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鲟鱼高产养殖技术

2021-06-28李波饶瑞贺兵阙有清

新农业 2021年7期
关键词:鲟鱼池底投饵

李波 饶瑞 贺兵 阙有清

鲟鱼因为其营养丰富、肉质鲜嫩,养殖过程中病害不多,养殖管理便利,表现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近年来被很多养殖户所选择,养殖规模也日益增大。本文笔者结合实际研究,针对鲟鱼高产养殖技术展开了分析。

1  幼鱼驯养

1.1  池塘准备

选择圆形池当驯化池,放入鲟鱼幼苗之前需要高锰酸钾进行浸泡消毒,用量为30毫克/升,随后将池体用清水反复冲洗。选择喷管注水模式,在驯化池内用PVC管,挖孔合理控制深度,将其维持在40~50厘米,同时在排水位置安装好相应的拦网。最后选择增氧泵将氧气通过送气管输送到池底。

1.2  驯养期日常管理

驯化阶段需要密切关注池内水温,尽可能控制在18℃左右,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提高水流量以及增氧量,第一时间对池内的食物残渣与死苗予以清理。间隔2天左右選择5%氯化钠溶液对池内实施消毒,避免鲟鱼感染水霉病,确保水体干净清洁,水温稳定,定期对池底排水口实施检查,确保排水口通畅,防止水质恶化。

2  饲养管理

2.1  饵料投喂

选择优质原料进行饲料拌合,常见的原料包括鱼粉、小麦粉、玉米蛋白粉、啤酒酵母粉、鱼油、复合维生素以及复合微量元素等。在鲟鱼养殖前期阶段,应尽量使用直径2~3毫米的颗粒拌合饲料,饲养中期阶段可以选择直径在3~4毫米的颗粒饲料,后期阶段则需要选择直径5毫米的颗粒饲料。饵料投喂时需注意,每天投饵量一般需要控制在鲟鱼体重的2%~4%,结合鲟鱼实际生长状况、当天天气、水温、水质等因素对投喂量予以合理调整,如果天气较为闷热且水温较高时,需减少投饵量。投喂时可选择清晨日出前及傍晚日落后、夜晚23点时进行投喂。投喂后需注意观察鲟鱼的进食情况,比如30分钟之后查看是否存在剩饵,进而合理确定下次的投饵量。另外还需记录鲟鱼的饲料消耗量来判断分析其是否处于正常生长状态,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饲养管理措施。鲟鱼通常在池底进食,投喂饲料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饲料漂浮,可选择鱼网轻轻拍打让其沉底。

2.2  日常管理

坚持每日进行5~6次巡逻,注意查看鲟鱼的进食和活动状态,检测记录天气、水温等数据,掌握池内水质情况。定期打样,根据鲟鱼大小实施分池养殖,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将存在伤病或生长较为缓慢的鲟鱼挑选出来进行专池养殖;对池内的流水量予以合理控制,确保池水交换量能够在3~4小时达到全量,进而为鲟鱼健康生长提供一个更好的供养环境;做好进出水口的检查工作,确保无堵塞,定期对池内淤泥以及死亡水草进行清理,第一时间将病死鱼捞出,避免大规模感染。有条件的情况下还需为孵化缸配置大功率增氧机,如果水流量达不到要求时需要启动增氧机辅助增氧;设置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在水池附近空中拉网,避免飞鸟捕食,老鼠较多的区域还需要设置防鼠粘。

3  鱼病防治

鲟鱼养殖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基本原则。鲟鱼病害相对较少,当其生长到30~40克时属于疾病多发阶段。对于池内养殖的鲟鱼,往往很少情况下由于鱼病导致较大损失,但也应当注意每月坚持投喂药饵,养殖过程中较为普遍的疾病有以下几种。

3.1  气泡病

鲟鱼幼苗因为吸食气泡,能够观察到腹部胀鼓,甚至翻躺在水面不能进食,导致幼苗饿死。针对气泡病的防治措施是首先将病鱼捞出,放置于高浓度盐水内进行浸泡,每天浸泡3次,每次30分钟左右,持续5天即有显著疗效。

3.2  肠炎病

常见于鲟鱼幼苗阶段,染病后腹部有略微凸起,肛门红肿且肠道发炎,导致该病的原因一般是饵料变质或投喂量不合理。治疗过程中必须科学控制投喂量,同时开展好池内消毒工作。

3.3  水霉病

鱼的擦伤位置如果被水霉菌感染即会染上该病,开始时观察到鲟鱼躁动不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造成病鱼进食不良,最终死亡。该病的防治重点在于预防,在放养以及清洗池塘的过程中避免鱼体擦伤。发现染病后,可选择食盐混合小苏打对病鱼实施浸泡,同时合理调高池内水温来予以控制。

猜你喜欢

鲟鱼池底投饵
历史时期长江上游鲟鱼资源的开发研究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超长水池温度应力分析及探讨
高温天气水产养殖池塘如何防“底热”
精养鱼池不同天气如何科学投饵
精养鱼池如何做到科学投饵
投饵机的选用与维护
游白沙坡温泉
100岁的鲟鱼
鱼塘补漏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