调方面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改变组织模式,创新保障组织形式。

目前装备保障力量主要由军内修理工厂(以下简称“工厂”)和工业部门组成。工厂作为海军装备保障的重要力量,具有较完整的保障设施、完善的保障体系、专业覆盖面宽、保障时效性高,军工保密意识强等优势,但也存在军工能力成长缓慢、技术保障深度不足、资源配置滞后等薄弱环节。工业部门是海军装备支援保障的重要力量,具有技术实力雄厚、工装设备齐全、资源协调方便等优势,但也存在保障时效低、成本高、跨单位组织协调难度大等不足。

由于二者管理体系不同,缺少统一的制度和规范,在装备技术保障过程中,存在沟通协调不畅,保障资源分散,投资建设重复,保障效能低下等问题。如能充分整合工厂和工业部门资源,装备技术保障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升。

借助平台战略

创新装备技术保障模式

根据装备保障面临的形势和要求,结合保障力量现状,工厂应积极适应军改,担负起装备技术保障工作的重任,充分发挥好现有资源,改变陈旧观念,利用平台战略思维,采取包容式合作共赢思路,整合资源,挖潜增效,打造海军装备保障区域联合平台。

在工厂装备维修保障工作的基础上,增加装备技术保障组织协调职能,弥补部队编制体制调整、人员编制精简和组织协调职能弱化的不足。

利用平台优势,打开大门,提供优质条件,吸纳整合工业部门售后服务部门及临时派驻人员,将零散保障队伍作为平台力量,在提升综合保障实力同时,促使工业部门感受到平台保障的便利性、时效性和经济性。

充分利用工厂和工业部门优势,加速构建基础设施、装备器材、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区域联合平台,努力推动各级保障力量融为一体,探索装备技术保障新模式,为海军装备维修保障提供坚实的资源支撑和不竭的发展动力。

开展试点探索

健全平台装备保障路径

工厂利用平台思维战略模式,以满足海军部队驻训、值班和应急作战为牵引,选取某型装备技术保障作为试点,开展以现场服务、远程支援,打造“4S工厂”为平台的建设,夯实装备维修军民深度融合保障,探索装备技术保障新途径,努力实现保障工作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

顶层设计,签署战略框架协议。以装备技术保障需求为牵引,厂所双方签署《装备军民融合保障协议》,明确保障模式和协同工作机制,细化保障对象、技术培训、器材供应等内容,为深度融合保障奠定基础。

全力推进,成立现场维修保障中心。以战略框架协议为牵引,工厂在维修现场配置保障资源,成立现场维修保障中心,配置办公室、备件库等维修资源,编制配套管理办法,联合聘任工厂和工业部门人员担任中心负责人,明确职责和权限,全力有序推进相关工作开展。

积极筹划,完善设备器材保障途径。按照全寿命保障理念,在装备生产制造时统筹考虑维修检测平台和修理线建设,逐步整合军地维修设施设备和器材,促使军地双方的资源能够互通共用;滚动更新维修保障设施设备和器材目录,鼓励和支持利用社会资源,弥补工厂配套建设缺口;探索和完善设备双向移转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对已停产仍然在服役的装备,协商将工业部门的维修设备、专用器材和技术材料,折价移交给工厂,满足保障所需;制定和出台配套政策措施,鼓励工业部门吸纳军队装备维修力量,承担部分装备零部件、总成、分系统的生产制造任务,提高军队装备维修设施、设备和器材等资源使用效益。

拓宽渠道,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将工厂保障人才纳入工业部门培训体系,完善军地联合培训模式,利用工业部门优势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提高装备维修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首先,可采取选派工厂专业技术骨干参与研制、生产、维修全过程,并将培训专业覆盖到已列装和计划列装的各类武器装备;其次,采取短期聘任、直接招收、合作共用等方式,直接引进地方优秀人才参与装备维修保障任务,拓宽装备维修保障人才军地共育共用的新路子;其三,工厂建立计划修理舰员实装跟班见学和定期基础技能培训提升机制,打造舰员自修能力教学体系,形成特色的职工、舰员装备维修技能为一体的教育平台。

提升意识,建立巡检巡修机制。工厂和工业部门提升服务意识,改变被动等待解决问题到主动服务预防故障发生的工作模式,由维修保障中心牵头定期组织工业部门技术专家和工厂技术技能人员共同参与装备检修排故,形成巡检巡修机制.促使部队装备战备值班和应急抢修保障工作常態化。

信息收集,提升新研装备的质量。军工厂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和现场保障一手信息获取优势,军地双方建立信息收集反馈和分析改进机制,将第一手信息反馈至工业部门。在后续装备研制过程中,充分考虑基层需求和反馈的装备质量信息,从而提升装备质量,降低保障压力。

开拓创新,应用先进的保障技术。工厂与工业部门展开全方位合作,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图像、信息处理及卫星通信、仿真技术,多媒体交互技术等先进的保障技术,力争在装备维修、教学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例如,可建立军地一体的智能远程装备维修支援系统,将现场“出诊”变为远程“坐诊”,单方“出诊”变为多方“会诊”的模式。

综上所述,利用平台战略思维,通过试点夯实军民深度融合保障,探索装备技术保障的方法和路径,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装备保障工作得到了一线部队的高度认可。在后续装备保障工作中,将进一步利用好平台资源,不断总结借鉴上述创新模式及实现路径,不仅有利于海军装备技术保障工作的推动,也能够将平台保障范围拓展至区域内其余军兵种的装备保障,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海军黄埔军械修理厂)

猜你喜欢

装备工厂
港警新装备
铁皮侠的装备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7年总目次
企鹅冰工厂
当主播需要什么装备?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
奶酪工厂
航空装备Ⅱ个股表现
工厂危机
植物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