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谋善:阅读的基座

2021-06-10杜光辉

北京文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读书

杜光辉

还没到四月,呼吁读书的潮汐就汹涌而来,几乎地球上的所有国家都积极响应。其实,“国际读书日”的历史并不悠久,也不像“三八”“五一”有重大社会事件作支撑。最初的创意源自国际出版商协会,这个协会的成员是一帮作家、出版商,竟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其主旨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这两百年,整个地球动荡不安,政治对抗、意识形态相悖、利益纠葛、资源争夺、历史恩怨,会场上争吵不息,会场外战火连天,很难就一事件达成共识,却在读书这件事情上,达到前所未有的一致响应,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反对。可见,读书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正像一家媒体的书写: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他本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读书传统。时代发展到今天,任何一个城市,哪怕小得不能再小的城市,绝对不能缺了图书馆,虽称不上地标式建筑,也能算上一道景观,如果没有图书馆,不知会被多少人诟病。很多图书馆为了吸引读者,还配置了咖啡座、茶座、能上网的电脑,一边品着咖啡抿着清茶一边阅读,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大大小小的城市里,还有卖书的店面,国营的叫“新华书店”,私营的叫“书屋”,这些和图书馆共同构建了城市的文化标配。如果这些标配不入外地人的法眼,你说你们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深厚,谁信?就像一个人说他比比尔·盖茨都富有,穿的却是从地摊上淘来的便宜货,人们只是撇着嘴说,吹吧,没人干涉你那点自慰式的精神享受!

文化也成了人的标配,带兵的人读了几本书,能讲出“拿破仑”“鬼谷子”,就是儒将。儒将比有勇无谋的将要高出几个档次,否则会被人们贬称为“莽夫”。做生意的人嘴里能讲出“胡雪岩”“企业文化”这类名词,就被人捧为儒商,儒商比奸商是泰山与粪土之比。于是,商贾不管身家多寡,必须能说出几个让人似懂非懂的名词,讲出几条新颖的观点。只是腰包里有钱,却讲不出书本里的东西,旁人会说,这人没读过几本书,半文盲!老板要是背上“没文化”的名号,身子就是用纯金铸造,除了想谋你钱财的人,其他人绝不会正眼看你。于是,走进老板的办公室,座椅背后依托的大都是红木构造的豪华书柜,里面放着整套的经典名著,尽管图书外边的塑料皮包装都没有撕掉。还有酒楼的豪华包厢里,除了临摹的名人字画,还有一壁书柜,里面摆着《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欧洲思想史》《人类发展史》等,少不了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朗基努斯、但丁、雨果、托尔斯泰,还有中国的孔子、孟子、庄子、墨子、曾国藩、胡雪岩等。打开玻璃门,竟不是纸质书籍,而是木头刻的装饰物。问服务小姐书柜里怎么摆放木头书?答曰,做样子甭当真,来这里的人都是为了吃肉喝酒,哪能在这里读书?再说,吃得满嘴流油,喝得云天雾地,把纸印的书放在这里,用不了几天都成油饼了。再问,用买这些装饰物的钱买成图书多好?答曰,买书柜时人家赠送的,不花钱!

富丽堂皇的现代图书馆里,悬挂着众多号召读书的标语,“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获取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等等。有次下乡,在偏乡僻壤的农家小院的门框上,我看到呼吁读书的对联,“十年寒窗苦读效三皇五帝逐群雄;一朝金榜题名成八斗奇才傲天下”。看到这副对联,感觉像穿草鞋挑粪筐的老大爷系着金利来,穿着长袍马褂的乡村秀才端着笔记本电脑,似乎与这样的门户不相匹配,但不失对读书的敬仰。也有与门庭贵卑对等的对联,比如,“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书写对联的人以陆游自比,享受心无旁骛一心读书的悠闲。有些家庭除了卫生纸再见不到白纸黑字,还要在门框贴上“门对千棵竹,家藏万卷书”,标榜自家是书香门第。

