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课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021-06-23李翠萍

家长 2021年16期
关键词:习作课文家长

□李翠萍

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和习作进行心理教育,引导学生表达自我、悦纳自我,并初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热情而又胆怯。他们从自己身边寻找依靠,又迫不及待地寻求更加广阔的自由空间,渴望更多的关注和认可。在这个阶段,家长和老师负有保护和引领的责任。但很多人认为,孩子嘛,饿不着冻不着就行了,哪有那么多事。其实,这个观点有失偏颇,孩子的心灵需要精心呵护,心理需要正确引导。在这一方面,语文教师有先天优势,可以通过课文解读、习作和日记与学生进行自然而深入地交流。

不做只会笑的木偶——认知自我

有一篇课文,说的是个木偶娃娃,天生一张笑脸,人见人爱。可当他遇到悲伤的事情,内心的同情、忧伤却改变不了那张笑脸,于是引发了一连串的误会,非常尴尬。这个故事告诉学生,我们的情绪会随着境况的改变而改变,我们的表现也要真实而又符合具体场景。

对于成年人而言,识别场景氛围并不困难,但是对于孩子,却显得非常复杂。如果这方面得不到相应的锻炼,会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不和谐。大家还记得当年汶川地震在采访现场笑出声来的记者吗?不是说她道德品质一定有问题,但这种表现确实令人心寒。

利用课文指导学生并训练情绪调控,已经超出了知识的学习范围,虽然不在考试范畴,但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表现为心情舒畅、积极开朗并有应景合理的情绪。“应景”指的是符合具体情境,“合理”是指与整体氛围相适应。比如,考试取得好成绩后受到表扬,欢喜高兴,犯错被批评时,愧疚伤感。如果发现学生情绪反常,教师一方面要主动与学生谈话了解情况,另一方面要联系家长,把掌握的信息传达给他们,找到原因,共同帮助孩子排除心理障碍。

笔者的班上有一个转学来的学生,一开始表现得非常好,顺利融入了班集体。可突然有一天,他上课心不在焉,下课也不爱活动,愁眉不展的。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说说我的烦恼”的口语表达训练环节,引导学生谈谈自己遇到的烦心事。从这个学生的表述中,我隐约地发觉他可能是受到了大孩子的欺负,于是就在课下找机会跟他进行了单独交流,并与家长进行了沟通。经过家校共同努力,顺利解决了矛盾,并及时解除了他的心理压力。

打开天窗——表达自我

蒋方舟在小学时写的作品集《打开天窗》,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极富童趣。这种童趣是孩子从自我中心向关注外界环境转变的表现,孩子开始向他人寻求肯定,并尝试用自己的思考对生活环境进行解释。顺应这种思维发展的规律,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学,用课本剧和习作的方式,指导学生表达自我,完成心灵的嬗变。

学生读《打开天窗》时会发现,写文章并不难,自我表达并不复杂,这与一般学生认为的作文难写正好相反。当学生能够表达真实情感的时候,独立人格就开始形成,这在心理健康发展中意义重大。教师通过习作或剧本的修改和评定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可以对他们的心理成长进行直接引导,对他们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进行及时干预。

比如,一个学生在作文中透露出父母的婚姻问题对他造成的困扰。教师与家长进行了交流,发现问题比较复杂,不可能短期内解决。经过反复探讨,笔者对学生进行了疏导,让他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虽然父母的婚姻出现了问题,但父母并没有改变对他的关爱。正视和表达自己才能争取正当的权益,才能获得更好的成长资源。

不会错的老头——接纳自我

安徒生童话《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讲了一个在妻子眼里做什么都有道理的老头,用一匹马经过一系列折本的交换,最后换回家一袋烂苹果,因为妻子的赞许而赢得了许多金币的赌注。赢得金币的结尾可以忽略,我们更看重他们在无法改变命运的前提下的自我接纳。

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相信自己、接纳自己,就是交给学生打开世界的钥匙。作为家长或教师,不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附加各种条件,不要让学生觉得他的努力都是为了取悦别人,更不要给学生造成愧疚感。

成年人的生活中压力重重,往往会无意中将这种压力传导给学生。比如,学生做事磨蹭,就常常受到斥责。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不良习惯性氛围,让学生觉得大人的事情都是被自己耽误了,自己的行动是为大人负责的。很多学生取得成绩后不是为自己的进步而高兴,而是满足于教师和家长的欣慰,这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口语交际训练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担心和愧疚说出来,在习作中表露真情实感,可以有效地疏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设计合理的成长目标,并采取积极行动。只有习惯于自己做决定,学生才能够形成自己的立场,才能够学会为自己负责。这里所说的成长目标,不是指长远规划,而是一个个小小的要求或行动。比如,学生喜欢运动,家长可以鼓励他参加相应的学校社团活动;缺乏运动天赋的学生,为了同伴的认可而加入自己并不喜欢的活动,就不足取。遇到问题要让学生学会思考,从而找到正确的突破点,取得长足进步。比如课文《玲玲的画》,说的是学生把图画作品弄上了墨迹,沮丧之际受到父亲的启发,把墨迹画成了一只小狗,丰富了画作内容。这就启发我们,遇到困难不能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而是要积极行动起来,为目标的达成而努力。

教师和家长要鼓励学生摒弃羞怯、自卑,敢于展示真实的自己。课文《三只小板凳》讲的是爱因斯坦小时候手工课上的故事。他交的作业被老师嘲笑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凳子”,他却拿出了练习过程中捏得更“糟糕”的两个小凳子,证明了他的手工作业是用心做的,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鼓励。

在学习和生活中,家长和教师要鼓励学生拒绝不合理要求。寓言《阿拉伯人和骆驼》告诉我们一味容忍和退让只能助长不良习气,让坏人得寸进尺。

一对蝈蝈吹牛皮——节制自我

“蝈蝈吹牛皮”的故事有不同的版本,但是主旨是一样的。它们都极力夸大自己的能力,最后都被芦花鸡吃掉了。这个小故事用夸张的手法告诉学生:说话做事不能自不量力、言过其实。

学生成长中要给予更多的空间,但是不代表不加约束。小学生虽然很少参加社会活动,但是也要养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我们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适应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能够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并加以规范。脍炙人口的课文《将相和》告诉我们,个人的能力再强也要有人帮衬扶持,要想有所成就必须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生活中,有很多学生执拗任性,遇到问题总是责怪别人,感觉自己从来不会犯错。这就是缺少自我节制,会导致好面子的虚荣心膨胀。如果读读《皇帝的新装》,会对被权力和虚荣蒙蔽了双眼的危害有更深的认识。如果那位皇帝不是一意孤行,碍于怕被说愚蠢的虚荣,怎么会一丝不挂地游行呢?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和习作进行心理教育,引导学生表达自我、悦纳自我,并初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当然,还可以开展亲子读书活动,让家长与学生共读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

猜你喜欢

习作课文家长
背课文的小偷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