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心聚力成伟业

2021-06-11王中翼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1年5期
关键词:鲍叔鲍叔牙齐桓公

王中翼

【作品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曾任太史令,继承父业,发愤著书,著成史学巨著《史记》,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前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原文

管仲列传

司马迁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②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③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④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⑤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⑥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⑦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⑧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⑨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⑩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1 1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1 2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1 3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1 4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1 5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1 6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1 7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1 8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1 9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2 0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2 1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2 2岂管仲之谓乎?

注释

1本文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中管仲的部分。管仲,名夷吾,春秋初期政治家,曾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颍上:颍水之滨。

2欺:这里是占便宜的意思。不以为言:不因此而有怨言。

3“已而”两句:齐僖公生公子诸儿、公子纠、公子小白。诸儿(齐襄公)当政时,齐国政治混亂。管仲、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保护小白逃到莒国。

4“及小白”三句:齐襄公死后,小白先行回到齐国继承君位,是为齐桓公。鲁国畏齐而杀公子纠,管仲自请受囚。

5九合诸侯:多次召集各国诸侯会盟。一匡天下:使天下归正。当时诸侯变得强大,无视周天子,互相攻伐,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维护周王室的权威,一度制止混乱局面。匡,正。

6穷困:不得志,走投无路。时:时机、时势。见逐:被驱逐、免职。不以我为不肖:不认为我是没有才干。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召忽是齐国大臣,当初与管仲一起辅佐公子纠,公子纠为鲁庄公所杀之后,召忽嘱管仲辅助齐国完成霸业,自己则为尽人臣礼节,自杀而亡。羞、耻:都是羞耻、耻辱之意,这里作意动用法。

7进:引荐。以身下之:让自己处于管仲之下。

8世禄:世代享有俸禄。

9多:赞美,称道。

1 0与俗同好恶:与世俗的好恶保持一致。意思是顺应民心民意。

1 1仓廪:粮仓。上服度则六亲固:当权者行事有度,那么六亲的关系自然和睦稳固。服,用,行事。度,合乎礼法制度。六亲,父、母、兄、弟、妻、子。四维:指礼义廉耻。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下达政令如同流水从高处流向平原一样,使政令顺应民心。

1 2贵轻重,慎权衡:重视经济和度量衡的监督管制。轻重,指物价的高低。权衡,秤锤和秤杆,代指衡器。这里泛指各种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器具。“慎权衡”是为了防止商人缺斤少两、非法盘剥。此句也可理解为重视事情的轻重缓急,审慎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

1 3“桓公实怒少姬”句:少姬即桓公夫人蔡姬,曾荡舟吓坏桓公,桓公一怒之下把她送回蔡国,但并未断绝关系。蔡人却将蔡姬改嫁,因此桓公发兵攻蔡。事见《左传·僖公三年》。“管仲因而伐楚”句:桓公讨伐蔡国后,又无理南下伐楚,楚国责问,管仲就以“包茅不入贡于周室”作为借口。

1 4“桓公实北征山戎”句:燕国受到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山戎的侵袭而求救于齐,齐伐山戎救燕后,“令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时”。召公是周武王的弟弟,是燕国的始封之君。

1 5“于柯之会”句:前681年,齐国与鲁国在柯邑会盟,鲁国曹沫劫持桓公,逼迫桓公答应归还所占领的鲁国领土,后来桓公想反悔,管仲劝他不能“弃信于诸侯”,遵守盟约。信,通“伸”,申明,讲清道理。

1 6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语见《管子》。

1 7拟:比,相等。三归:有“三房家室”“三处庭院”“税收的三成归管仲”等多种解说。反坫(diàn):周代诸侯举行宴会时,在正堂两旁设有放空酒杯的土筑平台叫坫,诸侯互相敬酒后,将酒杯反置在坫上,这种仪式叫“反坫”。管仲不是诸侯,但家中也有这种超规格的设施。

