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移民工程中如何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2021-06-11苏雅

锦绣·上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内蒙古民族传统文化

摘要:生态移民指的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化,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方式搬迁到适宜人类居住的场地,这样就势必需要重新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调整,将人口进行合理的分布,从而实现环境与人口以及资源和人口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关系;生态移民也将会使得人类世代居住的环境发生微小、较小或者较大的改变,而且还会使得原来的文化也发生改变。本文主要以内蒙古为例,研究生态移民引发的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保护的策略,提出生态移民工程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包括文化差异、文化堕距、文化消失;生态移民工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策略有强化移民社区文化认同、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建立移民文化保障机制、促进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等。

关键词:生态移民;传统文化;民族;内蒙古

特定的生态环境产生特定的文化,由于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因此移民的传统文化也会因为失去原来的环境而发生明显的改变[1-2],这个过程中迁移的主体的文化习俗也会根据环境的改变而变化,这也就是文化变迁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是漫长且艰难的。在生态移民对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也会因为存在文化坠落、文化差异等局面,甚至还会存在文化消失 [3-4],这就会使得移民会因为这种文化的改变在心理产生失落感、逃离感甚至会产生反抗,严重影响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效果,有的移民因为文化不适应,甚至在数年甚至十几年后又回到原来的居住地,因此传统文化的适应性已经成为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的重大阻力[5]。

1 内蒙古生态移民工程概况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内蒙古地区草原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农牧民过度的放牧,草原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草场退化且沙尘暴频频出现,给河北、北京、天津等华北平原地区带来严重的影响,对此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末,对通过实施紧急的生态移民政策来对内蒙古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生态移民工程主要实施了两期,第一期是在阴山北麓地区移民了1.5万人;第二期是始于2001年,内蒙古地区又在整个自治区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草原退化地区实施了生态移民,在6年的时间内一共移民65万人。

内蒙古生态移民工程是以盟为来规划,并且是以各个旗县为实施单位,采取了3种移民模式,第一种是开发人工绿洲,第二种是整体搬迁,第三种是生态园区安置。总体来看,内蒙古生态移民工程能够使得恶化的生态环境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并且能够使得部分地区的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择业脱贫,促进了地区的产业机构调整。

2 生态移民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2.1 文化差异

生态移民的安置主要是将移民直接搬迁到新的村居或者城镇,这种方式有社区嵌入、形成新的社区等方式,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在同一个社区共同居住生活,将会因为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等不同而产生差异性 [6],这种差异性包括民族文化的差异、职业习惯的差异以及个人素质的差异等,上述差异都会对移民的日常生活和交往等产生明显的影响,如果这种差异被彼此放大的话,将会导致不同的移民认同度降低,导致在社区居住过程中产生冲突,这些差异冲突中,文化差异性和认同性则是更为直接和显现的[7],而且文化认同的相互适应也是更为复杂与艰辛。因此在内蒙古这种生态移民重点区域,由于少数民族的数量较多,因此他们在生存过程中会与环境产生适应的过程,这就会形成个性非常鲜明的民族文化,而生态移民安置则是将这些少数民族搬迁到集中居住点,让他们的生活向主流的现代文明贴近,因此他们在搬迁的过程中,特别是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将会显得不适应。内蒙古生态移民过程中,很多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草原文化承载者因為生态移民转移搬迁,从事与原来的草原文化不同的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这样会导致文化的差异更加明显,少数民族对这些文化的适应将会变得更加困难和艰辛。主要原因在于需要生态移民将传统的观念进行改变,主动适应当地的环境和民俗文化等,但这适应过程可能很漫长,在内蒙古的一些移民区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移民在新的居住区不能安定,甚至搬迁回原来居住地的场景,这主要是就因为对文化差异不适应的结果,且这些差异无法在短期内融合。

2.2文化堕距

文化坠距是社会变迁过程中产生的一个表现,这个表现是文化丛集落后的现象,并且这个现象还会呈现呆滞,也被称为文化落后[8]。在内蒙古地区生态移民的搬迁对象主要是生活在荒漠地区、深山地区以及高寒冷地区的贫困人口,物质上的贫困导致精神上的贫困也非常显著,而当地的群众教育文化程度也非常低,形成了亚文化-贫困文化。封闭的环境和教育水平较低使得人类在各个方面的发展能力都比较滞后,这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当这些群众从贫困地区迁移到新的社区或者城镇开始新的生产生活时,必然会因为这种社会、经济的差距而产生文化坠距的现象。一般来说,当牧区群众迁移到移民新社区继续从事原来的农牧业时,这种坠距的程度并不是很大,但是如果迁移后从事非农牧业时,这种坠距会比较强,甚至会产生“文化震惊”的现象。如果自身的文化内生动力不足,外界各种社会环境不切合实际的强行介入到原来的生活,则就会在迁移的农牧民之间产生的文化断裂的现象,内部的自我调节能力也会遭受严重的破坏,将文化适应的步伐也会严重降低和减缓。总体来说,文化素质不高,则迁移者不仅在社会文化适应能力方面非常弱,而且自我发展、市场竞争能力也会非常低,甚至会缺乏自我生存能力;在这种不适应的情况下,迁移者就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思乡情结,有的甚至反对搬迁。如陶格斯撰写的论文中就对内蒙古地区搬迁后的返迁现象和文化程度进行了关联调查,他对18户农牧民进行了调查,发展18户迁移户留在移民点的还有14户,但是返迁的农户有4户。留在移民点的14户农户中,有8户拥有初中或者小学文化程度,占14户的57.14%;而返迁的4户则全部为小学文化程度,占比100%。

