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面对自然灾害档案管理研究评述和展望

2021-06-19安纯毅

高原地震 2021年1期
关键词:防灾灾害应急

安纯毅

(天津市地震局,天津 300201)

0 引 言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我国基本国情[1-2]。在此背景下,地震、水灾、火灾等各种自然灾害都给档案工作带来了严重破坏[3]。各级档案部门如何加强面对自然灾害的档案管理,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重大自然灾害安全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当前我国面对自然灾害的档案管理研究进行深入探讨。

1 文献统计与分析

2010年,国家档案局在总结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对档案灾前预防、灾害应对及灾后重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自此之后,面对自然灾害的档案管理引起了档案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研究。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也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4]。因此,本文将文献检索时间定为2010年至2019年,以“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来源,以“自然灾害”“档案”“安全”等为关键词,经筛选剔除无关文献,最终得到主题贴合、内容完整、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期刊文献62篇。

1.1 发表时间分布

从表1计算得出,2010~2019年期间,年平均发文量约为6.2篇,除2011年和2014年以外,年发文量较为稳定。2011年和2014年发文数量较多,源于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和2014年鲁甸6.5级大地震等国内外重特大自然灾害事件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于该方面的研究仍然带有明显的时效性[5],“遇灾研究”“因灾研究”的现象较为突出,对自然灾害的日常防范意识仍然较弱。

表1 文献年度分布

1.2 文献期刊分布

据统计,62篇文章中,55篇来源于16种档案专业期刊,7篇来源于6种其他期刊,以档案专业期刊为主。基于此,笔者对15种档案专业期刊的55篇文献进行了统计。

从表2分析可得:(1)从数量上来看,《兰台世界》发表的相关文献最多,共15篇,占发文总量的27.78%,其它期刊发表量均在5篇以下。(2)从期刊类别来看,15种期刊中列入北大核心期刊的8种,共发表文献33篇(《兰台世界》和《档案》文献数据截止到2014年),占发文总量的61.1%,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相关研究文献的水平得到了长足进步。但同时,发表在《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等权威性期刊的文献数量仍然较少,说明研究的深度仍然有所不足。

表2 文献期刊分布

(3)从地域分布来看,由地方档案部门主办的期刊共有11种,分布在北京、河南、陕西、云南、江苏、黑龙江、辽宁、甘肃、山西、四川和浙江等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地震、洪涝、干旱及气象等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

1.3 研究群体分布

据统计,62篇文章共有作者86名,其中45.35%来自于高等院校,33.72%来自于档案部门,是当前该领域研究主体。具体分析来看,研究群体主要从在两个方面不足:第一,灾害事件管理部门(如应急局、地震局、气象局等)的参与度明显不足,86名作者中仅有3名作者来自有关部门,不足4%;第二,跨领域合作力度明显不足,62篇文章中来自不同类型单位合作的文献仅有2篇,不足3%。

2 研究内容概述

对62篇文章的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发现我国自然灾害中档案应急管理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灾害预防策略、灾害治理措施和管理体系建设3个方面。

2.1 灾害预防策略

“以防为主”是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首要原则。面对各种自然灾害,档案预防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档案灾害预警机制是指灾害发生前,通过灾害先兆性信息,提前做好相关防御工作,保障档案安全的体制或制度,在降低灾害损失中尤为重要[6]。于海燕[7]提出,应当建立4级预警机制,围绕预警监测、风险评估、预警信息的发布和传播、预警响应、灾害预警终止等5个方面来完善灾害预警运行体系。黄敏敏等[8]提出,档案馆突发性自然灾害预警应当遵从依法管理原则、及时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等4项原则。第二,加强档案异地备份。洪彬等[9]指出,档案的异地备份能在灾害发生时最大限度地保证档案数据的完整,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最有效的方法。建立区域性的档案灾备中心,可以相对集中地开展区域性的档案灾备工作,提高档案灾备全过程工作能力[10]。第三,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档案安全的最大保障是人的认真,档案安全的最大危险是人的疏忽[11]。灾害预防的关键在于提高全体档案人员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应当通过常态化的广泛宣传、应急演练、全员教育和培训,来提高广大档案工作人员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这已经成为了各界的广泛共识[12-14]。此外,根据有关学者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研究,同样验证了这一观点[15]。