1 8“吾读管氏”句:都是《管子》中的篇目名。《管子》是托名管仲的著作,内容融汇百家学说,博大精深,集中体现了管仲的思想。

1 9次其传:编写他的列传。次,排列,编写。

2 0孔子小之:《论语》中孔子有“管仲之器小哉”的话。小,看不起。器:指器量。管仲有三归反坫,志得意满,所以孔子小之。

2 1不勉之至王,乃称霸: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

2 2“将顺其美”句:臣子要顺势助成君王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语见《孝经·事君》。

参考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贤能。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回归正轨,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利润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贫困之故。我曾经为鲍叔谋划事情,结果却让他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势有有利和不利的时候。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在作战时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为小节羞耻,而以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为耻。生我的是父母,懂我的是鲍君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让自己的地位居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往往都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而是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执政出任齐相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富国强兵,顺应民情民意,与百姓保持相同的好恶。所以他说:“仓库粮食充足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物丰足了,百姓才能懂得荣辱;国君行事举动合乎法度,六亲的关系才会和睦稳固。礼义廉耻不能得到倡导实施,国家就会灭亡。下达政令要像水流从高山流向平原,顺应百姓的心愿。”所以他的观点平易浅显,百姓容易接受,政策容易推行。百姓想要的,就给他们;百姓反对的,就予以废除。

管仲处理政务,善于把祸患化为福利,把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审慎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趁机攻打楚国,借口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重修召公时期的政治。在柯地会盟时,桓公想要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讲清道理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富貴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施,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他诸侯国强大。

太史公说:我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还有《晏子春秋》,这些作品说得多详细啊!读了他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的生平事迹,所以就编写了他的传记。至于他的著作,社会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的轶事。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却不看重他,难道是孔子认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可是管仲不劝勉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王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说的就是管仲吧!

赏读

齐桓公和管仲、鲍叔牙的故事是历来为人们称颂的美谈,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还把它作为语文试卷的作文题材料,试题是这样概括这三人的故事的: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作文任务是: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显然,他们三人各具特点,每一条都可以写作一篇文章。但是题目主话题“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规定和限制了写作范围,提醒考生不要泛泛而论,只需从三人中选取感触最深的一个去写,去拓展。这就是所谓的“任务驱动型”的新材料作文题。

如果我们暂且抛开上述这些限制,整体审视材料,从齐桓公如何成就一代霸业的角度思考,你有什么感悟和启发?

虽然后人都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其实独木难支,孤掌难鸣,一代霸业并非齐桓公一个人所能成就,而是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精诚团结、相互协作的硕果。下面,我们就来说道说道吧。

由于司马迁给管仲作传,侧重“论其轶事”,他的生平大事写得非常简略,对鲍叔牙的介绍也语焉不详,因此我们先结合一些其他材料,把相关史实梳理一下。

管仲,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鲍叔牙,也称鲍叔,是齐国大夫鲍敬叔的儿子,也是颍上人。两人年轻时过从甚密,一同合伙做过生意,交情很好。在交往过程中,鲍叔牙发现管仲虽然家境贫困,但孝顺寡母,特别是志向远大,非常有才干,是一个能担当大任、干一番大事业的人。鲍叔牙自己也很有才华,他与管仲在齐国颇有声名,当时的齐国大臣召忽就认为“吾三人者之于齐国也,譬之犹鼎之有足也,去一焉,则必不立矣”,要治理好齐国,非他们三人不可。

当时齐国国君是年迈的齐僖公,有诸儿、纠、小白三个公子,他于是让管仲和召忽教导辅助公子纠,让鲍叔牙辅助公子小白。但鲍叔牙认为小白成不了大器,称病推辞,召忽也赞同他,可是管仲却明察时局、洞悉世態,敏锐地认识到齐国将发生动乱,将来继承君位的一定会是小白。他说:“诸儿长而贱,事未可知也。夫所以定齐国者,非此二公子者,将无已也。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非夷吾莫容小白。天下不幸降祸加殃于齐,纠虽得立,事将不济,非子定社稷,其将谁也?”(《管子·大匡》)极力劝勉鲍叔牙忠心耿耿辅助小白,鲍叔牙这才许诺就任。