更有意思的是一个送快递的朋友说,他的一个同事相亲时,跑到外文书店买了本一寸多厚的书,到约会地点装模作样地读。女方来到后看了书皮,说这么厚的英文书,写的什么内容?男方说英文版的《社会发展史》,我才读了一半。女方敬佩地问你能读懂?男方说,我读过中文版的《社会发展史》,个别单词看不明白,看下中文版就明白了,要不就查下英汉词典。男方问女方你也懂英语?女方说,上学时学的英语,有些章节还能看个大概。男方听女方也懂英语,赶忙把书装进挎包。半年后,男方给一个大学教授送快递,教授看了他挎包里的书,问你懂德语?小伙子问你怎么知道我懂德语?教授说,这是德文版的《社会发展史》,就是我们学校专门教德文的老师,能看懂这本书的都没有几个。小伙子跑到这所大学的图书馆,把书放在书桌上,赶快离去,心里琢磨,我把德语当英语骗女孩,女孩还说她学过英语,能把这部书看懂一些。

还有一些年轻和不太年轻的男女,不近视不远视不老花,偏要配個平光眼镜戴上,增添青灯黄卷苦读书的内涵美。

人类要进步,就要学习前人的生存智慧,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对宇宙万物的认知,仅仅靠口头传承,就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不准确性,还有失传的可能,书籍就克服了这些不足。书籍成了前人的肩膀,让我们站在上边,洞察历史,观测未来,少犯错误。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国家,古代就幅员辽阔,国民众多,社会复杂,要构建社会的稳定和谐,巩固权力,需要大批有思想有学问的人士进入各级权力机构,帮助朝廷治理天下。读书人又需要朝廷给予的荣华富贵,这是权力和利益的勾兑,像现在的酒精和自来水,应该一勾即兑,一兑即合。但是,这个勾兑却有了漫长的融合过程。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参就提出了读书的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就是要参与国家管理。但是,那时候的最高权力者并没有把读书看得多么重要,武力可以夺取地盘巩固权力,思想和学问就降到次要地位。朝廷就把官员的选拔建立在世袭的基础上,谁为朝廷打下了江山,谁祖祖辈辈就可以做官。这是多么巨大的诱惑,激励将士攻城掠寨,奋勇杀敌,建功立业。打下江山了,战事减弱了,政权巩固了,喋血疆场的作用就降到次要地位,治理天下安抚百姓就上升到主要地位。朝廷又发现,那些善于疆场拼杀的武夫却缺少治理天下的能力,他们的子孙后代也不一定具有治理国家的能力,说不定还是口水流有三寸都不知道擦的白痴,十多岁了还分不清舅家姑家,要不就是酗酒狎妓,指望这些人去治理百姓,无疑是指屁吹灯。朝廷又琢磨出个举荐制,让举荐官员推荐优秀人才进入权力队伍,确实是个进步,确实把一些优秀人才推到权力岗位上。在运作过程中,朝廷又发现,举荐官自身的局限,缺失统一的标准,还有可能发生利益交换,优秀的人才不一定被朝廷发现。到了隋朝,实施了科举制,才真正做到了唯才是举。所有渴望进入官员队伍的人,必须通过朝廷举行的统一考试,统一考题,统一改卷,张榜公布,对考场作弊的惩罚格外严厉,彻底堵塞了不读书的人进入权力阶层的甬道。就有了“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就有了“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就有了“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权力和利益的勾兑,终于在隋朝获得成功,这就是科举制度。

读书做官,报效朝廷,造福百姓,流芳百世,成了古代读书人的理想基座和行为坐标。

从隋朝到晚清的一千三百多年的封建殿堂,风雨飘摇,霜冻雪盖,暴日烤晒,砖瓦裂缝了,柱椽腐朽了,窗门破损了,甚至地基都有了塌陷,殿堂的主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尽管殿堂摇摇欲坠,却腐而不败,朽而不倒,封建文化不时地修复腐朽的建材,使其能继续支撑权力大厦不倒不崩,不能不说是读书人对封建社会的巨大贡献。

就是在民间,书写契约、祭文、碑文、信文、遗书、春联、婚联,都离不开读书人。可以想象,几千年的民间要是没有读书人的存在,就像有了高山没有绿色,有了平原没有庄禾,生活该是多么的不便和荒芜。

于是,在读书人这个族群的上空,飘荡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光环;对以读书传世的家族,就有了“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颂扬;还有读书人圈子的自喻“往来无白丁”,以显示自己交往朋友的档次。

