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战”结合的社区可食景观营造
——基于传染性疾病防控的思考

2021-06-16

中国园林 2021年5期
关键词:蔬菜居民景观

贺 慧

张 彤

李婷婷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人类社会遭受了无情攻击,给城市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较大影响,疫情期间所暴露的城市公共空间尤其是社区公共空间健康性的问题,引发了笔者对如何应对传染性疫情防控的深度思考:传染性疾病会对疫中疫后居民的行为需求造成哪些改变?行为需求的改变对城市公共空间,尤其是对社区公共空间的健康性又会产生哪些需求?为了应对未来各类传染性疾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城市景观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实现“平时”与“战时”的共荣,从而可持续地改善和提升公共健康水平?

1 社区景观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进步与时代变迁,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提升,由最初的既有疾病被动治疗到当今的身心疾病主动防控。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指体格、精神与社会的完全健康”,不仅包含个人身心的健康与平衡,也包含社会的繁荣与和谐。健康是人们的价值理念和生活向往,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城市化带来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人与有限绿色环境的疏离隔阂、日益泛滥的城市噪声及空气污染、快节奏城市生活的压力与焦虑,以及层出不穷的环境污染、传染性疾病等“城市病”,严重地威胁到个人乃至国家的健康,受到了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2016年国家编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2019年国家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相关文件,健康逐步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健康中国战略的主题,基层健康是健康中国战略工作的重点。社区作为城市社会最基本的基层单位,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领域,也是健康城市发展的基础,以社区为重点开展健康促进工作,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

社区是城乡空间治理的基础单元,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间,良好的社区公共空间及功能配置是建设健康城乡的基础。在传染性疾病防控战中,社区是疫情跟踪及控制的基本单元,在对疑似患者进行居家隔离的基础上,一般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实施阶段性的封闭式管理,并以社区为自组织、自服务单元为疑似患者家庭提供生活所需[1]。在传染性疾病突发时期,社区防控工作的严格与否,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事关疫情防控战的成败。2020年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只有牢牢守住社区这道防线,才能够有效地切断疫情传播、扩散的渠道。从公共空间隔离范围而言,社区是最小隔离单元,如果说社区是组成社会的有机细胞单元,那么社区外的公共空间是“养分”,社区内公共空间是“细胞质”,家庭半户外空间是“细胞核”,只有3个层级的公共空间协同营造才能构筑完整的防灾防疫圈,阻断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绿色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中具有生态、游憩和景观功能的主要空间载体[2],而景观是城市绿色空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核心,不仅具有改善城市环境、缓解热岛效应、降低噪声污染及改善空气质量等的生态价值,还具有提供休闲娱乐空间、日常交流空间及环境美化的社会效益,在保障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提升宜居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景观对提升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具有积极影响,各种植物及色彩营造出的景观可以通过视觉、嗅觉等五感的刺激,有效地缓解压力、焦虑等负向情绪,赋予身心活力[3]。社区景观是城市居民最直接接触的外部环境,承担着居民日常娱乐休闲、体育运动及社交沟通的环境需求[4],还包括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调节城市微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循环利用废物等一系列的环境产出。在传染性疾病防控的特殊情境下,社区景观与“平时”之日相比,成为城市居民目前唯一能与自然接触的方寸之地、疗愈之地。

2 传染性疾病防控下的社区景观需求

2.1 疗愈性

在面对突然暴发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时,隔离是阻断疫情传播最重要的手段。回顾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初期,正值春节人口大量流动之时,致使疫情传播速度加剧,全国医疗系统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和挑战,部分疫情严重地区一度出现医疗资源严重紧缺的供需矛盾,在此情况下,各地对高风险感染者主要采取医学隔离观察,而疑似病例或轻症病例暂时采用居家隔离措施,因此居家隔离管理成为社区防控的重中之重,成为控制疫情的有效方式。然而当出行受到一定限制、人际交往和户外锻炼频率降低时,居民会逐渐出现孤独、担心、无助等消极情绪。研究发现,隔离人员的精神健康明显下降,特别是自主隔离人员的抑郁、压力水平较高[5]。另外重大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会导致儿童青少年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涣散、学习效率低、人格发展受到影响[6]。因此在疫情防控期间,社区景观除去满足传统意义上的绿量指标之外,还担负起疗愈的重任,如梅花(Prunus mume)释放的乙酸苯甲酯与α-蒎烯、β-蒎烯、3-蒈烯等的香气成分会对人的记忆力、想象力和注意力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7],迷迭香[8](Rosmarinus officinalis)、柠檬草(Cymbopogon citratus)的香味具有理气解郁的功效,柠檬草是一种常用于汤类、肉类食品的调味香草,据实验证明柠檬草挥发的β-月桂烯、橙花醛、香叶醛、香叶醇等香气成分可以对抗机体的失望行为,具有显著的抗抑郁及杀菌功效,同时该植物在医药应用上,具有健胃、利尿、防止贫血及滋润皮肤的作用[9]。