2.3 文化消失

搬迁群众的生活环境因为生态生态移民而改变,从而使得原来依附在原来土壤的传统文化失去了存在的载体,搬迁群众的传统文化生活习惯也因为搬迁后的生活环境变化而产生较大的变化、设置彻底的改变。某些文化的消亡也会使得内蒙古地区的农牧民生态系统产生较大的损失[9],对内蒙古地区拥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来说,这种损失的程度将会因为拥有悠久历史的过程而产生更大的损失。内蒙古草原地区的农牧民因为生态移民,搬迁出世世代代生活的大草原和局部区域,有游牧的生活状态转变成定居的生活状态,将原来农牧民与大草原之间的关系剥离;蒙古族群众围绕游牧而产生的一系列的生产活动技能、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艺术和思想信念等文化因素,都会因为生态移民的搬迁而发生明显的改变,甚至生活习俗会全部消失。例如蒙古调原来在阿拉善草原地区广泛流传,但是随着农牧民游牧生涯的结束,目前能够熟练掌握土尔扈特、硕特等原声派长调民歌的非专业人士数量寥寥可数。

3 生态移民工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策略

3.1强化移民社区文化认同

在制度安排上,应该对不同的移民群体增强对各自文化的了解,并且强化他们对移民社区产生新的文化的认同。一方面,要对原居住居民和移民群众之间的文化教育进行强化, 让这些不同的原著居民和移民群体彼此了解原来的文化特色和民俗习惯,教导这些居民大家之间都应该平等相待且相互尊重,互相借鉴和学习彼此之间的优秀传统和文化元素,共同一起发展进步。另一方面,还需要在文化方面搭建互动的平台,让各个移民群体之间建立独具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民间文艺表演团队,如蒙古族移民可以成立马头琴演奏队、歌舞表演队等;利用生产生活的空闲时间以及节假日期间等参加各类演出;不同的原住民演出队伍和移民群体等都可以轮流表演以及同场竞技等,以便增强对不同地域文化和传统习俗的了解。

3.2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

生态移民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大西北和少数民族边疆地区,这个过程中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加以明显的改变,有可能会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移民的过程中会因为迁移而消失,像长期留存在内蒙古地区的猎狩文化以及游牧文化等会消失。如果上述少数民族文化消失,将会导致中国国内文化多样性损失。因此在生态移民过程中必须对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加以刻意保护,将文化的多元化元素保留。

3.3建立移民文化保障机制

各级政府应该来对民族传统文化加以高度重视和保护,并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来寻求社会各级在各方面的支持。例如,在对移民新定居点进行规划和建设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生态移民的民俗习惯和生活习俗以及各自的宗教信仰的不同等;在建造居住房屋时还需要考虑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习惯等;还需要针对一些有宗教信仰的移民建造宗教场所;设置一定比例的学校、医院和文化机构等,并且工作人员应该设置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群众移民等。

3.4促进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

费孝通先生指出,只有文化自觉才能够使得民族文化存活。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来促进生态移民地区的群众和干部的文化自觉,只有少数民族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准确认知的基础上,才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并且将自己传统的文化保存下来。

参考文献

[1].李巍. 生态移民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6, 29(003):79-82.

[2].陈凤林. 重视生态移民文化和社会适应性问题[J].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2014, 16(006):32-34.

[3].魏建春. 参与式发展与生态移民的可持续生计——以内蒙古E旗移民新区为个案研究[D]. 华东理工大学.

[4].吴莎, 吴晓秋. 扶贫生态移民文化变迁——基于对于榕江县古州镇丰乐移民新村调研[J]. 贵州社会科学, 2013, 000(006):137-140.

[5].Foggin J M . Rethinking "Ecological Migration" and the Value of Cultural Continuity: A Response to Wang, Song, and Hu[J]. Ambio, 2011, 40(1):100-101.

[6].Zongming, Wang, Kaishan, et al. Response to "Rethinking Ecological Migration and the Value of Cultural Continuity"[J]. AMBIO: A Journal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2011.

[7].李生, 韩广富. 生态移民对文化变迁作用的思考——以内蒙古草原生態移民为例[J]. 探索, 2012, 000(005):121-124.

[8].曾钰诚, 杨帆. 文化视域下贵州少数民族村落生态移民实践:问题与对策——基于黔东南瑶山瑶族乡的田野考察[J].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17, 000(001):46-50.

作者简介:苏雅(1994年12月5日),女,蒙古族,内蒙古兴安盟人,人力资源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民族学、人类学.

猜你喜欢

内蒙古民族传统文化
MINORITY REPORT
An Analysis of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闫锡聪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内蒙古大草原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