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医结合”视域下军事体育教学路径研究

2021-06-11魏际英崔田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体医结合体医医学

艾 江 魏际英 崔田田

(火箭军工程大学 陕西·西安 710025)

军队院校的军事体育课程在军事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军事体育不但要培养军校学员牢固的基础体能,更要塑造过硬的战斗体能,同时还要培育战斗作风,军事体育教育具有鲜明的军事性、明显的特指性和一定的强制性。在军事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学员身心均要承受较大负荷,运动损伤和带伤坚持完成训练的情况呈现常态化,受伤学员无论是否住院治疗,都会严重影响后续学习和训练,牵扯管理和训练部门相当大的精力。因此,将军事训练伤防治工作“前移”,把重点放在损伤前的教育和预防上,让体育与医疗相结合,在运动中达到康复的目的,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体医结合”就显得尤为迫切。

1 军事院校体育教学“体医结合”创新的必要性

1.1 提高军事体育训练科学化水平的必要措施

医学和体育虽分不同学科门类,但二者有结合的科学基础和实践基础,首先二者同为人体科学范畴,以人体生命运动为研究对象,有相同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结构;其次“体医结合”课程涉及如运动生理学、运动康复、医学营养、健康评估等,为“体医结合”奠定实践基础。“体医结合”就是将人体生物力学、解剖学、康复等融入军事体育教育与训练中,从医学与体育训练学两个维度去设计和实施,确保训练内容、方法、强度、训练后再生与恢复等环节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基础,让军事体育训练与实战化训练科学融合。提高军事体育训练科学化水平一直是军事体育追求的目标之一,“体医结合”将是提高军事体育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有力抓手,也将是革新军事体育训练内容和方法体系的研究方向之一。

1.2 提升学员自主训练能力和军校学员的培养质量

“体医结合”的实施路径是将与运动相关的医学知识融入到军事体育教育训练中,使学员学习和掌握人体科学的知识,以更好指导自身运动实践,而不是粗暴蛮干。“体医结合”将改善学员对军事体育训练的认识,重建知识结构,提升军事体育训练素养。在“体医结合”理论指导下,学员自主训练的科学性和主动性会极大改善,为实现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有实验证明在“体医结合”主导下,在军事体育训练中实施运动处方教学,能有效改善学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开展“体医结合”创新改革,无论从文化知识还是从身体素质培养来讲,学员培养质量都将得到有力提升。

1.3 有效降低军事体育训练运动损伤率

运动损伤是军事体育训练长期难题,难于避免但并不是不可避免。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一是军事体育训练中的强制性要求学员必须参与和完成训练任务,难以承受的训练负荷使体质较弱学员出现损伤;二是学员缺乏人体科学、运动训练学常识,对自身身体条件和体能底数没有认识,对损伤防护和康复常识没有认识,对是否就医和申请休息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三是训练计划的科学性不高,没能统筹好体能与技能、训练与恢复、部位与整体的关系。“体医结合”的举措就是填补学员在人体科学和运动训练相关理论知识的空白,让学员对人体从内到外、从机制到原理、从病变到康复有足够的认识,对身体训练的计划不但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让训练计划更加科学、精细、有效,从而降低军事体育训练伤病率。

2 军事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2.1 重实践轻理论

长期以来军事体育理论教学在内容上面广宽泛、在教学形式上论而不操。理论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与实际需求和实践需求联系不紧密,缺乏实操性,理论教学只能纸上阔论,军事体育训练停留在口口相传的经验模仿式层面,实践经验虽有可取之处但不代表其完全科学正确,很多经验已经被新的运动训练理论否定,经验式的实践教学是造不必要的非战斗性减员、制约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

2.2 重强度负荷轻健康防护

大强度的训练是提高训练成绩必备条件,在强调实战化训练的当下,保证大强度高负荷的体能训练是提高战斗力、打胜仗基石。高强度高负荷势必带来运动损伤的伴生,因此应加强健康防护以减少非战斗性减员。体育训练强度越高健康防护就越应有针对性。尤其要重视训练前的身体运动能力评估,按照评估等级指定相应的配套运动处方,以及运动会的恢复与再生,只有科学的训练手段与相适的医学手段相配套结合,才能让训练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获得成绩。

