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公园对老年使用者体力活动参与和情绪改善的促进作用
——以上海市15座社区公园为例

2021-06-16翟宇佳

中国园林 2021年5期
关键词:计步器体力使用者

翟宇佳

黎东莹

王 德*

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城市公园能在生理、心理与社会交往等方面为公园使用者带来多种健康益处[1]。公园中的自然元素能帮助游人放松心情、缓解压力[2-3];公园也能为使用者提供社交场所,使其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4];同时,也可为市民提供参与体力活动的免费机会与场地[5],促进市民参与日常锻炼。在一项关于城市公园与老年人健康的著名研究中,研究者对3 144名老年人分别于1992和1997年进行了跟踪调研,发现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基础健康水平和社会经济因素后,那些居住在公园步行范围内的老年人更加长寿,拥有更高的5年生存率[6]。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将成为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7]。现有研究表明,城市公园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进行散步等体力活动是老年人访问公园的主要目的[8-10]。对老年人来说,参与中等强度的日常体力活动,如散步、太极拳,就能缓解衰老引发的生理机能衰退,带来极大的健康益处[11]。另一方面,社区公园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老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例如,在上海的168座城市公园中[12],近一半面积小于5hm2,约1/5的公园面积在5~10hm2。依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13],从面积上来看,这些公园都可看作是社区公园。

现有关于公园与老年人健康的研究主要存在2点不足:1)缺少对老年公园使用者体力活动强度与情绪改善的定量测量;2)缺少对城市公园设计特征与体力活动开展及情绪改善的相关性统计分析,目前多为描述性结论。例如,访问社区公园能在什么程度上改善老年人的心情?什么样的公园设计特征可以促进老年人参与更多的体力活动?本研究力求弥补上述不足,在定量层面探索什么样的公园设计特征可以促进老年人的体力活动参与和情绪改善,从而为健康公园的建设提供基础。

2 研究方法

2.1 情绪测量

利用PANAS(Positive Affect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量表与视觉模拟评估法(Visual Analogue Scale)测量老年公园使用者的情绪状况。1)PANAS量表是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情绪量表[14],其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15],已被应用到地震灾民与患者情绪反应等研究中。这一量表包括对10个积极情绪与10个消极情绪的测量,要求参与者指出体会到的各种情绪的程度,这些程度包括:1=没有或非常轻微;2=有一点;3=中等程度;4=比较多;5=非常多。本研究选取其中常用的10种情绪,包括5种积极情绪:兴奋的(excited)、热情的(enthusiastic)、感觉机敏的(alert)、有活力的(inspired)、意志坚定的(determined);以及5种消极情绪:苦恼的/烦恼的(distressed)、恐惧的(scared)、紧张的(nervous)、沮丧的/不开心的(upset)、害怕的/担忧的(afraid)。2)视觉模拟评估法用一条横线表示某种情绪,横线最左端为没有这种情绪,横线最右端代表这种情绪非常强烈,需要参与者在横线上标注出自己感受到这一情绪的程度,越往左,这种情绪越少,越往右,这种情绪越强烈[16](图1)。这一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主观情绪的测量[17-18]。本研究应用视觉模拟评估法测量老年公园使用者的5种情绪,包括有压力的(stressed)、焦虑的(anxious)、抑郁的(depressed)、放松的(relaxed)和满足的(content)。

图1 利用视觉模拟评估法测量参与者的情绪

2.2 体力活动强度与行为轨迹测量

利用Yamax计步器与GPS仪器分别测量老年公园使用者的体力活动强度与行为轨迹。所选用的计步器为Yamax Power Walker EX-510,这一计步器有较高的准确性[19],可以测量使用者的行走步数[20-21]。这一设备也可用于粗略记录使用者的运动量,已被应用到国内外青少年日常运动量的研究中。对于不使用辅助步行器或走路不是特别慢的老年人,这款计步器可以很准确地测量其行走的步数(误差3%左右)。本研究所使用的GPS设备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室外误差10m内),在无建筑等实体遮挡的室外空间,该设备能在开机后1min内与卫星相连并开始工作。研究中,设备每隔10s采集一次使用者的地理坐标,每分钟采集6次。充满电后,该设备能连续工作8~10h, 可覆盖大多数游客的游赏时间。GPS设备每次记录的定位信息包括使用者瞬时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速度和累积行走里程。

