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传统“关学”文化 在孔子学院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21-06-23王云刚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关学一带一路传统

王云刚

[摘  要]中国传统“关学”文化具有“合作共赢、和谐相处、相互尊重、彼此包容”的国际价值。对外汉语教学往往离不开汉文化因子,运用良好的文化因子可以极大地改善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效果,增强目的语国家学习者的跨文化综合交际能力。本文以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为出发点,基于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传播学视角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孔子学院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关键词]“关学”文化  国际价值  5W传播学模式  对外汉语教学

课题:本文受2020年度陕西省社科联外语学科专项课题《张载“四为”之“陕西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国际化》(课题编号:20WY-23);陕西省教育“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高校对“关学”翻译与传播策略研究》(课题编号:SGH18H461)项目资助。

本文受“一带一路”语言与文化研究基地(西安翻译学院基地《智库》编号:20KYJD02);西安翻译学院2018年校级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团队(编号:T1802)项目资助。

研究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具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各民族和谐相处、合作共赢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向世界传播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不断增强中国文化事业软实力。

文化走出国门是现代全球文化相互交流的一种普遍趋势。只有通过交流才能达成共识,才能更好地促进相互了解和包容。文化交往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友情大使”的角色,同时也是国际间互利互惠的重要纽带和沟通桥梁。通过孔子学院向全世界广泛、多角度地传播中华文化,有利于世界更好地了解与认识中国,从而推动建设长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起着文化载体的作用,同时语言也是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通过语言,可以认识这个国家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想特点。语言是文化传播与承载的工具,是使文化获得生存、传递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文化也影响并制约着语言学的发展。总之,语言与文化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影响、彼此发挥作用的关系。学习和理解各国语言必须了解其文化,了解文化也必须掌握其民族的语言。

“关学”文化的意义

“关学”文化自宋代诞生以来,作为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资源共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在陕西甚至全国、世界各地都被认为是一张文化名片。经过几百年的积淀与发展,其“淑世担道、崇德求实”的精神已经发展形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对中国人的生活行为、为人处世和思想表达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着深远的意义。所以把“关学”文化学习运用到对外汉语的课程中,对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学”文化的传统元素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关学”文化的传统元素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张载“横渠四句”的当代价值。

1.“为天地立心”

“为天地立心”为张载“横渠四句”的开篇首句,它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实现合作与共赢的愿景目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所指的就是在全球范围内世界各民族与国家在共同的发展目标基础上,都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原则,在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框架下来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性、国际性伙伴关系。所以,“为天地立心”为我们在“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国家与地方之间进行友好交往提供了一条可行之“道”。

2.“为生民立命”

“为生民立命”就是要为广大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命运着想,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式,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使社会发展进入良性化。如今,在新的历史机遇下,以“为生民立命”的视角来审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民族老百姓的未来命运。各国家和民族应该携起手来,用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合作方式以及多元化的視角求同存异,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寻求发展的机遇,让合作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更多的老百姓。

3.“为往圣继绝学”

“为往圣继绝学”使得大家和谐共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族只有彼此相互尊重对方的传统历史文化和习俗,尊重各自所选择的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够在这里寻找到一种和谐相处的途径交集,这样各国家和民族也才能在不同的社会文明和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下和谐相处,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开创一个融合共享的美好时代,实现人类长期进步与发展的理想目标。

4.“为万世开太平”

“为万世开太平”描绘了天下大同的美景。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一带一路” 的战略构想正是体现了“为万世开太平”的中国先哲们的理想,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理想,它的最终目标是全球民众共同和平发展,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众的永久和平,最终实现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天下大同”目标。

传播学视域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孔子学院的对外汉语教学从另外一个方面扮演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性作用。在传播学视域下信息的交流和交换都是传播,因此把中国文化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就是传播活动。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传播的效果和手段与其他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紧密。从传播理论角度来研究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方式方法,会找到一个有价值的参照和提供更多的实施方案。