2.2 实用性

武汉市受新冠肺炎疫情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于2020年1月23日封城,突如其来的疫情和封城令,给武汉市蔬菜供应带来严峻挑战,尤其是在封城最初的一周时间里,城市居民面临蔬菜物资紧缺、采购不便等生活问题,导致基本生活需求缺乏保障,成为疫情期间社区居民普遍面临的基础问题,尤其对生活在疫情严重区的居民带来巨大的影响。后期政府通过社区网格化管理,以社区为单位与蔬菜供应基地构建居民网上下单,小区门口送货的蔬菜供应链,初步缓解了蔬菜供应的难题。可食景观与传统的观赏类景观相比,能够使城市绿地具有一定的生产性,兼具景观观赏性、互动交往性、自然教育性等多重功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10],为传染性疾病突发期间的生活物资调配赢得缓冲的余地。

2.3 安全性

科技进步使手机、电脑等科技产品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与此同时与屏幕相关的坐式生活方式使居民户外运动时间普遍降低,成为引发肥胖、糖尿病、心脏病及各种心理疾病的诱因。而自由自在的户外活动能够带来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等诸多益处,能够提升儿童的自信心及注意力,有助于减轻“注意力缺失症”的症状,使儿童更加聪明健康,富有协作精神,并且有证据显示亲近自然元素是人类的一种需求,包括成人和儿童。无论是在平时还是战时,社区都是人们日常活动的单元,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通常在社区景观中获得满足。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社区户外景观的艺术性被广泛关注,但景观安全性问题却时常被忽视。剑麻(Agave sisalana)以适应能力强、经济价值高的特点,被广泛用于社区景观绿化,但对于儿童而言却是潜在的危险;夹竹桃(Nerium indicum)是一种常见的园林绿化植物,花朵大而艳丽,成活率极高,但其分泌汁液中含有毒物质[11],因此需要有选择性地布置在不易直接碰触的种植区域,或采用植物围栏来进行柔性过度。垂柳(Salix babylonica)是最常见的公共空间美化植物,其产生的柳絮却容易引起一些易感人群的过敏反应,可通过人工摘除柳树雌株、选用无性柳树品种或适当采伐雌株的方式来减少柳絮的飘散,优化树种结构,以增强其在社区配置中的普适性。社区景观是社区户外空间极其重要的组成元素,而其安全性是居民健康生活的必要前提,是亲近自然的重要保障。

3 社区可食景观营造的适配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房前、屋后的古木疏铺,“囿”是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说文》中也说道:“园,树果;囿,树菜也。”由此可知,在早期,园林就具有种植果蔬的功能。唐朝已出现可供食用的公共园林,如长安城中曲江边上以栽植杏而闻名于京城的杏花园[12]2。可食景观是利用可供人类食用的植物、果蔬、药材、香草,通过园林美学设计手法构建的景观,兼具景观美学和生产功能,是景观与自然、城市与乡郊、美观与食用的融合,是集景观观赏性、可食生产性、活动参与性及生态多样性为一体的城市景观类型[12]16,不仅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审美、食用等需求,亦可为城市居民提供交往空间。可食景观作为一种新兴概念,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在如今日常生活中却处处能见到可食景观的影子,例如被称赞为传播中国美食与传统文化的网络美食博主李子柒,通过展示自己种植瓜果蔬菜、烧火做饭的田园生活而被大众所知,从景观的角度分析,她便是通过植物与美食相结合的可食景观,展现了中国隐士式的田园牧歌①。