2.3 公园选择

选择15座面积在1~10hm2的公园作为研究场地,从面积上看,这些公园都可视为社区公园(表1,图2)。选择的公园均位于上海中环线内或中环线附近,距离居住区较近,周围人口较为稠密。

表1 15座社区公园概况

图2 15座社区公园平面图

2.4 数据收集流程

研究于2017年10月的前3周进行,选择晴天或多云天气收集数据。这一时期上海天气舒适,适合室外活动。共设2个数据收集时段:9:00—12:00、13:00—17:00,在每个公园进行一个时段的数据收集。研究人员在人流量最大的公园门口邀请老年人参与研究。参与研究的老年人须满足3个条件:1)年龄在60岁以上;2)不使用拐杖等步行辅助器,并能以正常速度行走;3)打算在公园中停留,而不是穿行公园。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83%的老年人自感健康状况良好,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老年人同意参与研究后,研究人员利用PANAS量表与视觉模拟评估法测量其情绪状况(图3),同时为其在胸前或腰上佩戴一个计步器和GPS,记录仪器发放时间,并引导老年人不要按仪器上的按键,以免关机。当老年人离开公园时须将仪器送回,研究人员记录计步器上的步数作为老年人的体力活动强度数据,关闭计步器与GPS,并记录收回仪器的时间。同时,再次利用PANAS量表与视觉模拟评估法测量老年人在公园中游憩后的情绪状况,并邀请老年人完成一份有关个人信息与公园使用情况的问卷。

图3 数据收集流程

3 结果分析

3.1 老年公园使用者信息与公园使用状况

共有257位老年公园使用者参与调研,其中194位(75.5%)的问卷填写完整,有公园使用前后的情绪信息,可纳入分析。这些老年人平均在公园中停留48min(最短10min,最长158min),平均年龄70岁(最小60岁,最大93岁,方差7.39),平均BMI指数为23.51(最小12.37,最大31.14,方差2.88)。多数老年人及伴侣的月收入总和为5 000~10 000元(90,46.4%);来公园的主要目的是锻炼身体(139,71.6%);每天都来公园(144,74.2%);自己来公园(130,67.0%);走路来公园(166,85.6%)。71人(36.6%)觉得自己非常健康,108人(55.7%)觉得自己身体还不错,15人(7.7%)觉得自己身体不太好。访谈中,请老年公园使用者按照时间顺序回忆其进入公园后参与的活动,194位老年人共提及参与291人次活动,平均每人参加1.5项活动。其中,参与人数较多的有散步(138,47.42%)、和朋友聊天(29,9.97%)、看风景/放松(28,9.62%)、使用健身设施(20,6.87%)、跳广场舞/交际舞(15,5.15%)、做健身操(11,11.00%),以及快步走(10,3.44%)。

计步器数据显示,老年公园使用者在公园中平均行走2 251步(最小167步,最大10 320步,方差1 645.30)。将15座公园按照面积分为小于3、3~5、5~10hm2的3类,分别考察老年人在这3类公园中的行走步数(图4)。方差检验得出数据为非齐性,应用Dunnett-t3检验较正并进行两两比较。结果表明,相较于访问面积小于3hm2的公园的老年人,访问面积在3~5hm2的公园的老年人平均多走386步(p=0.366),访问面积大于5hm2的公园的老年人平均多走686步(p=0.081)。

图4 不同面积公园中老年使用者的平均步数

3.2 老年使用者的情绪变化

应用PANAS量表与视觉模拟评估法,分别测量老年人进入公园前与离开公园时的情绪(表2、3)。应用PANAS量表测量时,用数字编码情绪的程度(0=没有/非常轻微,1=有一点例,2=中等程度,3=比较多,4=非常多)。结果表明,大多数老年人情绪较为良好,例如,进入公园前,82位(42.3%)老年人觉得自己有活力的程度为中等,49位(25.3%)老年人觉得自己比较有活力,放松感的平均值为8.70,满足感的平均值为8.73。离开公园时,67位(34.5%)老年人觉得自己有活力的程度为中等,63位(32.5%)老年人觉得自己很有活力。利用老年人离开公园时的情绪状况减去进入公园前的情绪状况,测量老年使用者的情绪变化(表4),如所得值为正,说明公园使用对老年人的这一情绪有促进作用;如所得值为负,则说明公园使用对老年人的这一情绪有削减作用。平均说来,老年人的正向情绪都得到了促进,负面情绪都得到了减缓。例如,老年人使用公园后,苦恼的/烦恼的情绪平均减少了2.165 0,热情的情绪增加了0.257 7,放松感增加了1.045 4,满足感增加了0.836 1。同时,考察公园中的水景是否能影响老年使用者情绪变化的程度。在15座公园中,12座(80%)包含水景。ANOVA分析表明,相较于无水景的公园中的老年人,有水景的公园中的老年人的3种正向情绪显著变化,包括兴奋的(p=0.049)、感觉机敏的(p=0.012)和满足感(p=0.019)(图5)。