中外历史上,读书成才的例子比比皆是。

清朝咸丰年间有个武官叫张曜,曾立下赫赫战功,被提拔为河南布政使,这是个从二品官职,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他不识字,常受朝臣歧视,御使刘毓楠说他“目不识丁”,不能胜任布政使职务,改任他为总兵。张曜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求妻子教他念书。妻子为了考验他读书的真诚,要求他行拜师之礼。张曜让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对她行三拜九叩之礼。妻子教书训诫时,他躬身肃立,不敢有丝毫不敬。为了时时提醒自己的不足,请人刻了“目不识丁”的印章,佩在身上。后来,他在山东做巡抚时,又有人参他“目不识丁”。他就上书皇上请求面试,面试后使皇上和大臣为他的长进大为惊奇。张曜在山东任上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死后皇帝谥他为“勤果”。

十六岁的拿破仑,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不得不从军校退学,当了炮兵上尉。他寓居在瓦朗斯城的一间破败的小屋,旁边有家出租书籍的铺子,为他阅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他利用一切时间读书,读了各种炮术、战术和一些国家的历史、宪法,以及风俗民情、山川形貌的书籍,还有数学、天文学的书籍,柏拉图的著作,歌德、莫里哀、伏尔泰等人的文学作品。

1798年,拿破仑调任法国远征埃及军总司令,在“东方号”旗舰上,设立了一个小图书馆,藏书全是他亲手挑选的。由于晕船,他躺在床上,让人为他朗读。1807年法俄之战处于相持阶段时,拿破仑曾因在前线无书可读而大发雷霆,他写信质问巴黎有关人员,命令他们把所有新出版的书籍和新书预告迅速送来。拿破仑一生指挥了近六十次战役,几乎每次都带着一个随军图书馆。

我们能不能认为,拿破仑的丰功伟绩,读书起到了支柱作用!

看到图书馆里的标语,“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认为设立阶梯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攀爬,如果不用于攀爬,阶梯就毫无用处。阅读就是告诉我们攀爬到什么高度,会观赏到什么风景,怎么才能坚持不懈地攀爬。在这个理念的支撑下,几十年里,我除了工作、吃饭、睡眠,其余时间全用于读书和写作。阅读像服用了健胃消食片,越读越觉得饥饿,越饥饿越贪吃,像多日没吃草的羊只遇到鲜嫩的青草,久饿的豹子遇到肥嫩的肉兔,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的淘金人对食物的渴望。我这个最高学历为中专的退役士兵、铁路二级工,能奋斗成一级作家、大学教授,应该归功于大量的阅读。

中外历史上,值得敬仰的人如夜空星辰、林中直木。人的生命自脱离母亲的子宫,尤其是有了自我意识后,就在人生旅途摸索前行,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稍有不慎就会坠入危地。那些书中记载的仁人志士生平事迹,如惊涛骇浪中的灯塔,雾瘴弥漫的峡谷里的向导,指引我们走过泥淖,步入人生正途。认真探究这些人物的内质,向这些标高靠拢,企图使自己也成为星空中的一粒,森林中的一木,这就是我读书的初衷。

进入青年,在《菜根谭》里读到《孟子·尽心上》,孟子与宋勾践对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引以终生警句,不敢有半点违背。岁过花甲,不敢自喻品质清白无瑕,起码没做过坑人害人的龌龊勾当,没贪过公家的一分一文一滴酒一两肉,除了工资稿酬再无暗门子收入。夜半楼下警车鸣笛,不会有半点惊恐,还把脑袋伸出窗外,看大盖帽走进谁家门庭,发出惋惜的唏嘘。

平安一生,不犯大错,还能为社会做些事情,不能不归功于读书的作用!

写自己写了这么多,难免有点王婆卖瓜。

我想起小时候,母亲不让我吃什么东西时就会说,这东西不能吃,吃了会毒死人的。于是,我再见到这东西,老远就躲开。如果一生都不尝吃这个东西,就永远不知道它的滋味。再就是吃食时要细嚼慢咽,如果囫囵吞枣,不但品不出枣的味道,还可能被枣核卡住喉咙。

吃食如此,阅读何尝不是如此。

少时,历史老师常常把曾国藩和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联系在一起,说他是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是我们的阶级敌人。曾国藩的著作不得出版,我们自然无法接触到他的书著。尽管读不到他的书著,并不影响对他的批判和仇恨,批判和仇恨的依据是上边提供的批判内容,照葫芦画瓢地念上一遍。进入中年之后,我在一次阅读时,看到毛泽东主席对曾國藩的评价:“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我琢磨,毛主席在这里用了“收拾”一词,可见对洪、杨的蔑视。又看到蒋介石对曾国藩的评价:“曾公乃国人精神典范”,“我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