3.1 “战时”生命花园

社区的可食景观营造,一方面可以通过视觉、嗅觉等感官缓解居民心理压力,增强各项身体免疫力,成为社区居民压力释放的窗口;另一方面还能够缓解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期食物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不仅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还能为居民在物资紧缺时期提供一种自给自助的健康选择,成为“战时”蔬菜供给的缓冲。

3.1.1 压力释放的窗口

在疫情防控期间,因长时间处于室内空间致使的绿视量不足、过度关注网络新闻报道及共情心理等原因极易引起抑郁类疾病的产生,可食景观通过看、触、闻、听、味五感,刺激神经系统的调节,缓解心理压力,消除疲劳与紧张感,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13]。可食景观通过蒸腾作用能够改变空气的湿度,创造舒适宜人的微环境,刺激人体的生理调节,促进情绪的转换和疾病的恢复。此外,据研究表明,一些可食景观植物能够在空气中释放多种挥发性气体,这些气体通过嗅觉感官作用于人体的中枢神经,调节人的神经、免疫及内分泌系统,继而反映在人们的记忆、睡眠和情绪等生理活动上[14],例如抑郁症患者嗅闻柑橘(Citrus reticulata)的挥发性气体可以在减少服药剂量的情况下,达到同等疗效[15];柠檬(Citrus limon)、银杏(Ginkgo biloba)等可食植物还可通过释放挥发性气体抑制大气中微生物的生长,起到杀菌抑菌作用,对人体某些特定疾病的减缓或控制具有重要意义[16];柠檬烯是柠檬的主要挥发性气体,该物质能够对肿瘤细胞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被公认为具有预防多种癌症的化学活性物质[17];银杏挥发物中具有抑菌作用的成分主要为癸醛、天然壬醛、水杨酸甲酯,对细菌、真菌起到了明显的杀菌作用[18]。可食景观除了满足以上观赏和疗愈功能外,部分植物还蕴藏着药用价值,对人体的健康起到积极作用,例如可室内培育的薄荷(Mentha haplocalyx)具有食用与医用的双重功能,可以疏散风热、解毒透疹、清利咽喉[19];香蜂花(Melissa officinalis)不但可以净化室内空气,也可以当作菜品甜点食用,具有去除头痛、腹痛、牙痛的功效[19]。当人们参与到可食景观培育的园艺活动中时,可以在身体力行的劳动、齐心协力的团结合作中实现社会、教育、心理及身体诸方面的调整更新,促进身体新陈代谢、赋予身心活力、恢复身体自我感觉[20]。

3.1.2 蔬菜供给的缓冲

蔬菜为人体提供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是保证人们日常饮食与身体健康的必需品。在突如其来的传染性疾病及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期间,城市交通运输受阻,粮食供应链断裂,蔬菜供应紧张问题突出,可食景观的食用功能为缓解食物供应紧张发挥了重要作用。居民通过自种蔬果的方式,即食即摘,在满足对食品安全需要的同时,实现足不出户便能够获取健康绿色的食物,使公共绿地也能承担人们生存所需的一定食物来源,为平衡很多家庭食物供求的关系提供了一种自给自足的健康选择。同时由家庭半户外空间-社区内公共空间-社区外公共空间组成的可食景观蔬菜供应缓冲链发挥作用,保障社区居民的基本食物需求,为相关部门制定防疫期间城市蔬菜有效供应对策争取了宝贵的反应时间。在常规时期,可食景观提供的蔬果不仅可以提供给住户,也可以通过社区超市、菜市场等场所为社区居民长期提供新鲜健康的食材,一定程度上减少居民日常生活的开支;此外,可食景观的培育能够降低食物里程、降低农作物的运输和仓储成本,满足城市居民直接从土地收获健康食品的安全需求[12]26。

3.2 “平时”社区花园

社区民众以共建共享的方式在社区花园进行园艺活动,充分调动了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仅促进了社区花园的营造,成为社区交往的核心、自然教育的载体,而且使社区花园成为社区空间活力之源与和谐社会治理的重要支点[21],在交往、教育、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2.1 社区交往的核心

