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要旨

2021-06-25盛红

文教资料 2021年7期
关键词:生产关系社会主要矛盾生产力

盛红

摘   要: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作用的结果,是对我国生产力发展程度和生产关系问题的精准总结。反映了人民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和需求内容多样化。表明了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前行方向,以及生产关系要求更加注重平衡,增进民生福祉。必须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社会生产发展方向;以“五位一体”发展模式,丰富需求内容。

关键词: 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这是十一届六中全会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新的定位,也是二十一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展望,丰富了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是对人民是获得主体内涵的丰富。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顺利完成“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取得了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明显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重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转换为“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准确概况新时代人民需要层次的多样性和需求内容的多样化。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表述,替代“落后的社会生产”表述,既表明生产力发展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又表明要大力解决生产关系中引发的不平衡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依据

社会主要矛盾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基本矛盾在居民生活中的具体指向,主要矛盾的内容围绕基本矛盾展开,基本矛盾确立主要矛盾的范围。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生产力新的变化,引发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一)社会基本矛盾确立社会主要矛盾的范围。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无论社会主要矛盾内容和形式如何变化,其中最核心、最根本的要素始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始终围绕如何调整生产力的发展,如何协调社会生产关系的运行。正确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有利于明确发展方向,解决最贴近人民生活、人民最关心的实际问题。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厘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要建立在高度发展的基础上”[1](16)。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一定体现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体现在人民摆脱贫穷的基础上。此时,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在生产力方面是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生产关系方面是改变计划经济、平均主义,反映在社会主要矛盾上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对社会主要矛盾集中反映了当时我国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水平亟待提高,摆脱普遍贫穷的要求和需要改变以往计划经济为主的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市场和计划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手段,我们要转变以往计划经济方式,将生产力的发展与市场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之路。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提出不仅要增加经济发展新动能,更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2](106),大力发展有利于改善民生的亲民工程,“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30)。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由速度优先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生产关系从先富带后富向共同富裕发展的要求。

(二)新时代解决新矛盾,谋求新发展。

恩格斯在《国民经济批判大纲》中在驳斥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理论时将科学的力量摆在重要位置,他认为“科学,它的进步与人口增长一样,是永无止境的……对科学来说,又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呢?”[4](44)。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和国家一直重视科学的力量,注重人才的培育,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主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注重科学领域创新,加强科学技术改革,并努力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学习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改造企业,特别是善于抓住信息技术的发展机遇推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国家发展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将生产力高速度发展作为解决人民温饱问题,达到总体小康,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根本路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增加了140多倍:从1978年的378元,增加到2016年的53980元[5]。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2000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1917元,2016年达到10783元;2000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6999元,2016年达到29295元[6]。经过长期发展和不懈努力中国人民基本摆脱贫穷状态,达到总体小康水平。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需要解决不同的问题。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时期,社会需要解决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生产关系公平正义和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新问题。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经济开始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國内生产总值已达八十万亿元,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显然“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悄然发生改变。同时,随着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物质生活资料不断丰富,以数量不足的供需矛盾基本得到解决,人民以物质文化为核心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优质的供需成为国家重点考虑的新领域,人民开始追求更高层次、更多方面的需要,也就是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变化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应该解决新矛盾,谋求新发展。如果停留在原有,继续解决以生存为主方向的主要矛盾,就会造成发展任务不确定,发展方向受偏离,发展目标不清晰,影响国家发展新进程、新时机。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容旨要

矛盾,是前进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应该在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主要任务。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是继续前行和发展的第一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紧紧围绕“供应”和“需求”展开,在“供应”一方,使生产力发展更加充分,更加优质和平稳;生产关系调节更加平衡,更加公平和正义;在“需求”一方,人民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需求内容多样化,需求层次高质量化。

(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的科学内涵。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还在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表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人民的普遍需求发生质的飞跃,开始从基本的生存需要上升到发展需要,从数量的增长向质量的发展转变,需求内容从物质文化的简单需求向多方面、全方位发生转变。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较于“物质文化的需要”外延要广。具体来说,新时代我国人民的需要除了物质文化需要以外,还包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推进,医疗教育福利化程度更高,社会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再分配更加公平正义及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需要。这一转变,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的真实写照,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满足人民不断发展的各项需要,作为永不停歇的价值追求;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的奋斗目标。

