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2021-06-24孙曙光王鹏张帆

中国信息化 2021年6期
关键词:现代化大学信息化

孙曙光 王鹏 张帆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为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营造了良好环境。与此同时,伴随着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型,加快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内生需求。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信息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对各领域进行着深度的改变和全面重塑,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2021年3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毫无疑问,现阶段高校深化综合改革离不开信息化的有效支撑,以信息化为手段推进治理现代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必答课题。

一、教育信息化为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提供新机遇

(一)信息化推进高校由管理向治理的转变

在我国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教育治理的理念,是在201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此后,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首要目标。当前,我国正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其构成要素往往包括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一流的科研成果等等这些显性的指标,而一流的治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治理是一项基础性工程,能为一流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有效的治理使集成要素迸发能量,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低效率的治理则可能事倍功半。显然,高等教育新使命、新任务的变化和改革的路径选择,亟需实现由高校管理向高校治理的转变。从管理到治理,虽然一字之差却意味着高等教育体系运行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巨大变革。相对于大学管理而言,大学治理是社会和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大学发展水平越高,治理的作用就愈加凸显。作为理念层面的大学治理已逐渐走进政府和大学的视野,并发挥相应观念的转变。但要实现实践层面从大学管理向大学治理的转变,还需要长期的探索过程。而信息化不但推动理念层面向大学治理转变,而且也为大学治理理念的落地、治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要素和条件。需要说明的是,强调大学治理并非对大学管理的否定,它们之间也不是一种替代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只是大学治理侧重学校层面,大学管理侧重院系层面。对于大学而言,只有在信息化背景下,协同推进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才能实现改革的目标。

(二)信息化是解决高校治理难题的新手段

治理意味着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创新,我国大学治理既面临着管理思维解决不了的老问题,也需要迎接治理带来的新挑战。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也相应地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平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与其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一,当前正处在向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转型时期。因此,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应围绕主要矛盾这一主线,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我们还面临着一系列新任务和新问题。一是补齐短板的问题,还历史旧账;二是提升质量的问题,面向未来竞争需求。相比较而言,从现实角度看,大学制度、大学治理一直相对滞后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治理体系尚不完善,属于“短板”问题,主要表现为管理层级过高、体制机制僵化、管理效率较低、基层单位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协同治理不够等;从发展角度看,大学治理能力和水平尚未完全匹配发展新形势,可能会影响乃至制约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而要完成高等教育的新任务、解决新问题,大学制度、大学治理是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一旦大学治理水平提高了,高等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就容易化解;如果大学治理水平提升缓慢,短期内一些建设任务也许会见成效,但长远来看却一定有利于持续性发展。那么大学治理破解难题的思路是什么,一是解决制度和管理本身的问题;二是通过治理解决发展任务的问题。显然,信息化不但为大学解决治理问题提供技术支撑、智力支撑、路径选择以及现实动力,而且信息化让大学其他问题的解决,任务的完成,体现地更加科学、高效,使大学治理的价值变得更有现实意义。可以说,信息化适应了教育新形势新变化,将推进大学治理难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破解。

(三)信息化助力高校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教育信息化必将引发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变革。不能把信息化简单看作工具和手段,事实上,信息化既是工具和手段,更是引领和革命。教育信息化呼唤高校治理现代化变革,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治理体系,这既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命题,又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题中之义。一般而言,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虽然高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需要协同推进。但人们往往认为,治理体系是前提和基础,治理能力是关键和核心。因为只有高校治理能力得到切实提高,高校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自我发展的动力才会更加强劲,中国一流大学离世界一流也会越来越近。在推进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信息化建设逐渐得到重视,以信息化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成为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必由之路。教育信息化为高校治理提供了无限可能,要实现治理能力的提升,高校要借助信息化时代带来的重要机遇,利用信息化带来的新优势,增加信息化建设能力,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以此促进治理方式的变革,全面助力高校治理能力的提升。反过来讲,大学治理能力的高低亦影响着教育信息化进程。