可食景观型社区花园强调以人为核心,社区居民由以往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管理者,从蔬菜的选种播种到中间的施肥浇水,再到采摘收获,每一个环节都真正深入地参与其中,甚至还扮演着出资方、设计师、建设者、管理者等多重角色[22],增强了居民自治意识和能力,满足了人们参与规划与决策的诉求;可食景观的“自治”模式[23]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契机,通过居民在劳作过程中的协作、互动和分享成果,加强社区邻里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联系,打破了城市社区交往的壁垒,增加对居住地的归属感,营造和谐融洽的社区氛围。此外家庭成员间的共同劳作,能有效地进行亲子互动,拉近心灵距离,便于无间隔的有效沟通,增进家庭和睦,例如上海创智农园的“睦邻门”(图1、2),连通了新旧两小区居民心,通过共建共享创智农园来激活城市空间,以深入的社区参与使人与人回到相互熟悉信任的邻里关系,促进了从可食景观到活力社区的营造。

图1 上海创智农园

图2 上海创智农园“睦邻门”

3.2.2 自然教育的载体

可食景观为社区居民尤其是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自然教育的就近机会。在可食景观型的社区花园中,居民可以通过劳作体验到播种、采摘、收获的过程,亲眼见证可食景观从播种、生长再到收获的发展过程,感受日月交替、四季轮回的自然变化规律,与自然亲密接触,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并且体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田园乐趣,其身心体验远远超过一成不变的观赏植物;社区孩子可以通过阳光下的体力劳动,结合果蔬标识牌、种子图书馆等领会“粒粒皆辛苦”的深意,了解生命循环和环境生态系统,提高孩子对自然和科学的喜爱。此外可食景观还可以充分利用可回收资源,例如用废弃的轮胎、木桶作为蔬菜种植池;废弃的瓦片和木桩作为道路枕石等,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培养社区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例如笔者研究团队为武汉万科四季花城设计的社区可食园,以“一米花园”为模式,利用场地划分后的24个方格,分别种植二十四节气的不同植物,通过合理的作物种类轮值规划和植物配置(图3),在不同季节、不同节气,实现时时可赏、适时收获的景观效果,营造儿童自然教育的可食景观社区花园。

图3 可食植物配置

4 社区可食景观的营造

4.1 社区外公共空间——共生共荣性

社区是组成社会的有机细胞单元,社区外的公共空间则是供给社区的“养分”,在传染性疾病暴发期间,当社区内的可食景观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食物所需时,就需要社区外公共空间的及时补充,保证社区可食景观应急供应链的正常运作,实现社区与社区外公共空间的“共生共荣”。社区外公共空间的可食景观营造可以是以公园、广场等城市空间为载体的中型可食景观区,如城市片区级公园,也可以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功能的大型可食景观区,如城郊农园。

4.1.1 城市片区级公园

据相关研究显示,片区级公园是城市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园,片区级公园可以结合公园既有的原始地形、地貌,选用适合本土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各类作物、蔬果品种,延续人们对土地生产性功能的原始亲切记忆[24]。片区级公园因有其他绿地类型进行绿量支撑,可以通过展示土地休耕等自然农法,辅以解说、标牌科普,从而实现自然教育目的。另外此类公园更偏向于满足都市人工作之余的游憩观赏需求属性,常规园林植物物种对于城市人而言并不罕见,往往会带来视觉上的平淡,通过布置可食景观专类园或观赏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审美疲劳。城市可食景观园更应注重品种的选择与布局,观赏性强的可食景观置于外显区,审美稍次的置于背景区,以营造良好的景观视觉层次。以武汉东湖可食景观园中的“再续前垣”景点为例,选用具有生态价值和食用价值的作物和地被,在原垃圾填埋场的旧址上进行改造,在保留原场地记忆的基础上,用强烈对比的设计手法唤起游客对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意识。

4.1.2 城市近郊农园

城郊农园的可食景观营造应当以当地现有的自然资源和地域特色为依托,结合都市人就近游憩的需求,寻找最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可食植物,开展最具当地乡土文化风俗的主体活动,体现地域性特色,武汉市江夏区的竹馨可食农园就是有代表性的案例之一。另外要对农民进行农业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生态发展等知识培训,从而推动人与蔬果草料、鱼禽畜、微生物、有机肥及有机废弃物在自然中的循环往复。通过小到果蔬品种的指示牌,中到当地文化的展览,大到乡土文化活动的互动,实现对都市人的生态、农耕和环保教育。