齐僖公不久去世,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果然,齐襄公荒淫无道,昏庸无能,滥杀成性,人人自危,公子纠和小白都避祸国外。《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说:“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鲍叔傅之。”十二年后,齐国发生政变,齐襄公被杀,篡位者公孙无知也随后被杀,需要拥立新君,公子纠和小白的机会来了。

“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

管仲护主非常尽心尽力,领兵拦截公子小白,一箭射去,差点要了小白的命,幸好只是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小白马上装死,骗过管仲,逃过一劫。管仲以为小白已死,赶快报功,结果使得护送公子纠的队伍放慢了行程,让小白抢得先机,登上了王位,也让齐桓公给自己记下了耿耿于怀的“一箭之仇”,必欲除之而后快。

齐桓公随后展开了清算行动:“发兵距鲁。秋,与鲁战于乾时,鲁兵败走,齐兵掩绝鲁归道。齐遗鲁书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仇也,请得而甘心醢(hǎi,一种酷刑,将人剁成肉酱)之。不然,将围鲁。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召忽自杀,管仲请囚。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

在这种情况下,鲍叔牙劝导齐桓公,用计迎回了成为囚徒的管仲,“厚礼以为大夫,任政”。这就是孟子所说的“管夷吾举于士”。从此,鲍叔牙和管仲都齐聚于齐桓公手下,成为他的左膀右臂,开始了励精图治、首霸天下的壮举。

齐桓公创业团队之所以能形成完美组合,爆发出超强的力量,关键在于三人精诚协作、互相配合、互相成就。析而言之,又有多方面的原因,值得好好探讨。

一是志存高远,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人心。有了共同的远大目标,才能有前进的方向和不竭的动力,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各尽所能,各展其长,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齐桓公的目标是在团队形成过程中逐渐明确的,分为两个阶段,即先继承王位,再称霸诸侯。

当初,最具战略眼光的当数管仲,他在局势未曾明朗之时就高瞻远瞩,说服鲍叔牙辅佐小白。而当齐国君位空缺,机会来临时,是鲍叔牙帮助小白坚定了信心,明确了目标。

据《管子》记载,小白曾一度担心自己难以继位而退缩不前,鲍叔牙一番劝说后亲自驾车载着小白离开莒国。小白还是不敢冒险,途中又要下车,鲍叔用靴子挡住小白的脚说:“事如成功,就在此时;事如不成,就由我牺牲生命。”小白这才继续前进,终于回国登上王位。

称霸诸侯的目标则是在鲍叔牙和管仲的共同促成下确立的。在齐桓公急欲杀管仲报仇的时候,鲍叔牙提出“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给他指出了“霸王”的宏远目标。而齐桓公听从建议,任用管仲,说明他心有所动。但是让他真正坚定目标,认识到还有更宏伟的事业等着他去完成的,还是管仲。

《管子·大匡》记载说:“管仲至,公问曰:‘社稷可定乎?管仲对曰:‘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公曰:‘吾不敢至于此其大也,定社稷而已。管仲又请,君曰:‘不能。管仲辞于君曰:‘君免臣于死,臣之幸也;然臣之不死纠也,为欲定社稷也。社稷不定,臣禄齐国之政而不死纠也,臣不敢。乃走出,至门,公召管仲。管仲反,公汗出曰:‘勿已,其勉霸乎。”

这段记载颇富戏剧性,原来威风凛凛的霸主,当初只是想要当个安守一隅的诸侯而已。

相比之下,管仲志不在小,早有雄图大略。他竭力辅佐公子纠,可惜失败了,但他不愿像召忽那样,为效忠个人而死。正如鲍叔牙所说:“夫夷吾之不死纠也,为欲定齐国之社稷也。”管仲之忠,是为大忠,他自囚受辱,是为了“将以有为也”,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和强大,因此他的思想行为迥异于那些愚忠之举,彰显出大格局、大胸怀。而要定社稷、安齐国,则必须成就霸业,即所谓“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实现了称霸天下的目标,治理好齐国自然也就易如反掌了。