二、教育信息化是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需求

(一)从目标导向看,教育信息化和高校治理现代化具有高度切合性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与此同时,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提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战略任务。可以看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教育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就无从谈起。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是实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发展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促进人的现代化。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等一系列国家层面的制度文件相继出台实施,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但是,归根到底,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是服務于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进而促进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建设起到支撑作用。同样,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也有自身的目标和实现路径,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服务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因此,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大学战略目标是高度一致的,两者在相互作用中达成契合,形成大学新的战略目标。所以说,从目标导向来看,推进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总目标,而教育信息化和高校治理现代化既有各自的建设目标,但也形成共同总体的发展目标。换句话说,国家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和高校治理现代化不可缺位;而推进教育信息化和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也必然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二)从结构关系看,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治理现代化任务上相互交融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实行信息化教育,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当前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信息技术在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和内涵式发展过程中展现了的巨大的潜力。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围绕大学功能而开展的,以服务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科研为建设方向。国家颁布实施的“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五项建设任务。而当前的形势是,这些建设任务的推进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并与之紧密结合。为保障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总体方案》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五项改革任务,实际上,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治理提出的不同诉求,作为实现建设任务的支撑和保障。也就是说,面向“双一流”建设的新要求、新任务,只有大学治理水平提高了,“双一流”建设任务的完成才能顺利。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治理现代化有着明确的共同建设任务。教育治理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尤其为教育管理信息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目标导向,教育信息化则是达成教育治理理念的有力支撑。所以说,两者的建设任务具有重叠交叉的部分。

(三)从功能导向看,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全面深化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具有系统性、整体性、深入性的特征,要使改革真正破解难题取得成效,还必须把握改革的规律性,那就是综合改革的协同推进与有序推进并行。高校可以根据发展阶段、自身特点、改革需求等综合考量,确定诸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科体制机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财经管理改革等某个领域和环节先试先行,以此推动综合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但是,从技术层面及其功能导向上看,信息技术超越某一个改革领域,使不同领域的改革协同起来更加顺畅,使管理成本更低,更加容易形成综合改革合力,犹如使改革插上翅膀。教育信息化与大学改革相互影响,信息化深入发展带动了大学的改革,同时大学改革又影响了大学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正是由于信息化建设与大学变革存在内在必然联系,使得大学信息化体制建设有可能成为大学变革的突破口,是在大学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中突破体制障碍、推动大学体制创新、提升大学治理水平的有效方式。因此,进入信息化时代,必须充分考虑信息化的战略性、先导性、全局性、渗透性、综合性特点,考虑教育信息化对综合改革的引领、带动和驱动作用,在深化改革过程中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在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中利用好信息技术,探索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路径,坚持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紧密结合,加强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把治理过程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作为建立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协同机制、大学内部多元治理主体的协同机制的突破口,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全面深化建立更加科学的体制机制。

三、以信息化为路径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策略探析

(一)树立新观念,夯实高校治理现代化的信息化基础工程

高校信息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大学治理过程中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要改变这种现状,高校首先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认识、转变观念,站在学校发展全局和治理水平提升的高度认识信息化建设,让“信息”成为大学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在学校的发展规划、“双一流”建设、综合改革中等学校顶层设计中体现信息化的整体设计,使信息化深入到从管理者到执行者再到全体师生的观念中,进而促进信息化与学校改革发展的深度融合。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高校主要领导一定要足够重视信息化建设,成立学校层面的信息化领导工作小组,探索设立信息化治理专门机构组织,负责信息化专门推进工作,让加强信息化建设成为学校顶层谋划中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树立新观念,关键是要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对教育整体将产生深刻变革性影响,对大学治理将产生全方位变化。但观念的落实、理念的转化必须要有完备的信息化推进组织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高校要加大对信息化资源的投入,保障信息化与学校发展、大学治理真正融为一体。重点要建立健全融业务系统与管理系统于一体的学校层面的信息化数据平台,形成教师信息化管理体系、学生信息化管理体系、学科信息化管理体系等不同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持续完善系统功能,及时做好信息的采集、核准和更新,切实提升大学治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管理效能。