2.2 灾害治理措施

在做好“防”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做到“防治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隐患、消除隐患,才能将损害降到最低[16]。第一,要完善灾害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行动纲领,自2008年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印发《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以来,各级档案部门基本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7]。赵卫利等[18]指出,预案内容应当包括组织领导、指挥系统建设、信息传输、危险评估、抢救措施、异地灾备、人员培训等方面。此外,有计划地按预案进行演练,可以提高应急处置的执行力[19]。第二,要夯实档案基础设施。档案建筑是档案事业的基础载体,是应对自然灾害的第一道屏障[20]。张新[21]指出,具备良好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符合抗震设防标准、配备必要的恒温、恒湿、防盗、防火系统的独立档案馆,是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之一,应大幅度提高档案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此外,姚光晖[22]指出,档案数字化、信息化能够有效起到保护档案的作用,应成为档案灾害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要加强受灾档案抢救。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对档案进行科学抢救,是降低灾害损失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陈海燕[23]指出,档案抢救工作应当遵循“确保人员安全”“尽量争取时间”“及时协调抢救力量”等原则,将抢救工作分为清查灾情、组织守护和抢救、受灾档案保管等三个阶段。杨秀淼等[24]指出,应逐步提升抢救保护档案的科技手段,提高利用科技手段在应对经济情况下保护档案的能力。

2.3 管理体制建设

第一,要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灾害应对管理机制,是实现科学减灾、依法减灾的根本途径。向立文等指出[25],自然灾害管理机制是档案部门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关键,管理机制应当分为防灾机制,包括增强危机意识、成立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加强自然灾害监测与信息沟通工作、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等;救灾机制,包括启动应急预案、积极寻求合作与支持、整合资源等;灾害处理机制,包括修复重整、及时清算档案、对救灾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估、收集整理救灾过程中的纪实资料等。李杨[26]指出,档案灾害应急机制建设应当着眼于“整合制度”“加强宣传”“以制度保障机制实施”“做好服务”等四个方面。第二,要健全组织体系。边文婧[27]提出,应当成立防灾抗灾组织管理机构,由各市、县档案馆应成立常设的应急指挥小组,负责预案编写、馆藏评估、队伍建设、组织演练等工作。贾国华[28]提出,灾后档案应急组织的构建应包括应急指挥小组和灾害处置领导小组,分别负责组织协调和前线应急工作。第三,要调动社会力量。灾害管理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系统性工程,光靠政府和档案部门的力量是明显不够的,需要借助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李斌等[29]指出,可以通过加强社会公共关系建设、积极培育社会档案组织等方式,增强档案应急管理的社会救助力量。

3 当前存在的不足

3.1 针对性研究不足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灾害种类众多,不同地域灾害特点各有不同,各种灾害的防治重点同样各有不同。但在检索的文献中,仅有4篇文章是针对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等特定灾种开展研究,大多数文章是对自然灾害防治进行笼统研究,虽然有些文章对不同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了分析,但是在防治措施中,仍然是采取宏观路径,导致缺乏针对性,难以实现灾害防治的精准发力。

3.2 跨领域研究不足

面对自然灾害的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既需要精通档案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还需要掌握自然灾害学、应急管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但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当前该领域研究群体仍然以高等院校和档案部门为主,缺乏应急部门和各灾种管理部门的参与和支持,来源于不同部门作者合作的文章仅有2篇。

3.3 技术性研究不足

档案自然灾害防治工作除了社会属性外,还具有极强的科学属性,如建筑场馆防灾抗灾加固、档案受损保护等方面,都需要依靠坚实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广泛开展针对档案部门的自然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相关技术性研究成果较为匮乏,相关文献仅有5篇,占总量的8.1%。

3.4 计量化研究不足

开展计量化的能力评估研究,是做好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可以促使档案部门有的放矢的开展相关工作。但是在检索的文献中,只有一篇文章是运用自建的评价模型开展应急能力评估的研究成果。由于缺乏量化的数据分析,导致文章缺乏研究根基,研究成果难以具有说服力。

4 研究展望与结语

2009年以来,我国充分吸取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经验,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档案管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成果。本文在梳理和分析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和主要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在针对性研究、跨领域研究、技术型研究和计量化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当针对不同灾害特点和不同地域实际,分区域开展精细化的专题研究。比如,在四川、西藏、云南等地震易发区,组织开展面对地震灾害的档案管理专题研究;在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组织开展面对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专题研究,等。其次,应当“全灾种”“大应急”的新思路,通过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科普活动、人才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强档案部门与应急、地震、气象、水利等各灾种部门的协调联动,整合不同领域的专家力量,合力开展相关研究。此外,还应当充分发挥研究院所、社会企业等力量,加强档案防灾和救灾的相关技术研究。最后,应当建立档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评估机制,完善评估指标和模型,定期开展能力评估,以达到查找不足、精准发力的作用。

猜你喜欢

防灾灾害应急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