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皮影艺术造型之美

2021-06-11李永佳

锦绣·中旬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影戏皮影雕刻

“灯已阑珊月色寒,舞儿往往夜深还。只应不尽婆娑意,更向街心弄影看。”

皮影戏在我国是一种历史悠久、流传区域广泛的民间戏曲艺术。其年代之久远、种类之繁多、造型之精美以至世界公认无出其右者。中国影戏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取得了高度的美学成就,本文也将着重从造型美学的角度来探讨皮影艺术的重要价值,希望未来有更多人喜爱并保护这一我国文化艺术的“活历史”。

从历史而言,我国皮影戏相传最早起源于汉代,而史书记载的影戏最早见于宋代。皮影戏的起源受到汉唐傀儡表演、五代挂图俗讲、宋代词本、弄影幻术、影子游戏、剪纸等多方面的影响,集中华人文、民俗百家之长于一身,形成了特有的美学风格和艺术哲学。影戏不论流传到哪里,都会与当地方言、俚曲和民俗文化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了各自的地域性特征。学界公认的我国影戏可分为三大区域流派,即北方皮影、西部皮影、中南部皮影。各流派影戏的特征主要首先表现在表演与唱腔方面的不同,其次是造型和材质上的差异,这是由于皮影造型不受方言、俚曲的地方性局限,故其传承过程中变化较缓慢,甚至中南部各地影人仍大部分保有宋代影戏“绘革”之遗风。而北方皮影造型则强调装饰与雕镂,为在平面上表现戏中人物关系、突出角色特点和符合观众审美情趣,其造型必须具有夸张变形的特点。比如北方皮影的生、旦,均是写意性的镂空脸,一条通天鼻梁概括了从额头到鼻尖的侧脸;眉宇间成环状连成一体,嘴部简化成一小段红线;下额被处理成直角。

总体而言,影戏的造型非常丰富,各流派皮影造型尽管有着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但一整套影戏中百十件影身和数百个影人的头茬都遵循宋代以来“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的造型传统。同时,影人及各种彩帘子景片、场面道具,如:楼台亭阁、山石树木、以及各种走兽、兵器道具等,广泛受到当地寺庙雕塑、壁画及戏曲服饰的影响,形成了类似京剧般程式化的脸谱和装饰图案。如冀东影戏中正面人物的小旦、小生、老生脸谱,都是依照观音菩萨塑像的直鼻梁和鬟眉细目进行刻画的。而陕西东路皮影的额头突出,鼻子秀气,嘴型很小;西路则造型粗旷有力,装饰简洁,质朴大方。

值得一提的是,皮影人物的面部造型一般都采用正侧面的五分影像,而冠带和服饰又常常采用半侧面的七分像来表现,即行话所谓的“五分像七分装束”。这与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讲求"以形写神"的审美特点不谋而合。这种充分体现中国审美的平面化艺术处理,将人物的不同视点做了奇巧的组合,并以一种独特的装饰语言展现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另外,历代民间艺人们不乏丰富的想象力,除了塑造出经典的人物、景物造型外,还利用语义双关的谐音比喻手法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内涵赋予其中。比如影戏中文生多刻有“琴棋书画”、“岁寒三友”等图案;老生、老旦服饰多配以“五福捧寿”等。这些图案一方面充实美化了的造型,同时填补空白、连接了雕镂刀口。正因有独具匠心的构思,民俗文化的底蕴,皮影艺术始终焕发着艺术生命力,千年来一直被观众所喜爱。

另一方面,我国皮影制作考究、精细灵动,极具收藏价值。一件皮影的好坏几乎取决于雕刻的手艺,这亦是皮影造型形式美的重要体现。因此皮影艺人对雕刻非常讲究,影人头茬的雕刻方法即可分阳刻、阴刻两种,造型虽有一定款式、程式,但结合疏密排列、留白、人物身份的不同,形象千姿百态、富有创意。阳刻,即镂空脸,多用于生、旦角色。面部轮廓全靠流利而刚劲的线条来表现,在白色的影幕上眉眼显得特别精清晰;阴刻,即为雕刻实脸,一般用于花脸人物,用阴线刻出面部的结构和装饰,对不同的部位施色。

从制作材料而言,北方皮影的主要使用驴皮,西部和中南部地区主要使用牛皮,少数地方也使用羊皮、马皮和厚纸雕刻。精湛的雕刻技巧配以畅快淋漓、疏密有致的刀口,使皮影作品呈现出优美的韵律性和极致的工艺性。其中陕西皮影最具代表性,其特色是雕刻精细圆润,秀巧绝伦,发丝胡须疏密均匀;冀东地区皮影则以造型概括、构图清晰健长,所刻人物俊俏秀美,以卧蚕、玄鼻梁、五虬髯为鲜明特色。

谈完“形”,我们来说说“色”。色彩是皮影造型形式美的充实,其色彩规律主要受中国民间五行五色的影响。我们从宋代文献《武林旧事》中可知宋时影戏色彩即为五色相间。传统的五原色:红、黄、蓝、白、黑,仍然在当代的皮影色彩中体现着。不过北方影戏中一般用绿色代替代蓝色,这是因为油灯下的蓝色与黑色相近,用绿色代替蓝色,还可以增加红、绿色补色的对比,使造型更加明快强烈。另一方面,皮影造型色彩也受地方戏曲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程式化,其相似性体现在如:“红”表忠勇之士;“黑”表剛正不阿;“白”即奸滑之人;“绿”脸则通常表现强盗、妖怪等。但不论角色如何,皮影的上色都要遵循传统五行五色,隔色渲染的规律。正是这些传统雕刻技艺和色彩的组合,赋予了皮影造型艺术产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皮影除了影人外还有景片道具等,在这些比较特殊的造型中包括殿宇楼阁、灵堂庙宇、神仙洞窟、各类走兽、兵器,极富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此类皮影虽静态地充当背景,但其在丰富影戏内容和演出效果的同时,也保存了民间人文故事与文化生活,展现了中国民间艺术中所特有的神奇幻想和浪漫主义精神。典型代表有北方影戏中非常热闹的社火表演造型;又譬如陕西皮影中许多专用的“神仙垛子”。这些专用的神怪造型如:天官赐福、文殊菩萨、四大天王、五路财神等,其形象之瑰丽、线条之优美、布局之巧妙,充分体现了我国皮影造型的艺术性和地方性特色。进一步讲,其凝练了我国民族的文化审美与哲学思想,是我国劳动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

皮影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也许在当下数字娱乐时代日渐式微,但希望更多人能够珍视这一文化瑰宝,认识到其存在的意义。因为,对我国皮影造型艺术的研究不仅是为了民间美术造型体系的传承,而是在于学习皮影戏艺术与各地民间绘画、戏曲、民俗的交融关系,从而理解中国文化思想体系和艺术哲学。我想,只有弄清文化本源才能推陈出新、焕发新生,相信未来我们将不再抢救文化遗产,而是让文化得以发展,进而更加繁荣。

作者简介:

李永佳(1990.07--);性别:男,籍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学历:硕士,博士在读,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有职称:研究员;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人物造型方向。

(中央戏剧学院偶剧系 北京 102209)

猜你喜欢

影戏皮影雕刻
指间功夫
吟 荷
雕刻树叶
雕刻时光
佟晶心影戏研究方法及其理论贡献研究
皮影的来历
简说江玉祥著《中国影戏与民俗》(修订版)
雕刻时光
老皮影渐显投资价值
安康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