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35年:一根扁担挑起一生承诺

2021-06-15江心

妇女 2021年3期
关键词:簸箕儿子

江心

“李师傅,我来收竹器了,看我给你带了肉包子。”2020年初冬的一天早上,80岁的罗万森带着扁担和麻绳,来到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悦来乡的李佰洲家,从怀里掏出一袋包子,塞一个到他嘴里。

“都一把年纪了,还喂我吃。”高位截瘫的李佰洲眼泪汪汪,手里捏着编了一半的簸箕。

35年前的一句“你编多少,我就收多少”,成了两个男人间不变的约定。尽管竹器生意已大不如前,但罗万森依然风雨无阻地兑现承诺,帮李佰洲父女度过最艰难的时光,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勇气。

一面之缘,许下承诺

乐山市市中区的关庙乡苏坪村和悦来乡道华村隔着一条岷江,罗万森每次去李佰洲家,都要先摆渡再步行,一来一回,大半天就过去了。这条路,他一走就是35年。

罗万森年轻时开始做竹器销售生意,把收购来的竹器摆在当地集市上售卖。1985年夏天,他注意到一个衣着褴褛的小姑娘,每隔两三天就会拿着四五件竹簸箕来集市卖。

“小姑娘,你家里人呢?”

“家里只有爸爸,他……”

“这些都卖给我吧,你带我去家里看看。”看着小姑娘眼神忧伤,欲言又止的模样,罗万森心生怜悯。

小姑娘叫李凤群,时年10岁,她的父亲便是李佰洲。第一眼见到李佰洲的情景,罗万森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他穿着一件满是破洞的背心,上半身趴在门槛上,旁边杂乱无章地堆着竹篾和刀具,他艰难地支撑着身体编着簸箕,手臂和身上满是被竹篾划破的一道道小口子。

罗万森的心有些痛,走上前蹲在李佰洲面前:“兄弟,歇一歇,我来帮你。”说着,他把对方手里的簸箕拿过来,熟练地编着。

“爸爸,叔叔把我家的簸箕全买了。”李凤群说。李佰洲听了红了眼眶,双手努力支撑起上半身,连连说:“谢谢你,大好人啊。”

那天,罗万森和李佰洲说了很久的话,他得知,眼前这个比自己小10岁的男人,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往。

1976年4月29日,李佰洲在修建沟渠中,不幸被山上滚下来的石头砸中脊柱,造成高位截瘫。但他没被命运击垮,想到当地盛产毛竹,让妻子砍来毛竹,开始学习竹编,想用这门手艺养活妻子和女儿。

之后的日子,比想象中艰难许多,一家三口常常有了上顿没下顿。后来,妻子含淚离开,李佰洲和女儿李凤群相依为命。

懂事的女儿小小年纪就会做家务、照顾父亲。个子还没自行车高时,她就跌跌撞撞学会了骑车,载着父亲的竹器去卖。

罗万森被李佰洲的坚强深深打动,他拉着李佰洲的手,郑重地许下承诺:“以后,你编的竹器我全都要了,你编多少,我收多少,价格由你定。”

李佰洲以为,罗万森只不过是出于一时同情,说说而已。没想到,一个多星期后,他又来了,还带了两大壶油和一块五花肉。“凤群,中午给你爸做个辣椒炒肉。”虽然只是第二次见面,但罗万森仿佛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和李佰洲父女说说笑笑,帮忙做家务。

这个原本清冷的家瞬间有了生气,“中午在这里吃一口,尝尝凤群的手艺。”李佰洲热情相邀,罗万森也不客气。吃完饭,罗万森把李佰洲编好的簸箕用麻绳捆绑好,用扁担挑走。临走,不忘嘱咐:“李师傅,你安心编,不用担心销路。”

一江之隔,难舍牵挂

此后,每隔半个月,罗万森就会按时去收竹器,雷打不动。他还特地让妻子收拾了一间屋子出来,专门堆放李佰洲的竹器。

“你的手艺好,做出来的东西不愁卖。”罗万森建议李佰洲增加产品种类,尝试做竹筛、竹盖、竹篮等,拓宽销路。

罗万森的鼓励,让李佰洲信心百倍,他趴在门槛上,锯竹、破竹、削篾、编织……忙得不亦乐乎。由于常年趴在门槛上,李佰洲的前胸已明显变形,还磨出了厚厚的茧,但他心里高兴:“能靠这门手艺养家糊口,便知足了。”

