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现代中国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

2021-06-11王珍

锦绣·下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现代化革命改革

王珍

摘要:中国近代一百年的革命史,是英勇的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中国近代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赶走了帝国主义,建立了人民政权,为中国现代化扫除了障碍,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必然结果和历史使命。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法对近现代中国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梳理。总结近现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教训,从中吸取经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才会走得稳且快。

关键词:革命;现代化;改革

一、革命与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古语有云: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中国古代历朝换代更迭,往往经历一场浩大的政治动荡,朝代改名换姓,称为革命。中国历史上有多次农民起义,虽多以失敗告终,但都体现了底层的农民阶级在受到各种压迫后奋起反抗地主阶级的决心。到了近代,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革命的含义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从狭义上讲,革命主要是指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对于革命基本含义的论述,从马克思到毛泽东均有描述不同但意义相同并加以延伸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列宁指出,革命是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但同时又是解决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主要途径和手段;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革命是政治的最高行动。毛泽东也在文章中指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2由于近代中国有着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更加特殊的国情,中国近代的任务首先就是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在近代各阶级进行多次尝试无果后,暴力革命的手段便成为了最合乎实际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当时山穷水尽诸路皆不通的最后选择,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也就必然选择了暴力革命。

同时,在中国的近代,不仅面临着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也同样存在着一个近代化的问题。而一些人对于先独立还是先近代化的认识模糊不清,甚至存在争执。从当时来看,近代化的含义即是指实现社会转型,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新中国成立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问题就是实现现代化的问题。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核心,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现代化主要以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为表现形式。

近代以来的国情表明,在军阀混战、百姓受到各方压迫的情况下,现代化的实现不仅不符合实际且已经被事实证明不可能。所以,近代中国的任务首先就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就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只有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愿望才能实现。

二、近现代中国革命与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由完全的封建君主专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革命的意义来看,中国的近代史即为英勇的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反抗本国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过程。毛泽东说过:“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3中国近代人民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扫除了障碍,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发展必不可少的。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革命的自然顺承与必然结果。在建立人民政权后,史学界在研究这段历史的过程中,将革命绝对化,夸大革命,这种不结合实际的论调被成为“唯革命论”。之后,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国际大背景下,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以往以“唯革命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术史学界,出现了另一种极端,即以“告别革命论”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一时之间“告别革命论”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一些人过分夸大此种论调的研究,认为革命论已经过时,甚至出现否定革命的观点。“告别革命论”这一观点认为革命是暴力的,势必会发生流血牺牲,而改良比革命更好,“解决阶级矛盾可以是阶级调和,协商互让,进行合作,即改良而非革命”。这种不经思索便对改良加以肯定,而对革命却轻易否定的观点,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更甚者,这种观点在否定革命的同时,也即否定了中国的近代史。“唯革命论”和“告别革命论”都在不同方向走上了极端,而任何研究都切忌在任何方面走极端。所以,对于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必须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各阶级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探索,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在不动摇封建统治根基的基础上,向西方学习技术等,中体西用,最终以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地主阶级探索失败。以洪秀全为领袖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最后未能摆脱农民自身的局限性以失败告终。之后,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探索,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最后走向失败。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自己的政权,但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并一度妄想复辟帝制。这实际上也体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因为近代的中国处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人民水深火热,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民族资产阶级摇摆不定,不可能正确把握中国近代的任务,无法领导人民摆脱这种困境。各个阶级都认识到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并想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善甚至改变这种状况,但无一例外,结局不过失败二字。同样,也说明,采取温和的改良方式对当时的中国是不起作用的。只有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才能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另一方面,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也论证了革命并没有过时。马克思指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4革命能够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的发展,同样改革也能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5改革同样也是一场革命。

中国近代的革命是无论如何都不可避免的,但是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二者谁先谁后,如何对生产力起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可以先实现现代化,而后进行革命。因为帝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并且先后在中国建立各种工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实际上,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目的并不是也不可能是来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而是作为强盗来掠取中国的资源,所以说由列强侵略所带来的现代化进程也只能是一种畸形发展的现代化。因为列强只是将中国当做一个廉价的原料工厂,并且采取各种方式遏制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说,要想实现国家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国家独立。国家没有独立,其他一切皆是无稽之谈。所以,在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的情况下,革命是实现民族独立、建立人民政权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为现代化提供前提和保证。实现了国家独立,建立了人民政权,实现现代化便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近现代中国革命是现代化的客观前提,中国现代化是中国革命的必然结果和历史使命。

三、中国革命与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

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自此,中国开始了现代化道路。现代化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的容纳广阔的词语,其核心是工业化。纵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其工业化的实现差不多用了200年时间。由于中国革命和现代化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所以采取的方式也应该不同。近代中国人民面临帝国主义的侵略,本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压迫,势必要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来实现民族独立。而当人民政权建立后,要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就必须按通常所见的采取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来进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6而在中国五六十年代,中国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犯了革命年代的急躁、冒进的急性病,片面追求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冒进使得国民经济秩序混乱,人力物力财力遭到大量浪费,进而引起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可以看出,用革命年代惯常的思维和方法解决和平年代的问题是不适用的。1957年10月,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党和国家领导人没有延续八大提出的正确方针,仍然认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使得“阶级斗争”成为一种思想工具。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才真正步入正轨。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但是,相比于革命,改革采用的是平缓、渐进式的方式,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完善,不会对生产力造成巨大的破坏。而前期进行现代化建设以革命时期的思维来解决问题,免不了对生产力造成破坏。历时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表明,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正确的。在不同的时期要采用不同的适合那个时期的方法,在民族独立以前采用革命的方法是山穷水尽没有办法的出路,而在和平年代,就应该转变思维,以渐进式的改革来推进现代化的发展。革命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急躁、冒进,而改革就是以和缓的方法来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实现现代化。但是,在和平时期,我们不能一概否定革命——“告别革命论”,伟大的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将革命的精神融入到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中去,用革命的精神推进现代化建设。同样,也不能将革命绝对化——“唯革命论”,因为革命是在特殊情況下非革命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采用的。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革命”与“改革”同行却并不矛盾的过程,近代革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扫除了前行的障碍,所以现代化建设才能在此基础上向前推进,获得发展。那些所谓的“唯革命论”、“告别革命论”都是不可取的,它们在历史观上都陷入了唯心主义。且研究历史本就不能片面地采取一元论。历史已经证明,采取革命的方法求得民族独立是完全正确的,而现代化的建设在国家独立的基础上还需要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19.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8.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2008.

[4]沙健孙.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04):9-16.

[5]张晓芳.“大跃进”时期“左”倾指导思想的历史演变[J].理论学刊,2014(09):121-125.

[6]姚嘉仪.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探索研究[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6(02):69-69.

[7]柯绒侠.关于中国的近代化问题[J].考试:教研版,2008(6):1-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70)

猜你喜欢

现代化革命改革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中国的出行革命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我的女巫朋友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