这样,齐桓公在即位之初就在管、鲍二人的启发劝勉下,确立了远大目标。三人正式组团,雄心勃勃,同向而行,开启了一段伟大的征程。

二是齐桓公的宽宏大度、容人善任。鲍叔牙认识到,自己和高傒力有不逮,顶多只能辅助桓公安定齐国,而要成就霸业,非管仲不可。可造化弄人,偏偏让管仲与齐桓公成了冤家对头。齐桓公对管仲恨之入骨,报仇心切,于是有了鲍叔牙的劝谏:“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史记·齐太公世家》)他正是站在成就千秋伟业的高度,指出管仲人才难得,劝导桓公放眼长远,胸怀大局,不计前嫌,化敌为友,赶紧把管仲从鲁国接回来,委以重任。

当时,鲁国也知道管仲的治世之才,正想重用他。鲍叔审时度势,认识到时间紧迫,要想得到管仲必须从速行动。他分析说:“若亟召则可得也,不亟不可得也。夫鲁施伯知夷吾为人之有慧也,其谋必将令鲁致政于夷吾。夷吾受之,则彼知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也,必将杀之。”(《管子》)他深知管仲忠于齐国,不会接受鲁国的任命而损害齐国,但是对管仲这样一个谁用就能让谁强大的旷世奇才,鲁国岂会养虎为患,任他回到齐国?一定会杀掉他的。

齐桓公是个明白人,在个人恩怨与国家利益、一时之气与长远目标之间,放下了前者而选择了后者,体现了一个谋大业、成大事者的胸襟与气度。鲍叔于是面授机宜,要他赶快派出使者,以急欲亲手报仇为名向鲁国施加压力,索要管仲。而管仲一下看出齐桓公和鲍叔的用心,非常配合地让鲁国捆绑着送回齐国。鲍叔牙亲自去迎接管仲,一到齐国境内就给他除去桎梏,让他去见齐桓公。齐桓公冰释前嫌,赏以厚礼,任为大夫,马上让他主持政務。此后几乎所有的内政外交、经济军事,全盘交予管仲。

当初管仲一箭射去,齐桓公侥幸不死,而如今管仲有幸得到重用,得以施展其才。历史成全了齐桓公,也成全了管仲,一对冤家从此成为亲密合作者。

三是鲍叔牙的公忠体国、知人之明。三人团队中,鲍叔牙的作用最为独特而重要:没有他,三人无法成团,他是团队的“黏合剂”;没有他,三人团无法发挥最大效力,他也是团队的“助推器”。

鲍叔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人,胆识智谋、治国理政之能不在人下,最为人所知的是善于识人;他更是一个修养高深、思想境界高超的谦谦君子,为臣、为友,都做到了极致。要说鲍叔之才,当初召忽就说过,治理齐国就靠管仲、鲍叔和他自己三个,对此鲍叔也是有充分自信的,他推荐管仲时就对齐桓公说过,治理齐国有他跟高傒就可以了。从他辅佐桓公顺利即位,以及后来辅助国政的实绩来看,也是有目共睹的。

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似乎认为“知人”、识才是鲍叔最突出的特点,依我看,胸怀坦荡、一心为公才是鲍叔最为闪光之处。他确实最了解管仲之贤,但也最明白把管仲拉到团队中来意味着什么——自己成为配角,生活在管仲的光环之下,但他诚心诚意、不遗余力地劝谏齐桓公把管仲营救回来,然后又亲自迎接。更让人感佩的是,他“既进管仲”,还“以身下之”,主动把相位让给管仲,甘心让贤,让管仲放开手脚大显身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丝毫的犹豫、顾虑,更别说猜忌、妒忌了。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什么样的境界?是成全至交好友吗?非也!他这是在成全齐国的强大呀!所谓成功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在他看来,他的一切举动都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因为他毫无私心杂念,一心为公,时时刻刻都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有了这种至诚至忠之心、大仁大义之人,什么样的团队不能同心协力、所向无敌?相比之下,那些妒贤嫉能,诋毁、排挤、打击、陷害朋友、同僚的一众宵小之辈,比如李斯(陷害韩非)、庞涓(陷害孙膑)之类,不过是巨人脚下的一只爬虫罢了。

