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碎片符号下的平民真实

2021-06-11蔡金娥李世鹤

锦绣·上旬刊 2021年2期

蔡金娥 李世鹤

摘要:从本质上说,大众文化即是一种商业文化,有时也被翻译成“通俗文化”或者 “流行文化”,和本土的民间文化和高雅文化等其他文化类型相比,带有着明显的泊来性质。大众文化所反映的,绝不是专制的、个人偏好的、固步自封的文化形态,任何的权力、权势在这一领域中都不再能够完全左右这样一个多方博弈的机制。在这样一个语境当中,大众文化审美下的电影故事,作为一个消费商品概念是绝对自由的,但也受多方掣肘。

关键词:文化审美;电影叙事;消费美学

一、大众文化的实质和对大众文化的当代批判

大众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背景都和后工业时代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2001年的短片《复印店》就曾以黑白影像风格呈现出对从后工业时代发展至今的对“复制”的焦虑。技术成熟和工业发展带来的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个体的欲望宣泄达到了自由的极致,而这也正应和了消费与资本的共谋。在全球大范围资本主义的浪潮之下,全球化趋势不断蔓延,随之而来的是意识形态的全球化时代来临。而与资本主义思想对应的则是消费主义浪潮,这更助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

基于这一点来说,大众文化的文化特征也与其消费美学性质息息相关。大众文化的文化内核实质上即是欲望与快感,通过满足主体对欲望與快感的需求而不断进行自我复制,对感官快乐、性、金钱、自我、个人价值与中心主义大肆渲染,并且被当代资本作为资本增值的契机而利用。从另一方面来讲,它的传播与呈现方式也充斥着一种带有浓厚加工气息的解构性与平面化倾向,以追求快乐与趣味性为宗旨,运用剪切拼贴的手法对以往文化秩序进行指涉、肢解与吞噬,挑战经典符号,在文本之间创造了新的联系,形成了适应于更多相似追求的个体青睐的新的文化形态。

现当代以来,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逐渐成熟,主体对大众文化的排斥与批判态度日益见长。首先是对大众文化内核——欲望与快感的揭示,而这与意识形态 的不断发展变革亦有着深刻的联系。其次则是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之下被无限放大 的普世的欲望与被无限缩小的个体的差异,即所谓主体性缺失的焦虑。

总的来说,大众文化是一种民主的、多方博弈的、不断磨合的文化形态,支撑着绚烂的幻象之壳的是背后凝聚的欲望与快感的实质,即便为当代理论所批判,在一定时期内,大众文化仍旧是文化生产的一种极其重要的语境。

二、好莱坞电影与大众文化

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当代西方电影是大众文化最重要的承载体,通过一套固定的叙事手法与镜头策略,成功地填补与满足期待和需求的欲望空位,给人以可不断复制再生的巅峰体验,这些欲望与快感被电影故事修饰得更加合理化与大众化,以此推动电影的再生产。

作为大众文化的好莱坞电影的叙事策略是有其固定模式的。首先是经典的三段式结构,“开端—高潮—结局”的处理方式使得好莱坞电影的剧作结构十分明晰而固定,同时也讲究“凤头—猪肚—豹尾”的处理形式追求华丽的开篇、丰富的桥段和有力的结尾;其次是强调剧作理论上的人物总体和每一阶段的欲望动机,在好莱坞影片中,人物的欲望被很大程度的合理化甚至依赖,人物是跟着欲望与需求去行动的,不管这一欲望需求是否和金钱有关,它都折射了在这一时期的主体内心的压抑与宣 泄;再次则是冲突、对抗与解决的机制。在古典电影中的这一机制是有着历史遗留因素存在的,作为缘起的戏剧在这一方面运用得尤为广泛与深化。在冲突中实现力量的碰撞,在对抗中实现力量的转换,在解决中得到力量的升华,从而推动整个文明进程的发展轨迹,在这一机制当中,力量无处不在,随之而来的是野蛮生长的生命的锐力,这也是所有冲突机制的实质性内核,是其能够打动人、感染人和鼓舞人的原因所在。而这一套机制也是在时间的反复淬炼下被证明是最能够吸引受众眼球和保证自身文化生命力的黄金法则,这正与大众文化的文化特征相应和。

