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文旅融合特色研究

2021-06-08毛琛王淇莹张超君刘雅婷许戈

旅游纵览 2021年5期
关键词:韶山文旅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

毛琛 王淇莹 张超君 刘雅婷 许戈

摘 要:韶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是闻名遐迩的红色圣地,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其中的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通过红色文化助力“非遗+研学”这一特色文旅融合模式,有效地推动了非物质化遗产的保护与活态传承。“非遗”研学可以提高研学旅游者非遗文化素养,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化了解湖南省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模式,寻求促进“非遗”活化的新路径。以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为例,笔者归纳出了七大文旅融合特色: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下非遗文化与红色文化相互融合、创新非遗研学旅游新形势、非遗资源展现新天地、研学教育多样化、互联网+激活非遗文化发展生命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再现非遗新样貌、文创产品凝聚文化内涵,以期为我国文旅融合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融合;研学旅游;韶山

中图分类号:G639.2;TS756 文獻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项目(S202010530012)。

自2018年以来,随着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以及各地文化和旅游机构改革的完成,开启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篇章。随着“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等国家战略的部署与推进,非遗传承与各地的旅游事业的建设互动越发频繁[1]。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的文脉基因,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加强广大青少年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和学习是我国研学旅游活动的重要目标,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推动非遗社会性传承的重要内容[2]。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的结合,是响应国家号召、传承中华文化的举措,也是文旅融合发展的体现[3]。研学旅行与文化旅游具有内在理念上的契合,发展非遗研学旅行市场确实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深度融合的一个有效抓手。

韶山是一代伟人毛主席的故乡,具有浓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是一座红色文化名城,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中蕴藏着巨大的研学旅行价值。本文选择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的文旅融合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分析红色文化与“非遗+研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从研学创新、“互联网+”、产业数字化、“非遗+文创”等几个方面对其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从而深入挖掘凝练出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的七大文旅融合发展特色,为推动我国文旅融合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为如何正确地保护和利用非遗提供新思路。

一、促进文化融合,注入全新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4]。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具有特殊的红色文化背景、浓厚的文化底蕴,在我国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先锋作用。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载体,兼并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与非遗文化深度融合,通过非遗文化将红色文化直观地表现出来。同时,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红色文化内核,二者深度融合,相辅相成,为我们如何正确地保护和利用非遗提供了新思路,为非遗文化的延续注入了新生命,得出了独特的文化成果。但其“红色文化+非遗”的研学旅游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空间。为全面推进红色文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韶山市通过2016年提出的“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战略目标,开始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在“产品、产业、经济、民生、协作”五个方面,为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打造全新的发展策略,促使其由“红色非遗旅游”向“全域旅游+研学”转型与升级。

二、创新教育形式,扩大研学规模

从非遗文化的角度来看待,研学旅游有助于扩大学生群体规模,传承非遗的文化内涵,培养未来非遗文化的潜在消费市场[5]。研学旅游作为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文旅融合的一大特色,通过和多所学校、企业合作,创建寓教于乐、“游”与“学”兼得的特色教育形式,助力实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为主的研学旅游事业的发展及传播。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开发了独具特色的非遗研学课程。其课程以“传承古人智慧,诠释湖湘文化,追溯伟人足迹”为主旨,遵循“活动系列化,活动课程化,课程文本化”的原则,开发了“滩头年画”“醴陵釉下五彩瓷”“京剧脸谱”“湘潭油纸伞”“江永女书”等多项小小“非遗”传承人的系列研学课程,从而满足学校多层次的研学教学要求,使旅游业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显示了其丰富的文化功能,让青少年获得课堂以外的知识积累,让非遗文化在青年学生中得到“有机”传承和创新。

三、汇聚天下非遗,展现地域特色

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立足本土特色,汇聚了湖南省十四州市113项以及全国各地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填补了湖南省此前无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的空白。园内的非遗大舞台每天进行着各种非遗表演,比如,韶山山歌、花鼓戏、皮影戏、三棒鼓等。园内收录的郴州银器、醴陵瓷器、韶山毛氏菜系、毛公酒、岳阳岳州扇、岳阳甜酒、益阳竹纸伞、武冈香干等,通过图片或实物展览、代表性传承人现场表演展示、观众亲身参与体验等形式,向广大市民展示了湖湘非遗的文化底蕴和丰硕成果,为非遗文化提供了得以存续的文化空间,延续了非遗文化的活态属性。