4.2 社区内公共空间——防控疗愈性

社区公园及附属绿地是居民的日常活动空间,可通过可食景观营造形成可食花园、菜园景观。社区内公共空间贯彻“平时和战时”景观类型及功能有机结合的原则,各社区单元在“平时”形成“有机联系、生态游憩”的区域性单位,而在“战时”形成“区域自治”的独立组团,做到单元间有效“隔离”、单元内充分“供给”,注重可食植物的选择、演替设计的运用和社区参与的维护。

4.2.1 可食植物的选择

无论是在“平时”还是“战时”,现代社会的人们普遍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渴望在户外环境中得到全身心的放松,使压力和负面情绪得到极大的缓解和释放。在社区公共空间内,融入非侵入性治愈手法,重点配置具有疗愈功效的可食植物,以使居民缓解压力、释放情绪、自我慰藉,并有效提升环境品质,如梅花、栀子花(Gardenia jasminoides)、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等植物[25],辅助配置常绿可食植物,如石榴(Punica granatum)、茱萸(Cornus officinalis)等,保持基本的绿视量。

4.2.2 演替设计的运用

社区可食景观宜采用演替设计,利用原生和先锋物种创造适合目标物种的生长条件,选择适合本土气候及土壤条件的植物品种,有选择性地种植“伴生作物”或“共荣作物”组合,打造复合型景观,同时蔬果种植土壤表层的覆盖也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模拟,它替代了森林地面枯枝落叶的功能,减少蒸发、增加土壤养分和保护植物;另外位于醒目位置的季节性可食景观应搭配少量的四季常绿植物,在果蔬更迭种植的过渡期,可保持基本绿量下的社区公共空间“形象”[12]55。

4.2.3 社区参与的维护

社区内公共空间中的可食景观园,不一定是需要一块全新的预留地,尤其在老旧社区中,它可以是公共绿化中曾消极使用的空间,也可以利用社区内的闲散地来整合,在物业和业委会的支持和配合下,选用有利于使用者亲身参与的管理模式,强调参与互动和社区共融的功能。相关研究表明,认领模式更受到使用者的欢迎[26],建议选择合适的亲子家庭或社区业主作为景观园的引领者,在社区可食景观运营之初,以物业为组织单位筛选社区中亲子家庭或志愿者作为可食景观园的引领者,制定运营维护计划,志愿轮班式地进行维护和管理,通过“种子漂流站”活动(社区居民自愿分享果蔬及种子),不仅在季相更迭时有稳定的种子来源,还能够在分享种子的过程中,促进居民的交流与共融,提升居民的社区自治意识。

4.3 家庭半户外空间——自给自助性

以阳台为主的家庭半户外空间可食景观营造兼具食用性与观赏性的功能。不同气候条件的地区可根据相应的种植环境,选择适合的植物和种植方式来培育适合生长的植物,以实现家庭可食蔬菜的部分自给自助。

4.3.1 阳台环境的考量

植物的生长受到阳光、温度、湿度和土壤养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阳台环境与室外环境不同,主要取决于植物的光照条件,而阳台方位决定着采光条件,因此在种植前应当对阳台环境进行考量,根据阳台不同的方位划分不同的种植区域(图4),分类种植不同光照需求的植物。南面阳台阳光充裕,是最适合种植蔬菜的环境;东南面是次佳地点,拥有半日照以上的日照时间;东面仅有半日照;西南面接近中午时才开始有日照;西面阳台在夏季时需要注意西晒,阴天会整天无日照;北面难有充足的日照,是最差的种植环境。因此根据阳台不同的日照条件,将其划分为向阳区、半阴半阳区和背阴区,其中南、东南面阳台是向阳区,适宜种植喜阳或耐阳的蔬菜,如黄瓜(Cucumis sativus)、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辣椒(Capsicum annuum)、茄子(Solanum melongena)等;东、西南、西面阳台为半阴半阳区,适宜种植喜光耐阴的蔬菜,如洋葱(Allium cepa)、丝瓜(Luffa cylindrica)、香菜(Coriandrum sativum)、萝卜(Raphanus sativus)等蔬菜;北面是背阴区,全天几乎无日照,适宜种植耐阴的蔬菜,如莴苣(Lactuca sativa)、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和木耳菜(Gynura cusimbua)等。