在《社会传播的构与功能》一文中,美国著名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即who (谁)、says what (怎样说)、in which channel (通过哪种方式)、to whom (对谁说)和 with what effects (取得什么效果)。这五个元素展现了传播科学研究的根本性要素,即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输受众及其传播效果。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深刻影响着传播的有效性。本文借鉴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从5W传播模式看“关学”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构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对外汉语教学新模型,即5W传播教学模式。

1.传播主体

传播主体,即教师。许多学者认为语言教学既不是简单的字、词、句等孤立行为,也绝非是一种凭空产生的简单语言和文字变异的教学活动,而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需要重新构建译者的文化共同体,即张载“关学”文化的中国精神翻译主体。教学者需要以张载文集及相关学术著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提炼“关学”文化中国精神的核心内涵,研究者需要在“一带一路”视域下,赋予“关学”文化新的中国精神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内外汉语教学者所参与的语言和文字的转换工作提供科学的方法和便利的条件。要结合张载思想的研究成果和译入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国情进行有效多元的课堂教学,而非简单的语言和文字的传授。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即“教什么”。在此视域下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进行选择。“关学”文化中蕴含的中国精神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分类视域下大致可分为两个大部分:一是“关学”文化结合中国文化精神的主要实践理论和文化框架;二是各种具有重要实践性质的中国文化精神形态。在这样的视域下,把单一的理论研究方向转化为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这样就能够真正地让国外民众认识和了解“关学”文化的核心思想与精神,使其真切感受和接触到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给他们自身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而真正达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输出。

3.受众群体

受众是指语言教学的受众群体,即“对谁教”的问题。不仅要科学分析受众类型,除此之外还要根据教学类型分析可能成为教学受众的群体,这样有利于教师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进而使得教与学之间能够预先搭建一座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便于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如果我们想要让国外的民众产生包容、接纳中国文化的意识,就必须要更加关注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和研究其所在国家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只有了解对方对于文化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输出我国的传统文化。鉴于此,本文建议在研究“关学”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学时,需要先了解研究国外的受众群体,否则将“关学”文化翻译为他国语言便可能不会受到所在国民众的接受与欢迎。

4.教学渠道

教学渠道是传播文化之外的内容,通过网站、图书、报纸杂志、新媒体、电视等传播媒介从多个维度和切入点对“关学”文化进行有效传播。同时,通过海外孔子学院汉语教学中的不同教学途径和手段来促使“关学”文化在国外的进一步深入传播。我们还可以通过提供各类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料、视频、图片等,让更多的外国民众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这样也从侧面提高了“关学”文化对外传播的广度。

5.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孔子学院汉语教学中的课堂效果。教学效果受到国外社会因素、意识形态、道德概念、风俗习惯、文化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在尊重其国家的文化风俗和传统的基础上让“关学”文化中的中国精神和国外民众的思想产生共鸣,通过科学有效的传播,得到其国家民众的普遍了解和认可。从这一点上来说,教学效果是孔子学院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所在国家民众价值观念相互交融的过程。

综上所述,语言和文化之間的这种彼此依存、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要把承载中国元素的文化因子和语言教学有机融合,把文化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对外汉语教学中,这是衡量孔子学院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调动广大学生的语言文化学习兴趣,积极将对外汉语的教学融入文化之中,多角度地引导和帮助国外学生学习汉语。同时,可以从多个方面研究和比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差别,使目的语国家的学生逐渐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法治制度、思考方式及语言习惯,使其真正认识和理解汉语的真正内涵,从而培养和提高目的语国家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对外汉语课堂的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赵馥杰.论关学的基本精神[J].西北大学学报,2005(6):15-18.

[2]陈祖武.“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关学文库》首发式研讨会发言[R].2015.

[3]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4]刘梦溪.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的大智慧[J].北京观察,2015(2):17-22.

[5]李慎明.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2).

[6]谢天振.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的翻译问题[N].社会科学报,2013.

[7]鲍晓英.从莫言英译作品译介效果看中国文学“走出去”[J].中国翻译,2015(1):16-18.

[8]王志勤,谢天振.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问题与反思[J].学术月刊,2013(4):19-21.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陕西西安

德拉萨大学  菲律宾马尼拉

猜你喜欢

关学一带一路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国内首家关学研究机构在西北大学成立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