(二)构筑大数据,为治理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信息化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大数据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大数据是一种资源、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维。要实现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树立大数据思维,在治理的各个环节发挥数据的有效支撑作用。大数据时代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数据搜集、存储、分析、呈现。为此,高等教育应紧紧抓住大数据发展良好机遇,通过开发利用大数据推动治理现代化。对高校而言,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便捷、即时、准确、科学地开展“数据挖掘”,形成海量数据库,从而使基于数据科学的决策系统建设成为可能。利用大数据资源提升大学治理水平,关键是发挥大数据优势,构建大数据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思维,借助大数据的制度、政策、技术等因素,增强大学决策执行能力和发展活力。首先,高校的科学决策需要大数据提供依据。高校科学决策的前提,是要让大数据说话,挖掘大数据价值,通過数据的收集、分类、整理等汇聚各方面因素形成系统性建议,使决策更加科学、精准、有说服力。其次,高校执行力的提升需要大数据作保障。执行力是大学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高校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搭建信息化大数据平台,建立规范的工作标准、明确的工作分工、合理的工作流程,使执行的不同主体目标明确、职责清晰,从而提升执行力。再次,高校治理过程的优化需要大数据提供手段。高校治理过程需要及时的矫正、调整与优化,这就要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规范数据的使用,从数据中深化认识、总结规律、凝练特征。

(三)再造新流程,突出以人为中心的高校治理现代化改革

流程再造是信息化的基本理念,信息化“再造”不仅使业务可检验、可追溯,更可以倒逼管理者优化、简化、精化相关业务流程,使高校管理从“粗放”走向“集约”。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再造新流程需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师生、服务学科、服务学院,特别是从解决师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入手,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关切师生利益诉求。而不是仅从管理者本位出发、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从这个角度讲,高等教育现代化和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人本思想实现的过程。当然,这样的改革往往发自于高校的顶层设计,落实于基层单位。因为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需要从上到下引导、蔓延而逐渐形成的过程。这要求大学管理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师生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并把这个理念落实到治理现代化的各个环节、各个过程之中。再造信息化新流程作为技术手段的变革,必须坚持服务师生的价值导向,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对管理流程进行信息化操作。确保师生通过信息平台,能随时获取需要的数据与信息,并能进行反馈、沟通交流。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任务的明晰化、工作流程的透明化、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工作监督的可操作化,促进大学治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

(四)构建新机制,突出以院级单位为基础的校院协同治理

学院治理是大学治理的基础,是实现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没有学院治理现代化和大学治理现代化,就不可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沒有现代大学制度,也不可能建成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大学治理的重要趋势,就是高校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治理实践的紧密结合,实现校院两级协同治理。学院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落实单位,提升治理水平,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大学治理多以学校层面的决策为主,基层单位主要是参与、执行与落实的角色。学院在学校治理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衡量大学治理能否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准。现代大学治理的改革更加趋向构建一种以良好的校院关系为基础,以突出学院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为方向的协同治理机制的变革。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如何实现校院协同治理机制,这就需要高校借助信息化的便利条件,改变自上而下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对学院参与大学治理、发挥治理的主体责任,提供新的平台。学院作为大学职能的主要承担者,要把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落实到位,并把信息化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研管理等环节紧密结合。从信息共享的角度看,大学要把一些掌握和收集的数据与信息提供给学院,为学院认识自我提供有力的参照;学院要把一些信息和要求及时反馈给学校,使学校能够动态的掌握学院的发展情况。所以说,高校在做好学校层面的治理与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同时,要引导基层单位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推动学院数据平台建设,实现与学校数据平台的互联互通。

猜你喜欢

现代化大学信息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至善
我的女巫朋友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