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刃有余

2021-06-10张敏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54期
关键词:游学研学评价

张敏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实践是最好的老师。走出课堂,到大千世界,经历课堂之外的鲜活故事,体验书本之外的多彩生活,是提升小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研学游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各类场馆、公园等成为非常受欢迎的目的地,各类研学基地也如雨后春笋。但网络上不乏报导,许多活动团体游学过程中不遵守参观规范和公共场所文明规范,甚至影响了展厅秩序和文物安全,产生安全隐患,研学基地中走马观花似的游览,只剩下“游”,如此“研學”的效果甚微。

众所周知,研学游的关键,在于平衡游和学,但“平衡”的关键又是什么?笔者想,是把握“游”的实质,发挥“游”的作用。在组织实践的过程中,笔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给“游”更全面的界定

在组织研学游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把“游”定义为“旅行”,把“研学游”看成是先学相关知识再旅游,或者旅游回来再总结。在活动过程中提供一些知识、背景资料就是“研学游”,甚至把“研”“学”和“游”割裂开来。这样的研学游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达不到教育目的。因此,我们要给“游”更全面的界定。

(一)“游”是体验式,过程性学习

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其它学科,都可以采用、融入研学的形式,研学游与其它学习形式的区别正在一个“游”。它的学习是体验式学习,是操作性学习。旅行过程中的一切都会成为学生体验、观察和思考的资源,构成学生的学习内容。例如,出行的个人行装准备,在集体活动中与人的沟通与配合,对活动中出现的各种事物、现象的观察和适应,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都是要通过体验和实践才能学会和完成,哪怕呈现失败的结果,过程就能在促进学生人格、品性、习惯的养成上起到积极的作用。亲身感悟,反思改变,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游”不单指旅游,还应该有“游戏”

游戏被认为是所有哺乳类动物,特别是灵长类动物学习生存的第一步,也是人类追求精神世界需求满足的社会行为方式之一。合理适度的游戏,促使人类在模拟环境下挑战和克服障碍,可以帮助人类开发智力、锻炼思维和反应能力、训练技能、培养规则意识等,一些游戏还可以培养战略战术意识和团队精神。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因为其互动性、娱乐性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精心设计游戏,组织游戏,让它与研学相结合,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势必让学生的成长更快乐,而游戏过程也同样会成为学生体验、观察和思考的资源,下一轮的游戏可能更是学生实践自己想法的“基地”。例如,我校设计的“寻找惠州味”游学活动,就是以游戏的形式展开。活动中将学生分成小组,小组竞赛,让学生在指定区域寻找“惠州味”,以最快的方式带加“惠州味”。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讨论制定方案,学会与人沟通,向人求教,了解惠州特产、方言、历史等,收获颇丰,团队PK的形式更让他们在游戏式中学会了团队合作。

(三)“游”是重要的观察手段,也是对研学情况的检验

学生在各类生活中,其实已经或者正在积累各类知识,但多停留在意识形态。尤其是课内课外,反复强调的品德教育,对于学生来说,道理都懂,甚至教育起别人来也是一套又一套。但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原有的课堂约束改变了,活动空间更宽广了,学生的表现会更趋于他们的习惯、认知,呈现更放松更自我的状态。教师在游学过程中是组织者,也是观察者,基于学生游学中呈现状态的分析和判断更有利于对学生个性化的引导,学生在游学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也是对研学设计是否达到效果的检验。例如,研学游活动第一个教育环节,应该培养学生的参观礼仪,这也是游学过程中第一要实践的。但现实中不遵守参观秩序,大嗓门、无所顾忌的喧哗吵闹,甚至堵塞安全通道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不但影响了其他人的参观体验,甚至有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就更别说“游”有所获了,由此可判断的是研学的设计存在问题,学生对参观礼仪的理解和实践有待提升。

二、对“游”的评价,是研学游活动的点睛之笔

评价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没有评价的学习是不完整的。研学旅行也是如此。但由于“游”的特殊性,使其不同于学科学习。它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多元的。

(一)应以表现性评价为基本方式

研学游是活动类课程,是开放式的学习。评价需要特别关注过程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行为表现。因此,在研学游的过程中,教师不妨多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用照片视频等方式记录关键,在活动后去听学生的分享。

(二)让学生成为评价活动的主体

教师把评价权下放,多采用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是因为在研学游活动中,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行为表现,观察到的也未必全面,所以,教师作出的评价很可能会有失偏颇。而学生是直接参与者,也是观察者,他们对于同学的表现、事情的发生,有更直接的感受。另一方面,“观察—思考(感受)—评价—自省与调整”,“评价”本身属于研学游的一部分,本身也是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和训练。再加上,让学生成为评价活动的主题,让他们感受到尊重与信任,更能培养他们的公正与客观意识,同时成为学生自励、自省、自信的助推器,增加与学生沟通的契机,让教师的引导教育更深入人心,引起共鸣。

(二)评价的延时性。学生很多的感悟和体会不会立即以某种形式反映出来,特别是活动对于学生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影响,短期不一定有明显效果,但这些影响会对学生成长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研学旅行活动评价中,除了即时的评价,应该增加一些延时性的跟踪评价,将下一次的活动,作为上一次游学学生表现的评价。

“游”是研学游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把握“游”的实质,发挥好“游”的作用,家门口的景点、大街小巷,田间地头……都会是很有价值的“第二课堂”,让学生获益匪浅,让研学游的育人作用最大化。

猜你喜欢

游学研学评价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理性看待“海外游学热”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海外游学勿忘教育之本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寓教于游,从“新”出发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