读了中国近代史上两个最著名的政治人物对曾国藩的极高评价,我震惊了,怀疑自己肤浅的阅读和跪拜式的接受,造成对曾国藩的误解。于是,我跑到图书馆,将曾国藩的著述一网打尽,闭门谢客,青灯黄卷,潜心于曾国藩的书著里。读完曾国藩的著述,时间已过子夜,窗外满目星空,此时“曾国藩”三个字在我眼前幻化出的是智慧、好学、勤勉、质朴、博爱,我同时为自己年少时的偏见自责、懊悔。

如果没有读到毛主席和蒋介石对曾国藩的评价,没有亲自阅读曾国藩的著作,思维必然还停留在过去,一生都不可能对曾国藩作出正确的评价。

如今,运载客货的列车进入了高铁时代,经济社会也驶进快车道,一切都在加快,快得令人不可思议又眼花缭乱。早上还在深圳,上午到了武汉,中午又到了长沙,下午又飞到成都,晚餐吃的竟是西安羊肉泡馍,时代和社会把人变成了被鞭子抽打的陀螺。时间就是金钱,抓紧一切时间去赚钱;时间就是机会,抓住机会就能产生效益。快,快,快,更快,更快,更快,一切为了赚钱。

在这样的价值观和社会境况下,我对读书可以提高人的道德素养,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也产生了思考。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绝大多数人没有读书的机会,还不照样天亮了出门干活,天黑了回家歇息;乡邻有了纠纷,村里老人出面调停;兄弟有了争执,伯舅出来说话。天大的矛盾,就地化解。我青年时期在陕西紫阳县境内的毛坝关火车站工作,曾调研当地的人文环境,有老者说,古时的紫阳,治理百姓的管理机构只有一个县官两个衙役,逢五逢十升堂断案,平时衙役回家种地,县官教书,挣些束脩改善生活。写这篇文章时,我再到紫阳调硏,管理机构重重叠叠,名称繁多,在编人员、聘用人员、临时人员,无法计数的挣俸银的人,干着古时三个人的活路,效果還不比那时好,具体体现在监狱的规模不断地扩大,还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

我青年时期曾在青藏高原当汽车兵,汽车跑上一天,难得见上几个藏民同胞,腰上都插着两尺长的钢刀,割个羊头比切块豆腐都便当。山高皇帝远,江水湍急,峡谷深远,要是杀个把人,朝江河里一扔,鬼都发现不了,事实是没人杀人,也没人被杀。

现代人的道德素养,比起古人的道德素养,是进步还是倒退了?

这是个非常复杂的国家治理问题、国民的道德修养问题,牵扯到方方面面。我只朝读书上扯,试图得出这个结论,人的道德素养,和读书、知识没有太大的关系?

前些日子,电视每天都播《铁齿铜牙纪晓岚》。从艺术的角度讲,我喜欢王刚老师的表演,把和坤的满肚子贪婪、坏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眉毛一动眼睛一眨,一个鬼心计就挤迸出来,肥腆腆的肚皮在鸭子步上移动,将大贪官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早已成为泥土粉尘的和坤,如果能化为鬼魔,必然出来呼叫冤屈,诉求平反:我和坤堂堂满洲第一俊男才子,学富五车,如果真的像王刚那样贼眉鼠眼,能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等,和刘墉、纪晓兰并称乾隆朝三大中堂?

朝廷斩和坤时,在其家中查收的金银珠宝,总额相当朝廷十六年的税银。

我看着王刚老师的表演,琢磨和坤读了那么多的书,啥道德不知晓,啥事理不明白,啥规矩不懂,怎么能造这么大的罪孽?看样子,读书和知识使人变得道德、清廉、真善,还是靠不住的,就像让狗看盛骨头的仓廪,让猫警卫烹鱼儿的厨食!