表2 应用PANAS量表测量老年人进入公园前与离开公园时的情绪

表3 应用视觉模拟评估法测量老年人进入公园前与离开公园时的情绪

表4 老年人使用公园后的情绪变化差值

图5 公园中水景对老年使用者情绪改善的影响

3.3 GPS数据与公园使用热点分析

在参与调研的257位老年人中,200位(77.82%)的GPS数据完整、有效,主要集中在13个公园中(表5)。将所有GPS空间位置点按照速度分类:速度为0的点,代表老年公园使用者在这一空间位置点处于静止状态(坐着或站立);速度大于0的点,代表老年公园使用者在这一空间位置点处于运动状态。结果表明,老年人在面积大的公园中,更多地处于运动状态;在面积小的公园中,则倾向于保持静止状态(图6)。例如,在松鹤公园与淮海公园中,只有34.13%和28.67%的空间位置点速度大于0;而在曲阳公园与南园公园中,分别有52.45%和42.97%的空间位置点速度大于0。利用GPS数据点与核密度分析识别老年人在社区公园中的停留热点(图7),结果表明,老年使用者在公园中的分布并不均匀,有些场地被老年人大量使用,而有些场地则很少被使用。例如,淮海公园的使用热点在南部区域,桂林公园的停留热点在中部区域,漕溪公园的停留热点在南部区域。场地与设施类型方面,对照平面图可以发现,健身器材区、硬质广场和树林能吸引较多老年人使用;由于有些老年人是带孙辈到公园中活动或是喜欢看儿童玩耍,儿童游乐场也是重要的停留热点;一些有特色的景观空间,例如植物廊架和滨水空间也吸引着大量老年人。这些热点停留场地基本与受欢迎的活动一致(散步等),包括步道、滨水区、健身器材区和硬质广场等。

表5 老年人在各公园中的GPS空间位置点

图6 静止型与运动型GPS空间位置点

图7 老年使用者在公园中的停留热点

4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利用计步器、便携式GPS设备与情绪量表,定量测量老年使用者在社区公园中的散步步数、情绪变化情况及空间位置点,分析不同公园设计特征对老年使用者体力活动参与和情绪调节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社区公园规划设计提供一定参考,促进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健康公园建设。本研究所涉及的老年人均为能独自以正常速度行走的健康老年人,未来还应将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纳入研究范畴。

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如下规划设计建议。

1)设置面积大于5hm2的社区公园。

分析表明,老年人在面积较大的公园中行走的步数更多,更倾向于保持运动状态。例如,在面积为5~10hm2的公园中,老年人会比在面积较小的社区公园中多走400~700步。面积较大的公园通常拥有更多的场地、设施和更大的散步空间,老年人在面积较大的社区公园中可以访问更多的景点,有更长的园路可以使用,更大概率会在公园中停留更长时间,从而促进老年人的散步行为与其他活动。因此,在社区公园的规划中,需要重点建设面积大于5hm2的公园,并尽量扩大小公园的面积。

2)在社区公园中设置水景与有特色的植物景观。

分析表明,老年人在有水景的公园中的正向情绪提升更大,而滨水空间也是老年人的停留热点。现有研究表明,水景可以促进观赏者的正向情绪[23],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老年人。研究中的热点分析表明,老年人喜欢使用公园中的林下空间与有特色的植物空间,例如复兴公园的植物廊架。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设置水景与植物景观,如疏林与密林空间。

3)在社区公园中设置运动设施。

本研究表明,老年使用者访问社区公园的最重要目的是参与体力活动,而体育设施场地也是老年人的停留热点。因此,在社区公园中需要布置体育健身设施,以促进老年人参与到更多的活动中。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在定量层面探索公园中应布置体育设施的数量与种类,如需要分别布置多少力量型和柔韧型锻炼器械等。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计步器体力使用者
魔方小区
浅谈基于单片机的计步器设计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基于MTK平台的计步器功能软件设计
抓拍神器
计步器
人类的收留
他汀或增肌肉骨骼不良反应
加油!
梦乡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