除此之外,戏剧技巧的使用也十分之广泛。希区柯克在其著名的冰箱理论中曾提到这样一个概念,主体在电影院中所体验到的巅峰体验始终在反刍激荡,而回到家打开冰箱,低照度的灯光之下拿出冰可乐的那一激突然反应过来电影中的逻辑错误,但旋即又一笑谅解这一小小失误。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电影故事即是如此,小小的逻辑或情感上的缺失在工业化成熟的叙事体系与镜头语言中被掩盖, 被某些约定俗成的概念填补上剧作与视听语言的空缺。悬念(震惊)—巧合(误 会)—突转(发现)作为好莱坞电影鲜明的旗帜被广泛应用于填充故事本身带来的失落,满足观众的巅峰体验,以刺激欲望与快感的滋长。

综上,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电影创作得益于大众文化的产生与繁荣,其普适性与通俗性是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电影产品得以广泛流传的根本。但在这一性质来说,该语境下的电影也仅仅只停留在了商品的阶段,艺术思考与突破涉猎较少,在一定的时间段盛行,却难以出现真正能够留存下来的经典之作。

三、从具体电影创作实践(《穿普拉达的女魔头)解读电影的消费美学

反观影片《穿普拉达的女魔头》,则是大众文化的一则极其成功的传播案例, 不仅有商业票房作为背书,也成为了好莱坞电影史上的一大经典。

观众的欢愉与快感很大程度来自于电影中所描绘的普通阶层触及不到的时尚行业华丽奢靡而又快速更迭的生活状态。影片通过极具真实感与细节的设计构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梦境,使人沉溺其中而不觉是梦,更加具有代入感——平凡人的坚持与生 活的不顺意、无心进入时尚公司而被命运的馈赠选中、工作当中被无限压榨和折磨的社畜状态以及大部分普通人短时间内无法达到但仍在渴望的能力与职位的进阶。这样的故事设计其中对应的是观众自身的情绪情感,这是一个大众化的需求与共鸣,主体需要这样的故事来填补自身内心的需求与快感,对于俗世化的爱情、金钱、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的渴望。

而对影片进行叙事抽象之后,不难发现,在镜头语言方面,影片也进行了大量相应的视觉快感的应用,关于时尚行业的极致视听呈现就是一场专供给普通阶层的视觉盛宴,快节奏的工作方式,华丽光鲜的舞会和罗曼蒂克的邂逅都在感官上刺激着主体的需求,让这样一种电影故事中的生活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一个看过电影的人,使其在现实社会中合理化。而这种基于自我的神话状态下的价值认同和塑造在美学上的感召力和在商品变现能力也都较为强劲,更能够助推电影本身的传播与发展。

而《穿普拉达的女魔头》比较巧妙的一点是在结尾处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世俗对于大众文化的批判——历尽千帆的女主人公决定离开这个光鲜华丽的修罗场, 寻找自己理想的心灵归宿。抛开女主人公是否真的在追寻一种理想状态,还是仍旧在汲汲于普世意义上的成功这一命题不论,从立意上来讲,对于欲望和快感隐隐的摒弃态度是影片的故事设计较为成功的一部分。这与大众文化所经历的追逐与吹捧相悖,正应和了近年来兴起的批判态度,姿态体面却也不矫枉过正,符合主体心理预期。

“不管现象如何变化,属于事物之基础的生命是始终坚不可摧和充满欢乐 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程度的提高并不会导致一种主流价值观或学院派审美以“文明”、“正统”之名处于垄断地位,各式各样的审美与文化形态会处在一个集中爆发和多样并存的现状中,这就是我们当下文化语境的现实。而大众文化审美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在电影叙事学上十分深刻地影响到了电影的商品美学和具体创作,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的反噬。两者相辅相成, 协同促进电影的消费美学在这一语境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评所谓“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价值取向析疑[J]. 鲁枢元. 文艺争鸣. 2004(03)

[2] 消费文化读本[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罗钢,王中忱主编, 2003.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蔡金娥,(2000—),女,汉,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本科,重庆邮电大学,传媒类。

第二作者:李世鹤(1999-),男,蒙古族河北承德,本科在读,重庆邮电大学,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