在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后的一千三百多年,读书是通向做官的唯一阶梯。历史留下了无数文人苦读的典范:牛角挂书、囊萤映雪……

这些抑制天性、苦熬苦挣了大半辈子的人,一旦鲤鱼跳出龙门,不让他们寻求黄金屋,不让他们养娇纳妾,绝对违背他们苦读的初衷。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哪朝哪代不是贪腐成风,赵高、梁冀、王温舒、石崇、陈自强、蔡京、元载、刘瑾、严嵩,还有前边写的和坤。中国封建史实际是部腐败史,感觉像驾驶着巡查腐败的车子一路西行,一山比一山高,这个高绝对是贬义。更有讽刺意味的是,几千年里,历代王朝的官衙上方都挂着“公正清廉”的匾牌,原来这些匾牌的正面都对着百姓,背面是衙堂,正面光鲜,背面全是灰尘。就像现代马路上的下水道井盖,表面上洁净光滑,还有象征艺术的花纹图案,一旦揭开,里面的蛆虫、污秽、恶臭扑面而来,令人掩鼻。

前年初冬的一日,在海口一家茶房里,著名诗人郑小军跟我说,当今中国获得大学文凭的人,占到全国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

我没有统计局的数据,查找相关资料,也无法确定郑小军说法的对错,但可以肯定一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上大学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不争的事实。大学是读书的地方,进入大学的人越多,读书的人越多,这个推理应该成立。我有个感觉,这个感觉应该准确,中国的所有城市,拿到大学文凭的人应该不会少于百分之二十,甚至百分之三十、四十。这些年里,国家机关招公务员,要求最低学历必须本科以上。一些公司招保安,除了退伍军人,其他人员最低文凭必须是大专以上,员工的文凭低了,怎么能显示公司的档次?走进任何一级政府机关,哪怕是乡镇政府大院,绝无白丁。走进省市政府大院,差不多都是博士、硕士,学士都成了亟待提升文凭的阶层。

有人调侃,北京的厕所里有十个人,两个是博士,三个是硕士,四个是本科生,最后一个是农民工,农民工还是高中生。

我还看到一个数字,晚清时期,读书人占不到百分之一。即便是读书人,都是在私塾完成,教师良莠不齐,有的仅仅能识得《三字经》上的若干个字。

能不能这样认为,读书的人多了,获得知识的人多了,民众的整体素质应该提高了?

但是,事实打了我的脸。

一个女性因为老公没有进站,就阻挡高铁车门不能关闭,使得高铁晚点。这个女性是名教师,教师是为教人读书的职业!

一个男性乘坐高铁,霸占别人的座位,还振振有词为自己辩解,此男是香港某大学的博士。天呀,博学之士,怎么能是这个德行?

一个中年女士在地铁上吃凤爪,将骨头撒落车厢,别人制止,还和别人吵架。相隔两年,又在地铁上吃萨其马,怕米粒掉在自己衣服上,侧着头将米粒撒到车厢里,别人劝阻,竟将包装袋扔在车厢里,扬长而去。有媒体报道此女为音乐教师!

更有奇葩的事情,连续四进监狱的周某,2020年出狱那天,监狱门口停放诸多豪车,都是来接周某的网红公司,他们表示要给周某开出200万的签约价格。对于这样一个好吃懒做,有诸多恶迹的人,居然有人要高薪签约,还要对其包装。这些网红公司哪个不是读书人创办的?

修改这篇文章时,看到主流媒体的报道,山东出现了两百多名高考被顶替的事件。到了近年,唯一还能称为公平的高考,弱势群体试图通过刻苦读书改变命运的途径,也被腐败堵死了。有关部门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每一个顶替事件背后都有数十人联手作案!这些都是读书人呀,主要成员还是教人读书的老师,案发地还在教书的学校和管教书的教育机构!

至于官场的贪腐,实在不想多写,写了就落入俗套。我感兴趣的是贪官们读过多少书,这个无法考究。每当夜深人静,我坐在台灯下琢磨这个群体,他们读过托尔斯泰的《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没?读过《曾国藩家书》没?可能没读过,也可能读过,在他们眼里,大胡子托翁哪有明星美女更有魅力,《曾国藩家书》放在书店,价值也不过二三十元人民币,哪有一幅唐伯虎的真迹值钱。

把审视官场的奢靡贪腐转向社会,也好不到什么地方,物质崇拜,唯利是图,贪图享乐,弄虚作假,道德堕落,缺乏同情,冷漠麻木,形成了汹涌的漩涡!

权力和金钱主宰了我们的三观!

天生的欲望战胜了书中的哲理!

