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库布其沙漠林光互补治沙模式探讨
——以达拉特旗为例

2021-06-29牛锋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21年2期
关键词:库布其沙漠治沙沙漠

牛锋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监测规划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

达拉特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鄂尔多斯高原北端,黄河中上游南岸。地理坐标为北纬40°00'~40°30',东经109°00'~110°45'之间。东与准格尔旗接壤,南与东胜区毗连,西与杭锦旗相邻,北与包头市隔河相望;全旗东西长133 km,南北宽66 km,总面积8 192 km2。库布其沙漠在达拉特旗面积约29万公顷,占整体库布其沙漠总面积的20.5%,占全旗总面积的35.4%[1]。

达拉特旗沙漠治理工作历史悠久,几十年来,随着治理观念的不断更新,治理技术的持续进步和资金投入的逐步增加,治沙工作的重点不断调整,总体上更为综合完善,不断探索库布齐沙漠新型治理体系,构建集实施沙漠生态修复、发展沙漠循环经济、打造沙漠绿色旅游三位一体的现代沙漠治理新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荒漠化防治之路。

1 “林光互补”治沙模式的提出

在多年的沙漠治理中,达拉特旗积累了丰富的治沙经验,采取了多种治沙模式。如精准治沙——打破传统的“大水灌溉”式防沙治沙模式,树立精准治沙理念,对现有沙化土地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底数,分类指导,分区施策;扶贫治沙——统筹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培育形成特色鲜明的沙产业,促进沙区人民脱贫致富,探索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之路;创新治沙——以防沙治沙重点工程为依托,以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为重点,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区域防沙治沙事业发展;产业治沙——积极推进沙区有机沙产业、旅游、道地药材、清洁能源等产业发展,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为实现库布其沙漠产业治沙,更好地践行“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沙产业理论,达拉特旗谋求光伏电站建设与沙漠治理相结合的双赢的模式,以清洁能源光伏电站为依托,提出了“板上发电,板下经济,林光互补,生态优先”的发展思路,以“林业互补”模式打造沙漠清洁能源产业全链条示范基地,形成生态治理、林业产业、科技创新及孵化为一体的绿色经济新体系,实现沙漠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新局面,以带动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

2 “林光互补”治沙建设模式

光伏治沙基地占地6 340.27 hm2。利用光伏电站可以消减风速、对沙面可以形成有效保护减少水分蒸发等有利条件,在光伏阵列之间(板间)密植适宜本地生长的矮化经济林,板下开展生态修复治沙及种植中草药,在高支架区进行农业种植;开展智能光伏大棚沙漠农业示范建设;为减少风沙对电站的风蚀影响,在基地外围及主干道两侧打造防护绿化带。通过以上建设,在基地形成“林光互补”沙漠治理模式。

2.1 板间“林光互补”模式

在光伏板间空地栽植适宜当地生长的经济林树种,打造库布其沙漠有机红枣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主要种植有机红枣、核桃、欧李、蘑菇、山药、油料牡丹、柳枝稷等。光伏阵列最低高度不低于0.6 m,光伏板倾角为40°,光伏阵列间距保持在8 m以上,光伏区约30%为纯种植经济林面积,保护光伏阵列间地面免遭风沙蚀积危害。

为提高林木成活率,在种植时要从树种选择、苗木选择、苗条全程保湿、矮化密植、土壤增温、保水除草、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叶面喷水施肥、科学修枝整形、无公害森保等方面进行有效保障。详见图1。

图1 板间红枣基地造林模式图

2.2 板下生态修复模式

在光伏板下通过设置沙障与种植耐阴性沙生灌草植物相结合方式进行生态修复,主要种植沙打旺、紫花苜蓿、籽蒿等。在高支架区下进行矮化经济作物的种植,如种植核桃、小型水果等。

2.2.1 沙障设置

依据光伏板下的空间大小及布局等因素,沙障的配置形式一般采用行列式。

选用沙柳为沙障材料,设置直立式沙障,地下埋入深度20~40 cm。地面上保留20~30 cm高。详见图2。

图2 光伏基地沙障配置照片

2.2.2 高支架区建设模式

在光伏板高不低于4 m的光伏阵列板下种植矮化核桃、小型水果(李、123、海红)及油料牡丹、金银花等,建设高品质农业区。

2.3 智能光伏大棚沙漠农业示范模式

以智能光伏农业大棚为载体,通过棚顶发电、棚下种植的模式,集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搭建农产品质量检测、物联食品溯源、生鲜电商、冷链物流仓储、农业创客等支撑体系,打造新型农业产业综合体。大棚棚型主要有传统棚、阴阳棚、冷暖棚、连栋棚等,主要种植反季节水果、有机蔬菜、蘑菇、油料牡丹等。

2.4 防护林体系建设

2.4.1 光伏区内防护林体系

以景观大道为核心,次干道为辅助建设防护林带,起到防风固沙和美化环境的作用。林带采用“品”字交叉种植。乔木以榆树、旱柳、樟子松、山桃、金叶榆、海棠等为主,灌木以沙柳、紫穗槐、梭梭、花棒等为主。详见图3。

图3 光伏区内防护林建设模式示意图

2.4.2 光伏区外围防护林体系

在光伏园区东西两侧打造前沿组沙林带,与南北锁边林形成整体防护林体系。林带采用乔灌复层结构,以滴灌节水措施配以机械沙障。靠近光伏区500 m 范围内主要以乔灌结合方式栽植,在光伏区1 km 外采用灌木栽植。光伏区沙漠前沿阻沙林带采用乔灌相结合的双层体系模式,左侧为体系外层,以人工灌木为主,种植梭梭、花棒、沙柳、沙枣等,株行距3 m×3 m“品”字均匀配置;右侧为体系内层,以乔木树种为主,种植旱柳、樟子松、小美旱杨等,株行距2 m×3 m,“品”字均匀配置。

3 结语

通过开展“林光互补”模式的光伏治沙基地的建设,目前,整个光伏基地内除了绿化植物外,红枣、黄芪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达3 200 hm2,有效固沙辐射面积可达6 666.67 hm2,削弱了沙漠强风,阻止沙漠进一步扩张,带动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整体向好发展。“林光互补”模式既能保障光伏发电安全运行,又增加了生态林和产业林的面积,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效果。

通过光伏+治沙,以有机沙产业、生态旅游业、新能源、绿色高端种植业等为主的现代绿色产业逐步完善壮大,库布其沙漠逐渐成为达拉特旗的经济增长点,构建了生态治理、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三位一体的“库布其田园综合体”,为西部欠发达、生态脆弱地区践行“两山”理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库布其沙漠治沙沙漠
进军沙漠:新中国的治沙人
沙漠之旅
走进沙漠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走进沙漠
穿越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