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当代价值

2021-06-11郑祎铭

锦绣·上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价值

郑祎铭

摘要:中国古典舞是建国后,在我国丰厚的传统舞蹈艺术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一个新的舞蹈学科。在五十多年的岁月里,它已经形成了一套趋于成熟的中国民族自己的、独立的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不仅成为今天中国民族舞蹈艺术的中流砥柱,并以它独有的民族风姿,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价值

一、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之滥觞

1949年,中国文艺界形势,随着政治形势的迅猛发展而发生急剧的变化。7月21日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成立,戴爱莲任主席,吴晓邦任副主席。年末,中国第一个专业舞蹈团--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正式成立。1951年4月,中央文化部明确提出中央、大行政区、大城市的文工团、剧团向剧院发展,以建设剧场艺术为主的方针。

二、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从无到有”的实践

(一)“尝遍百草”——全方位探索训练方法

中国古典舞始建于1954年,是伴随着北京舞蹈学校的成立而落地生根发芽,由于没有办学经验,以叶宁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古典舞专业教师们进行了尝遍百草的训练方法的探索,包括吴晓邦的“自然法则”、巴兰诺瓦夫夫的“芭蕾”以及老一辈京剧、昆曲专家都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1960年第一部《中国古典舞教学法》即“大绿本”的问世,标志了中国古典舞学术研究的大本”的问世,标志了中国古典舞学术研究的大门被正式开启。1979年在李正一的主持下召开了“36次会”,为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确立指明了方向。

(二)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的确立

1984年身韵的诞生标志着从戏曲中脱胎出来,打破了戏曲的“行当化”“程式化” 的束缚,具有舞蹈本体的特点,加强了民族舞蹈性的特点,使训练纳入了民族审美范畴。身韵教学体系的创建,标志着中国古典舞找到了审美支点、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填充了肢体功能训练之外的格韵律语言,是一种有“遗味”之“韵”,“韵”及众美之极,与基训结合,融入能力训练中,以丰富的动律和神韵来展现肢体的艺术表现力;融于技巧训练中,进一步发展民族技巧和民族舞姿转;让它拧、倾、仰、俯,行云流水,婉若游龙;发展民族的跳,让它“窜、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龙飞凤舞;与剧目创作相结合,用具有鲜明民族风格、民族神韵的舞蹈语言,用民族独特的结构特点,去建树具有中国特色的剧目。

三、中国古典舞“从一到多”的实践

中国古典舞的“一”有很多种诠释,此处所指的,是中国古典舞在格、语汇、结构、功能诸方面的第一大源流——戏曲。虽然对于这一点存在不同理解,但是从裕容龄到欧阳予情,从崔承喜到李正一,确实是都将戏曲视为创建中国古典舞的首选的、天然的母体。当然,“一”它只是一个基点,一个起点,这个“一”可以生发出二,三,乃至于万物。21世纪的今天,中国古典舞已经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在流变、重构、复兴和再造中诞生,从身韵课程到汉唐、敦煌课程,都已经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古典舞语汇,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的必然,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当代延续。

四、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当代价值

(一)学科建设层面:跨界融合与开放包容

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有着不可忽视的当代价值,推动着中国舞蹈事业向前发展。

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涉及到武术、戏曲、书法等不同艺术门类的融合借鉴,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阔达胸怀。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古典舞的跨界还表现在与科技结合,用4D影像辅助教学,从而让学生理解动作的发力方式、运动路线,促进教学规范。从风格上看,敦煌风格、汉唐风格、明清戏曲的风格,还有其他不同的民族风格、地域风格、个人风格等等,在今天的中国古典舞舞台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气象。

(二)人才培养层面:技艺结合与民族特色

为国家培养高水平舞蹈表演人才是北京舞蹈学院办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以中国古典舞学科内涵出发,人才培养体系需要逐步搭建从教学、创作到表演一体化的架构,使学生获得能力的全面培养。同时,中国古典舞作品语言的生成、改造、转化与发展要贯穿在整个功能性训练和 格性表演的体系之中,才能实现演员独立而完整的身体文化建设,培养出兼具“功能”与“风格”的民族舞蹈演员。教师的培养对学科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教师是整合、拆解、重构教材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的主导。课堂教学能为舞台创作、表演提供基础语汇前提、语言技术支持和舞台表演经验,而教师对作品创作、表演的经验总结、转化,反哺到课堂教学中,又能够为中国古典舞语汇的民族 格性、传统文化性、时代意蕴性的表达形式提供参照,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功课程”“身韵系列课程”“剧目表演课程”等系列课程在其中所起到的能动作用不可忽视。

(三)作品创作层面:立足本土与多元呈现

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建立是为了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对培养舞蹈演员的身体技能、身体的语言能力和成为高水平的优秀舞蹈艺术家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古典舞剧目的创作,立足于民族文化精神的当代延续和传统舞蹈风貌的当代建构,寻找新的精神指向,既是对历史不同时期的精神延续,也是“中国舞风”的当代创作。像先秦历史中威武雄壮的《秦王点兵》;展现黄河儿妇女伟大精神力量的《黄河》;敦煌文化中飘逸灵动的《飞天》,刚武矫健的《金刚》;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庄典雅的《相和歌》、自由潇洒的《谢公屐》;山水写意的《扇舞丹青》,托物言志的《水墨孤鹤》;缠绵悱恻的《萋萋 亭》,抒情感怀的《问月》。中国古典舞对中国古典文化“同源重构”的创作方式,是一种值得被延续和发展的创作走向。现存的多种创作走向共同维持着一元本体,体现多元的价值,学科系统内部的传统延续和多元价值的再度阐释也将成为后续作品创作的新起点。

结语:

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一到多”,尝遍百草的探索。过程是艰辛的,而中国古典舞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它已经从“一”变成了“多”,从本先的“一”变成了全新的“一”,开创了民族舞蹈教学体系的多元化。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形成是以传承创新的精神,在表演、教育、创作方面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品格,使人们对形成了“国舞形象”的身份认同、正本清源地统一了教学规范,建立起相对科学的教学体系、多元创作模式和多样的表演形式,全面而综合地让理论、教学、创作同步发展,对其在艺术、社会层面进行价值认定,树立具有民族认同的“国舞”旗帜。

猜你喜欢

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探析
“给”的价值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如何体现禅境意韵研究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