2.3 重职责分工轻体医结合

军事体育教育训练由军体教员按照《军体大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施。学员出现运动损伤或伤后康复解决途径是医疗。而医疗诊治是以消除症状、减轻病患痛苦为目标,很少从功能的康复与再生与考虑,这样会耽误训练的持续性。军体教员和医疗部门没有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学员出现损伤后才会交由医疗部门去解决,而不是体医结合,将防御工作重心前移,共同研究如何预防运动损伤。

3 军事体育教学“体医结合”路径

3.1 树立“以运动防损伤、以运动促康复”的训练理念

随着运动人体科学的不断研究创新,运动促进健康的理念已成为趋势,“运动是良医”的提法为运动促进健康理念的全面推广提供了发展契机和空间。军队院校的军事体育教学更应超前创新,确保军队人才培养质量。树立“以运动防损伤,以运动促康复”的练理念,需要将医学和体育很好地结合起来,体育教育与训练要结合不同军兵种院校培养目标和未来战场对学员战斗体能提出的需求,以强健体魄、健全精神、训教一致为目标开展训练。现阶段,实现“体医结合”路径的出发点就是要使学员从多维度、多层面接受医学体育教育,如体育保健、运动医学、运动康复等多维观念,当观念接受医学知识后再结合院校教育目标和计划稳步实施,从而凝练积累出具有不同军兵种特色的“体医结合”的军事体育训练新模式,多学科理念交叉融合路径如图1所示。

图1:多学科理念融合路径图

3.2 研编教材,强化体医知识互融互通互助

教学内容是教学模式的具体化,这首先要求要有更具实效性的教学内容。因此研编教材成为实现“体医结合”教学模式的第一件大事情。应把医学体育基本常识作为基础知识选择性汇编,其次将专业医学知识与军兵种特色体能进行剥离后再按需求配套写入,既体现医学的基础性,又体现医学与军事需求的一致性,真正做到研教一致、训教一致。例如,飞行院校在研编教材时,首先应该梳理飞行学员基础体能和专项体能训练不同特点和需求清单,在飞行学员基础体能训练内容上,应选择从解剖、保健、康复等方面阐明训练原理、机制、方法等,让学员真正弄懂怎么练?为什么这么练?练习频次是多少?如何避免受伤?真正借助医学和训练知识成为自己的教练员,提高自主训练和终身训练的能力。在专项体能训练内容的编写上,要侧重从飞行对人的职业体能的需求出发,阐明抗载荷、空间定向、飞行耐力、航空环境等产生的原理,从航空医学上分析前庭耐力、G-log的产生机制以及当前最新的“习服训练”研究成果,包括训练原则,训练时长,训练频次等,避免过度训练带来器官功能上的损害。让学员做个训练的明白人。

3.3 形成医体部门联动,提高“体医结合”效率

“体医结合”的实现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首先明确医疗部门、学员队、教学保障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做好“体医结合”统筹平台;其次医疗部门和军体教学单位建立沟通桥梁,业务上相互渗透,知识上融合共享,打造“体医结合”发展共同体;再次后勤部门应给予充足的“体医结合”的物质保障,“体医结合”教学模式的落地生根需要相应的医学设备和数据采集,只有通过专业的人体检测设备才能采集到翔实可靠的数据,为训练内容、手段和计划的选择与制定提供借鉴,这样才能让“体医结合”的道路走的更精确、更稳健。军事体育教研室在教员师资力量引进与培养也应着重向专业人才相结合方面倾斜和重点培养,其“体医结合”人才素质能力构成及生成路径如图2所示。

图2:素质能力构成及生成路径图

身体练习是体育课程的精髓,身体练习正是医学体育知识运用最好的载体。“体医结合”将极大丰富军事体育课程的内涵,让学员从另一个视角看待身体训练,提高自训能力,激发训练兴趣,这些都对学员掌握科学化的训练方法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减少非战斗性减员,提升军事体育训练科学化水平,保证战斗体能快速有效生成等起着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体医结合体医医学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医学的进步
“体医结合”导向下对体育专业教学的影响
“体医结合”与大学生运动风险控制分析
共生理论对“体医结合”模式创建的启示
在社区实施:“体医结合”促进健康研究
医学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