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语文有效课堂的几个关键点

2021-06-13吴玉南

格言·校园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切入点语气文本

吴玉南

一、抓稳重难点,使学生学有所获

教师对一篇课文重点和难点的把握是教好一堂语文课的前提条件。正所谓“纲举而目张”。抓准了重难点,一堂课的主干就立起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会囫囵吞枣一把抓,而是有详有略,收获自然深刻。

【示例】

在讲《老王》时,把教学重点定位在理解“底层的光芒”。这也与该单元的主题相契合。教师围绕这一重点设计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老王是个不幸的人2、老王的光芒表现在哪里?让学生找出文中对老王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的句子,通过细读,归纳出老王是“无组织,无亲人,无健康和无金钱”的“四无”者,因而是“不幸”的,是“底层人士”。教师又通过分析送香油和鸡蛋这一关键场面,体会“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香油和鸡蛋在当时都是极珍贵的,老王对杨绛可以说倾其所有了,学生对他的善良,他的“光芒”的理解自然而生。

【分析】

教师紧扣“不幸的人”这个关键词,挖掘杨绛先生对老王的情感和态度,并结合单元教学重点进行设计。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在文中边读边分析,问题是思考的指引,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逐步深入,达到了提纲挈领的效果,学生在这样有效的学习氛围中,理解能力和解读能力自然也能得到激发和提升。

二、抓准切入点,使学生学有所趣

教师应当结合文本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学生学情确定教学的切入点。切入点是课堂中教师、学生、文本进行对话的关键,也是实现教学效果优化的关键。教学的切入点即阅读教学中的突破口,教师要抓准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示例】

余映潮老师在执教《马说》一文时,以诵读《马说》的“语气”作为切入点,带领学生体会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和文字背后包含的愤懑不平之情。余老师第一步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教师做朗读示范,学生跟读,教师再不断纠正。比如,读“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停顿中包含了深沉的感叹,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和作者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第二步是学习通过句中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余老师让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11个“不”字,体会词语背后渗透的作者对千里马遭遇的不平和作者的愤慨之情。第三步是学习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如,教师示范读“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让学生读出这个“也”字包含的作者愤慨的语气。

【分析】

《马说》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体裁独特,文字精炼。余老师抓准了“诵读语气”这个切入点,让学生在听读、朗读、分组读、齐读等丰富的诵读体验中打破与文本的隔阂,也让文言文的学习不再枯燥困难。学生不仅可以很快地把握作者的情感,还能在读的过程中深入感受千里马的悲惨遭遇以及作者的不平、惋惜与愤慨。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通过读的方式将这种情感实现了外现,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极大的激发。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对课堂教学切入点的准确把握。

三、抓好质疑点,使学生学有所思

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师不能迷信教参,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敢于質疑。同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要带着批判的眼光看文章。古人说,“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课堂教学中学生疑问处和文本的矛盾处,往往就是最有思考价值的地方。教师应当抓住质疑点,让学生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再次提问——再次假设——再次验证——得出结论的步骤中锻炼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教师应组织学生充分地讨论,让学生生成更开放的学习空间。

【示例】

钱梦龙老师在讲《捕蛇者说》时,其中有一个学生将第二段中“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的“则”解释为“却”,其他学生有不同意见,认为应解释为“就”。钱老师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分别说说各自的理由。一学生回答说,前一句写了“专其利”,但是后面的内容说的是他的祖父“死于是”,这里的“则”带有转折的意思,所以“却”更恰当。钱老师让学生讨论“曰”后面的内容和“利”的关系。刚才认为“则”解释为“就”的同学都表示蒋氏回答的根本不是“利”,而是“害”。前后内容有明显的转折关系,因而解释为“却”,更符合文义。钱老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蒋氏却宁愿受其“害”,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

【分析】

《捕蛇者说》这篇文章的字词梳理内容量大,钱老师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进行理解。不同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解读,钱老师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质疑点,并不着急判断和解答,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结合文本进行思考和验证结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质疑点,引导学生进入思考探究的状态,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求知,师生间教学相长,有效课堂自然生成。

四、抓住激越点,使学生学有所悟

选择教材中的文本,不管是叙事抒情性的散文,还是诗歌,抑或是小说都涉及丰富的情感表达,这些情感在教学中不能以直接说教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因为言说的仅仅是知识,学生获得的直接信息很容易被遗忘,而且也无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拨动学生的心弦。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知识的学习和情感的体验紧密结合,抓住文本、课堂与学生的情感激越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情景化诵读、多媒体渲染,或是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和感悟不同文本丰富的情感,并进而联想和收获更多的情感和感悟。

【示例】

于漪老师在教学《背影》一文时,运用了不同的教学手段抓住三个最能激发学生情感的激越点,带领学生还原文本中最感人的片段,体悟最深沉的父爱。

一是父亲攀爬月台的描写,学生通过自读可以感受到这一段描写的“背影”最详细最感人,能体现父亲对作者的爱。于漪老师没有停留于字面的解读,而是请同学模拟表演父亲爬月台的画面,力求还原文中细致的动词,通过表演加深对攀爬月台之艰难的真实感受,学生大多数能够感受到这个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背影”。

二是对父爱的解读,于漪老师以情动情,选择恰当地语气和语调,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学习情境中。

“是啊,在这样千难万苦的逆境下,父亲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在平时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不知要可贵多少倍,他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都凝聚在离别时的举动中,怎能不让人潸然泪下呢?”“不错,父爱如‘冰山’,虽然漏出水面能看见的只有那么少,但却储存着大量的水资源。它同母爱一样,是发自内心最无私、最深沉的爱!更何况,这还不是平时随处可见的普通的背影。”

三是课堂最后的拓展延伸环节,给学生播放动画《懂你》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谈谈你眼中父母对你的爱是如何表现的。很多学生回顾了许多细节,表达了对母亲或是父亲的感激和爱。有学生反思自己平常对妈妈的爱视若无睹,当作理所应当。有的学生体悟到了“亲情是不需要华丽的词藻来修饰,它是发自内心的、人世间最美丽的感情。”

【分析】

这三处情感激越点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更加深刻,特别是能够让学生获得情感的熏陶和感悟,加深对自己父母之爱的感受,让语文的学习突破单纯文本的学习,延伸到生活中。由此可见,教师在抒情性文本的教学中若善于抓住学生情感的激越点,能够使学生的情怀得到涤荡,感悟更加深刻,心灵获得震撼。

总之,创设有效课堂需要考虑多方因素,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将文本、学生、课程等资源有效整合,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思、学有所趣、学有所用、学有所悟,给学生呈现一堂又一堂精彩的好课,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切入点语气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语气不对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找寻“切入点”,巧解“数学题”
语气
例举高中数学解题切入点的找寻
附加疑问句要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