罗万森把竹器拿到市中区的通江老街或附近的镇上售卖,每个竹编只能赚取微薄的利润。很多时候,他会多给李佰洲一些钱,宁愿自己不赚钱,甚至亏钱也坚持收购。

在罗万森的帮助下,卖竹器的钱帮李佰洲父女解决了温饱问题,李凤群还读上了书。

转眼到了2015年,已75岁的罗万森腿脚明显没以前好了,走一会歇一歇,一趟下来,晚上回家累得连饭也不想吃。老伴和儿子不放心,劝他不要再去李佰洲家了,但罗万森说:“这是李师傅养家糊口的营生啊,我不去收,他的竹器怎么卖出去?”

后来,罗万森买了辆红色电动三轮车,骑着去收货。2018年初的一天,他从李佰洲家回来,不小心连人带车掉进了路边水沟,疼得龇牙咧嘴。他趴在水沟里好一会才缓过来,慢慢把车子推回路面,再把一个个竹器装回车上。

晚上八点多,罗万森才一瘸一拐地回到家,老伴和儿子罗高权吓了一跳,赶紧把他送去医院。经检查,他的左腿骨折,需要打石膏,住院观察。

一听说要住院,罗万森急了,连连嘱咐儿子:“这个月我没法去李叔叔家了,你一定要记得替我去一趟,李叔叔肯定等着我呢。”

一个多月后,罗万森稍微好些,硬撑着去了李佰洲家。李佰洲心里很不是滋味:“听高权说,你摔到水沟里了,我想让凤群去看你,可高权死活不让,我掰着手指数着日子,盼你来又怕你来,我们家太拖累你了。”

“别说这话,我们这么多年,早就成了老朋友啊。”罗万森握着李佰洲的手说。

风雨考量,爱心传代

近些年,竹器生意大不如前,喜欢使用这些传统器具的人越来越少。很多时候,生意清淡,罗万森守了一天摊,也卖不出一件。但他依然“固执”地收购、摆摊,几十年如一日。

李佰洲或多或少也知道些行情,看罗万森依然照单全收自己的货,心里直打鼓,“少拿些货,现在不好卖啊。”

罗万森安慰他:“你做的东西好,有很多老顾客,生意好着呢。”

善意的谎言背后,是罗万森囤积了大半间屋子的竹器,有些已挤压变形,有些已受潮发霉。老伴和儿子劝他不要再收购了,罗万森却说:“慢慢卖吧,哪天我不在了,还有子女帮着卖,总有卖完的一天。”

罗万森帮助李佰洲父女撑起了这个家,而今,李凤群已经成家,还有了儿子。罗万森知道李佰洲这些年落下一身病,多次劝他别干了。但李佰洲说,只要自己能动一天,就要干一天,绝对不能成为女儿的累赘。

罗万森十分佩服李佰洲不屈不挠的精神:“你继续编,我继续收,就算我走不动了,我的儿子,我的孙子也会帮我收。”

2020年开始,已经80岁高龄的罗万森偶尔把收竹器的任务交给儿子,有心让他接过这个接力棒。罗高全深知两位老人之间的情感,对父亲许下承诺:“李叔叔编多少年,我就收多少年,一直收下去。”

罗万森的故事逐渐在当地传开,他先后被评为四川省道德模范、四川好人等。2020年1月18日,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举办“诚信之星”发布仪式,作为2019年度四川省唯一入选人员,罗万森走进了央视演播厅。

当晚,李佰洲早早地守在电视机前,看到罗万森出现在屏幕里,他顿时泣不成声:“老哥哥啊,你今天可真精神。”

2020年中秋节前一天,罗万森特意给李佰洲送去月饼,李凤群做了一桌子菜,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了团圆饭。

从青丝到白发,罗万森一直守护着李佰洲。一根扁担,他挑起的不仅仅是100多斤的竹器,更是李佰洲一家的生计。未来的日子里,这份经受了时间和风雨考量的承诺,将在罗家继续传承。

编辑/纤手暖

猜你喜欢

簸箕儿子
父亲的簸箕
信仰的味道(连载四)
小小簸箕,大刑伺候
打儿子
行走的簸箕
忠满:小小簸箕,大刑伺候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不倒翁扫帚簸箕
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