四、研学实践打造教学第二课堂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游客的旅游需求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知识型、文化型旅游转变,我国旅游市场出现了高校游、实践游、文化游等旅游项目。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通过非遗产品的展示与解说让游客从视觉到听觉感受非遗的魅力。基于此,博览园深度挖掘本土资源,注重旅游的教育性,突出文化的实践性,推出以“传承古人智慧,存文明之火种”为主题的研学课程,设计开发了以传承非遗文化为目的,涵盖艺术、地质、民俗、建筑、考古、科学、历史和生态环保等多项学科内容的研学课程,从湖湘文化、非遗传承、三湘技艺、先贤名人、农耕传统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乡情教育、爱国教育、学科教育、能力教育等。博览园积极开发中小学的研学课程,以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年龄段特点为依据,从湖湘非遗项目资源类型、特色、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当地红色文化底蕴并确定相关项目主题、具体研学目标和所对应的主要学科,形成完整的研学实践教育课程。园区还有拓展训练基地,开发破冰团建、孔明锁、踩高跷、弹力绳拉纤、鸡公车、神笔马良及滚铁环六大拓展项目,可同时容纳500多人进行训练,参观者不仅能够体验非遗的工艺制作过程,也能在“第二课堂”上体验学习“玩非遗”课程。除此之外,博览园还着力开发“亲子研学”“成人研学”“老年研学”“党员干部培训”等多样化的研学项目,创新研学课程设计,整合资源融合发展。

五、“互联网+”激活非遗文化发展生命力

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网络传播进一步发展。一方面,互联网改变了“非遗”的传承和传播方式,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到了更好地传播形式,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给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动力,成为非遗传承发展的“助推器”,助力打通非遗文创产品的多方销路。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以互联网为依托,线上与线下同步展示非遗项目、出售非遗产品,同时以“文化+互联网+旅游”的融合模式,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让国内外观众在线上线下同步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全力拉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传承、保护、培训以及文化旅游开发,创造性地将娱乐休闲、文化创意等功能集合于一体,全力打造其新的增长极。

六、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再现非遗新样貌

近年来,数字经济的突破性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驱动力,数字化对非遗行业的赋能作用愈发明显,非遗行业借助数字化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技体验,其产业自身将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以价值释放为核心实现产业收入增加和产业模式升级。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着力打造符合时代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运作机制,从国家层面做非遗产业的数字资源,将博览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频化、可视化处理,然后信息化、无限期地保留。通过数字化技术将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影像、图片等进行数字扫描采集,建立非遗信息数据库,保留当时的非遗技艺、非遗物品等。同时,博览园采用声、光、电及多媒体技术,从空间维度上呈现了湖南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性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七、“非遗+文创”凝聚文化内涵、连接消费市场

“非遗+文创”是依托非遗资源,提炼传统文化元素,结合当代人的生活方式,进行创意性和应用性地设计,开发出具备文化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文创商品,其落地载体以非遗工坊、非遗博物馆、非遗文化产业园、非遗主题景区为主。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是保护、传播和推广的有效方法。同时,“非遗+文创”连接着传统与现在、文化与市场,是旅游景区提升文化品位、推动二次消费的重要手段。

“非遺+文创”是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韶山作为“伟人的家乡”,具有浓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抓住这一特点,以“非遗+红色文化”为创意主题,设计和开发了众多非遗文创产品,其以产品作为载体、以非遗技艺为内涵、以红色文化升华灵魂。例如,《毛主席去安源》一图中,伟人右手夹有一把油纸伞,博览园便以此为创意点及宣传点,将油纸伞与伟人之间的红色故事结合起来,设计了一系列具有红色文化的油纸伞,还以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图案等为刺绣内容,将刺绣与红色文化结合起来,创新制作文创产品。“非遗+文创”凝聚着传统文化,连接着消费市场,文创产品使得非遗技艺与红色精神、传统文化等要素共同融合于其商品中,通过消费市场,给大众展示非遗之美,给消费者群体传递文化内涵,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当地红色精神的发扬和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八、结语

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坚持红色文化为主基调,着力将单一的红色旅游景区向综合型全域旅游的新格局方向发展,率先在文旅融合、营地建设、资源整合、研学实践、互联网平台、产业数字化、市场细分等方面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在全面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社会满意度和服务满意度的情况下,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形成独具特色的以“非遗+红色文化+研学+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为全国“非遗+研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复制、推广的示范和经验。

参考文献

[1] 王伟,吴思遥.游学湖湘:非遗研学旅游的湖南模式[J].创意设计源,2020(4):4-10.

[2] 朱兵.文化立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9:537.

[3] 宋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7):38-39.

[4] 张梦园,柳世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红色文化的融合[J].林区教学,2020(12):14-17.

[5] 王蕾,蔡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游相结合的实现途径研究[J].当代经济,2018(24):142-143.

猜你喜欢

韶山文旅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
满江红·七月半到韶山
名垂千古的“韶山五杰”是哪五人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沁园春·韶山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