(二)“不充分发展”的科学内涵。

“不充分发展”主要指生产力的层面。“不充分发展”就是完成生产力发展的质量水平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日益增长的需要,为人的各项生活需要提供多样化、高品质的供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均有重大成就,迈向“中国制造2025”新阶段,但地区发展、产业转化、贫富差距等问题,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预示着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正处于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型期”“改革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中国梦的实现,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一定是高水准的,促进人类发展指数进一步提升的。这就需要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只有通过充分发展的社会生产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不平衡发展”的科学内涵。

改革开放之初,在“贫穷和落后不是社会主义”的理念下,我们走上一条“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的发展道路。我们的最终目标,从来都是达到共同富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问题,区域发展平衡问题,仍应重视。

从发展领域来看,我国向创新型国家建设更进一步,各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但同时,我国加工制造产业基地的国情没有变,尚存在低效的生产方式;脱贫攻坚工作,依然艰巨。中国制造尚未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7]。因此,加大力度增加劳动力要素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注重公平正义,不断增加民生福祉,实现收入分配方式平衡,是新时代的迫切任务。

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化解的思路探析

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实现发展平衡,充分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核心。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以五位一体发展模式为重点,实现生产力充分发展,发展成果普惠人民。

(一)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发展。

“理念是行动的引领。发展理念正确,发展行动就有遵循、有目标、有方向”[8]。“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是引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重大理念,其中,创新和开放理念重点解决生产力充分发展的问题,协调、绿色和共享理念重点落实民生福祉。

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发展的科学性,提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21)。一,发展要牢牢抓住“创新、开放”理念,为生产力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理念指引,“不能靠粗放型发展方式、靠强力刺激抬高速度实现‘两个翻番”[3](72)。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是把创新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社会各个层次,多个领域的创新,用创新引领发展,实现高品质发展;“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1](25)。关于开放发展就是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础之上,深入推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主动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加快实施贸易自由区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二,发展要深刻把握协调、绿色和共享理念的深刻内涵,不断增加民生福祉。关于协调发展,就是注重发展的整体性,既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领域的协调发展,又要重点解决各大发展模块中的不平衡问题,如民生领域的“短板”问题,地区发展中的精准扶贫、脱贫问题;关于绿色发展,就是切实扭转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资源能源高消耗的问题,在经济建设中坚定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发展意识,落实发展中的环保程序,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發展道路。在日常生活中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出行、绿色饮食、绿色安居;关于共享发展,就是确保社会发展成果普惠人民,以不断满足人民需要为导向,以为提供人民更优质服务为导向,切实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关怀社会弱势群体权益保护,蓄力后进地区发展实力,提升全体人民幸福感水平。

(二)以“五位一体”发展模式丰富需求内容。

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提出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方位、立体的和发展的,因此要坚持以“五位一体”发展模式不断丰富需求内容。坚持稳中求进促发展,提升发展质量,为人民提供更优质、全面的服务和物质内容。

在政治上要不断建立健全民主法制,加大全面从严治党力度,满足建设廉洁政府的需求。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作为决定党和国家前途的根本力量,务必做好人民的工作,通过不断健全的民主法制联络民谊,疏通民意,激发民主热情,保障人民各项民主权利。要“老虎苍蝇一起抓”,净化党内环境,激发人民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热情,维护中央权威;在经济上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产品质量,满足人民更高水平的物质精神需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3](72),可以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出发,集中消费、投资、出口等多种手段,促进经济结构中产能过剩行业的退出和优质产业的升级,加强供给侧改革,释放消费潜力,实现产品向商品的顺利转换,发挥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更重要的是不断优化竞争结构,发展数字经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启新时代经济发展优质高效新局面,丰富人民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内容;在文化上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催生文化自信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原有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国文化的发展要扎根于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社会治理相结合,增加治理的人文气息,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同时,要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作品,用质朴的情感、深刻的正面人物,坚定人民对真善美的守护和对假恶丑的披露;社会上要落实公共服务均等化,精准扶贫,满足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需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社会发展方面,就要以促进民生福祉为导向,不断推进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妥善处理社会各类矛盾,妥善协调不同利益主体间各方面的利益,不断总结民生建设经验,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扩大改革成果的受益面,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在生态上加强要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发展,满足人民绿色生活的需要。“生態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3](393),生态文明建设是最长远、最隐性的民生工程,不仅利于当下,更利于未来。对此,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发展绿色产业,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始终,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不断发掘绿色生产力,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邓小平.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M]//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

[4]恩格斯.国民经济批判大纲[A].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Z].中国统计年鉴,2017.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EB/OL].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7]王立胜,王清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确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

[8]韩振峰.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1).

猜你喜欢

生产关系社会主要矛盾生产力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关于如何创新和完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探讨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