“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劉盛兰,十七年没尝过肉味,没添过新衣,连馒头都舍不得买。靠微薄收入和拾荒,攒十多万元资助一百多名贫困生!老人出身贫寒,没有什么学历,记者也没在老人居所里发现经典名著,是什么力量支撑老人有如此巨大的善举?

我们可以推测出一百种答案,但肯定不是读书!

善良,支撑刘盛兰老人的是善良,而那些做了恶行的读书人,缺的恰恰是善良!

我们又扯出这样的话题,我们到底要不要读书,读什么书?

出版社为了经济效益,必然追求销量,一些作家的写作必然迎合市场。一次出差,飞机晚点,我踱到售书厅,问售书小姐哪些书最受欢迎?售书小姐取来《厚黑学》《驭人术》《制胜术》《糊涂学》《诡辩学》《计谋学》《成功术》。封面上大都有这样的题铭:人类智慧大全、东方文化精髓、成功人士经验等。翻阅了一个多小时,不好意思白读,就给售书小姐说,你把这些书捆起来,我全买了。上了飞机,翻阅这些书籍,不全是宣扬为己,也张扬善良,但把人行善的目的定位为获取更大的回报。下飞机时,我给空乘说,这些书我不带走了,你随便处理。

去年冬季,我在海口的一座天桥上,看到地上摆着一块红布,红布上放着几十本小册子,兜售的老人扯着喉咙喊:劝善啦——劝善啦——!我蹲下身子,翻阅那些印刷粗糙的小册子,《太上感应篇》《朱子家训》《劝善篇》等,没有相关部门批准印刷的书号,应该是非法出版物。这些读物我早已看过,确实是劝人行善的文字,遗憾的是它们太单薄太简陋了,无法成为经典,一直不被也不可能被大众接受。

我记得少年时,村里的老人对我们告诫:“少不看三国,老不看列国”。我问为什么“少不看三国,老不看列国”?老者回答,看了三国的人心奸,看了列国的人心短。年轻人身强力壮,刚干世事,满肚子的五花六花糖麻花,要是看了三国,学了满肚子阴谋奸计,还让旁人活不活了?老年人把世事干了一辈子,把天下事看得精透,满脑子的谋略,要是看了列国,学得心短了,旁人怎么能斗过他们?

老辈人对书的善恶有分类,如果不分善恶,什么书都读,就像饿极的人,什么肉都吃,饿极的羊,见绿色就啃,获得营养的同时,也埋下了食物中毒的祸根。

我读了福克纳《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演说》,其中这段话引起我灵魂的震撼:“……人之不朽不是因为在动物中唯独他能发出声音,而是因为他有灵魂,有同情心,有牺牲和忍耐精神……诗人和作家的责任就是把这些写出来,诗人和作家的特殊光荣就是去鼓舞人的斗志,使人记住过去曾经有过的光荣和曾经有过的勇气、荣誉、希望、自尊、同情、怜悯与牺牲精神以达到不朽。诗人的声音不应只是人类的纪录,而应是帮助人类永存并得到胜利的支柱和栋梁。”

我望着“读书获取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的标牌,又有了这样的思考,一个心怀善念的人,拥有了力量会做出更多的善举。一个心怀歹毒的人,拥有了力量可能会做出更歹毒的恶事。就像一把刀子,握在医生的手里,可以切除病人身上的毒瘤;握在强盗手里,可以割断人的喉管。

我在余秋雨的《行者无疆》中读到这样的文字:“挪威卑尔根市的一位老妇,前些时候向一家鱼店送上一百克朗,说五十年前这家鱼店多找了五个克朗她没有退回,现在要连本带息一起归还。她一再向鱼店的年轻主人检讨,那年月太贫困了……这件小事让我感动了好半天,一种延绵的诚实使过失上升为高贵。”

我想,余秋雨先生写下这段文字,其目的无非是告诉我们,人一生不可能不犯错误,犯了错误就要坦诚地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回归诚实、回归善良。

应该是写书是为了劝善,读书是为了谋善。

读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但不一定使人趋向高尚;行善不一定使人变得聪明,但可以使人趋向高尚。聪明与高尚,人类更需要高尚。我又想起了罗素的话:“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

劝读重要,劝善更重要,这才是读书的基座。遗憾的是,我们今天读书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获取知识是为了竞争,竞争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

责任编辑 张 哲

猜你喜欢

读书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读书使人进步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妙对故事
世界读书日
某君爱读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