有了这种伟大宽广的心胸,善于识人才有了作用,否则又有何意义?鲍叔牙的知人之明与他的高风亮节相得益彰。司马迁《管晏列传》前文写管仲轶事,实则更多地写了鲍叔之贤。文章通过管仲自述,从为人、谋事、为政、受囚几件事,说明了鲍叔牙对自己的理解、认识和信任。管仲贫贱、倒霉、落魄时的那些行为,如果只看表面,不是鲍叔牙对他的处境、遭际以及他的品质、才能有真切深入的了解认识,确实很容易把他看成一个贪财好利、贪生怕死、无德无能的庸人。鲍叔牙不仅包容体贴,待之如初,而且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坚信管仲的品格为人、高超才能和远大志向。

管仲对此也是十分领情,充满感戴之情的。管仲用“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这样五个相同的句式,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对鲍叔的感恩之心,最后更是用一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作总结,情真意切,确实是肺腑之言。

鲍叔知人,而管仲懂得感恩,这才是流芳千古的“管鲍之交”的真谛。而管仲最好的感恩方式当然是竭忠尽智,全身心地投入共同的理想事业中去。

四是管仲的杰出才能、不负众望。具体来看,鲍叔的“知人”,包括对管仲的处境、遭际的理解、体谅,也包括对他为人的了解,当然最重要的是对他治国理政才能的非凡判断。前几点容易发现,而他的政治才能还并没有表现出来,管仲虽然曾“三仕于君”,可也“三见逐于君”,为政经历都是失败的,不得不说,鲍叔的知人之明确实世所罕见。他果然没看错,管仲也确实是位世所罕见的奇才,被后世誉为“华夏第一相”,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对他的评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这样的人物,该有多牛啊!

管仲实际成为三人创业团队的主心骨,齐桓公尊之为“仲父”。在齐桓公和鲍叔牙等的全力支持和协助下,他大刀阔斧,全方位施展出他的杰出才能。他对内大兴改革,主持实施了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如在全国划分政区,建立官吏管理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按土地分等征税,重视商业,发展盐铁业。管仲改革成效显著,“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齐国国力大振。对外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多次联合召集诸侯会盟,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顺利实现了“霸王”的目标。而这一切都是“管仲之谋也”。

对于管仲的功绩,司马迁是极为崇敬、称赞的。司马迁说“孔子小之”,孔子确实说过“管仲之器小哉”的话,这一方面是因为管仲奢侈越礼,即“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另一方面即如司马迁所说的只能使齐桓公称霸,而不能使其辅佐天子以至于王道,没有达到孔子的政治理想标准。但是他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主持葵丘之盟,一方面固然使齐桓公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另一方面尊崇周天子,维护了周王室的权威,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华夏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此,孔子更不吝言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恩惠)。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管仲,我大概要披散着头发、穿着左边开口的夷狄之服了吧)。”(均见《论语·宪问篇》)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信念追求、个性特点、才能禀赋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任何一个优秀团队的形成都绝非易事,更不是一拍即合的天然组合。齐桓公的雄心大志、宽容大度,鲍叔牙的知人善任、谦恭下人,管仲的雄才大略、经天纬地,他们的组合成团颇为曲折,但三人最终团结在共同目标之下,同心同德,互相成就,各自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实现了完美协作。

其实历史上的宏图伟业无不是团结协作的结果,如后世津津乐道的晋文公、狐偃、赵衰团队,刘邦、张良、萧何、韩信团队,孙权、鲁肃、周瑜团队,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团队。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团队更是堪称“豪华阵容”,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徵、王珪、李靖、尉迟敬德、李世绩、程咬金、秦叔宝等一大批文臣武将。我们重温他们的丰功伟绩,赞叹他们的文韬武略,也可以深入探究一下他们凝心聚力、共成大业的原因。

猜你喜欢

鲍叔鲍叔牙齐桓公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选评
真诚交往,知人善荐
心底无私天地宽
与人相处,不累最舒服
管鲍之交
鲍叔牙与管仲
齐桓公遇委蛇
齐桓公大败山戎
齐桓公:交际中的人格魅力
齐桓公:缘何能成为“五霸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