图4 日照方位图

4.3.2 种植容器的选择

在阳台种植蔬菜可以使用花盆、泡沫塑料箱、塑料提桶等常见容器(图5),也可采用悬挂式、花架式栽培箱等专用设备[27],无论选择何种容器,应保证容器底部有排水孔,避免排水不良导致的植物根部腐烂死亡。在选择容器规格时,应根据种植蔬菜的根系特点来选择栽培容器的规格,否则会限制蔬菜根部的生长。一般须根系和一些入土较浅的直根系植物要求的栽培土层深度以20~25cm为宜,如韭菜(Alliumtuberosum)、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生菜(Lactuca sativa)等;而针对植株生物量较大,或者需要采收生长在土里面的块根或块茎类的植物,如胡萝卜(Daucus carota),则要求栽培的土层深度达35cm以上[27]。

图5 阳台种植蔬菜

4.3.3 适合阳台种植的蔬菜品种选择

适合在阳台种植的蔬菜可分为瓜果类、茄果类和叶菜类3类。瓜果类蔬菜中最适合种植的是黄瓜,其生长周期短,无论大小皆可食用;茄果类的蔬菜中最适合在阳台种植的则是番茄,生长周期较长,但花多果多,观赏性强。在叶菜类蔬菜中,推荐韭菜和芹菜(Apium graveliens),韭菜在种植时要避免气味蔓延,芹菜中的西芹更适合在阳台种植。基于笔者研究团队的实践播种经验,根据不同采摘要求和种植条件,总结出如下可选择的蔬菜品种。

1)生长周期短的“速生”蔬菜:青菜(Brassica chinensis)、青蒜(Allium sativum)、空心菜、芦笋、茼蒿(Chrysanthemum coronarium)、芽苗菜(Phaseolus radiaus)、油麦菜(Lactuca sativa)等;

2)收获期长的“常在”蔬菜:番茄、辣椒、韭菜、香菜、葱(Allium fistulosum)等;

3)易栽种的“懒人”蔬菜:生菜、小白菜、油麦菜、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姜(Zingiber officinale)、葱、胡萝卜等;

4)节省种植空间的蔬菜②:葱、姜、萝卜、香菜等;

5)不易生虫的蔬菜:葱、韭菜、番薯叶(Ipomoea batatas)、芦荟(Aloe vera)、姜等。

5 结语

未来的社区公共空间不再是微不足道的,它必将整合在城市安全响应系统之下,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载体。通过对社区家庭半户外、社区内和社区外3个层次的公共空间进行系统思考,通过可食景观营造,使其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成为疗愈社区居民身心的生命花园,通过嗅觉、视觉等五感疗愈居民的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及疾病,同时3个层级空间的协调营造构成了完整的防灾防疫圈和社区可食果蔬应急供应链,部分缓解社区居民的基本食物需求,为相关部门制定防疫期间城市蔬菜有效供应争取了宝贵的反应时间;在常规时期,社区可食景观亦是促进人们交流的社区花园,发挥一系列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城市微气候和营造城市宜居环境等生态作用,不仅能成为近距离获取自然知识和生态意识的科普教育平台,也能弥补在快节奏高科技生活下人类对大自然的向往。为了应对未来各类不可预见的传染性疾病,社区可食景观的营造为社区景观“平时”与“战时”的有机融合提供了可持续的健康途径。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拍摄或绘制。

注释:

① 引自景观专辑微信公众号:理论·可食景观.李子柒-景观与美食原来可以兼得[EB/OL].[2020-01-24].https://mp.weixin.qq.com/s/Bsu4x3RzJZBQs45l353PNw.

② 引自园艺康养微信公众号:园艺康养|味觉.最适合在小面积种植的20种蔬菜[EB/OL].[2019-08-19].https://mp.weixin.qq.com/s/y8XjzMEawB1obBGu3weXmA.

猜你喜欢

蔬菜居民景观
景观别墅
石器时代的居民
奇怪的蔬菜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蔬菜
蔬菜也“疯狂”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