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技术体系下对北京传统四合院有机更新的探讨

2021-06-06吕金滕岳巍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2021年2期
关键词:传统民居

吕金滕 岳巍

【摘要]北京传统四合院院落布局有序、建筑风格质朴、居住体验舒适,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传统四合院存在着基础设施老化、房屋建筑陈旧、违搭乱建频发等诸多问题及现象,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及用户使用的需求。另一方面北京在迈向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也失去了大量有价值的传统民居四合院,表达惋惜的同时追求其有机更新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本文以北京市某四合院改造的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在设计中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对四合院院落空间布局、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装饰装修、节能设计、绿化设计等方面进行有机更新探讨,努力保证其既有传统的建筑外观,又能取得舒适的建筑使用体验。

【关键词】现代建筑技术;传统民居;北京四合院;有机更新

我国土地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民居形態各异,除黄河中上游的窑洞、云贵高原的干阑式建筑、内蒙草原上的包帐等地域特色明显的建筑外,纵观我国各地民居,大多还是以合院为主,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北京的传统四合院。北京四合院院落布局有序、建筑风格质朴、居住体验舒适,它是古人创造的适应北方气候的建筑,是体现古人文化水平的建筑,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1996年清华大学建筑大师、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提出北京旧城区改造需要探求一种“有机更新”的理念,主张“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之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与发展。”因此寻求北京传统四合院的有机更新,成为众多建筑师奋斗的目标,笔者有幸参与了北京市某四合院改造的设计、施工全过程,也期待自己的这份努力能为北京传统四合院的有机更新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工程项目概述

本工程位于北京市,基地坐北朝南,南侧为胡同,东西两侧均为民宅,北侧为校舍,基地南北长约47m,东西长约25m,用地面积1144.08m2,用地内原有建筑破败杂乱,被房屋管理部门认定为危房,更新过程中拆除原杂乱建筑,根据城市肌理重新规划一栋二进制四合院,建筑长42.73m,宽24.77m,建筑面积648.17m2。

2、设计方案

本工程原址建筑地上布局杂乱,地处非文物保护区,也非文物建筑,且鉴定为危房,因此设计中拆除原建筑,根据城市肌理新建二进制四合院。主入口位于东南,在西南侧设计机动车出入口。考虑施工难度、成本及工期等诸多原因,结构类型设计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充分考虑现代建筑的使用功能及需求,按照传统四合院形制进行设计。

2.1院落空间布局

院落南侧为现有胡同,面向胡同开设两个出入口,东南侧为人行入口,西南侧为车行入口。外院功能分区为勤务功能用房,内院房间为主要使用房间,外院相对嘈杂,内院相对静谧,动静分区明确,建筑类型为仿传统四合院建筑。

2.2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上尊重传统二进制四合院建筑特点,建筑高度由外院倒座房向北逐渐增高,倒座房檐高为3.3m,正房檐高4.0m,这种高度逐渐递增的趋势符合北京四合院中等级分明尊卑有序的传统要求。

从主入口进入外院,主要设置勤杂人员使用的倒座房及值班室、监控室,主要功能为对本建筑进行日常管理及维护;中部为过厅,过厅两侧分别为两间正房;通过过厅进入内院,东西两侧分别设置东厢房和西厢房,院落北侧为建筑最重要的房屋——正房。外院、内院分别设置环绕一圈的抄手游廊,既符合传统四合院美学及造型的要求,又解决雨雪天气人员房间之间交通的需求。

2.3结构设计

由于建筑美学的需要,抄手游廊中的柱子不宜设计过于宽大,以26cm为宜,而根据本工程建筑体量,经结构计算符合受力要求的柱子直径在35cm以上,为保证建筑传统四合院的视觉效果,本工程抄手游廊除倒座房处30cm的混凝土柱外,其余部位柱子均后退到廊内墙体处,采用屋面外挑的形式构筑起抄手游廊的空间,廊外侧柱子采用不受力的钢管柱或木柱,柱径均为26cm。

传统四合院屋面并非从屋脊处向两侧檐口的一段直板,而是略向下凹陷,呈现一段曲线,檐口上扬,为满足这种形式要求有两种做法:“举折”和“举架”,分别对应古时的穿斗式和抬梁式大木结构体系。本工程由于为钢筋混凝土体系,无穿斗和抬梁之分,为了做出曲面屋面的效果,本工程借鉴了传统举折的形制模数,用钢筋混凝土的技术做出了传统屋面的效果。

2.4装饰装修

2.4.1 垂花门

传统的二进制四合院在第二道门处通常为一道垂花门连接内院的抄手游廊,在本工程中出于后期建设方使用的需求,将传统的垂花门做了变化,垂花门造型结合于建筑主体,依然采用一殿一卷式的屋面形式,将传统的室外游廊变化为可使用的房间,既表达了作为传统二进院门的延伸意义,也满足了现代使用的要求。

2.4.2 抄手游廊

抄手游廊是四合院的附属空间,通常为建筑内院环绕正房厢房的一圈环廊,作用为沟通各个房间,供人通行或小坐休憩,本工程中在内院、外院均设置抄手游廊,增加了趣味性,也能保证雨天外院勤务人员出入不会被雨淋湿。

2.4.3 影壁墙

影壁是四合院宅门内外的装饰墙面,有美化出入口环境的作用,本工程影壁墙与外院厢房的山墙连为一体,成为座山影壁,利用改造前建筑影壁上原有的琉璃构件,翻新后重新安装,加强视觉感上的古朴味道,人们进出宅门时,迎面首先看到的是垒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壁面,获得视觉上和心理上的良好感受。

2.4.4 其他装饰部位

传统四合院经历的几百年的历史,先人们将自己对美的理解融入到四合院建筑当中,四合院各个部位都有独特的装修做法,如大木结构中原先起结构作用的檩、垫、枋三大构件,以及它下部的倒挂眉子、雀替、坐凳眉子等,本工程虽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为尽量做到改造后建筑的传统效果,利用贴面、成品外装等方式,还原出传统四合院的外观感觉,取得了有机更新的理想效果。

2.4.5 地仗油漆彩绘等传统工艺的运用

在建筑、结构等工程都相继完成之后,下一步就是地仗油漆彩绘工程,在建筑物构件表层披麻挂灰,形成灰壳以保护构件免受风雨侵蚀。

本工程构件选用一麻五灰的地仗工艺。这种工艺一共有10个操作程序,再加上每层灰干后的打磨工作,一共十三道工序,这也是传统四合院施工中最常使用的工艺。待生油干后,即可在表层涂刷油漆或绘制彩画。本工程彩绘以红漆为主,在倒挂楣子、地凳楣子等处点缀些许蓝绿花纹,营造一种朴素、典雅、大气的传统效果。

2.5节能设计

2.5.1 墙体

傳统四合院墙体由于技术条件原因,未进行保温构造处理,导致冬季室内酷冷体感较差。本次改造中为了保证室内环境的舒适,墙体的构造上进行了特殊处理,墙体分为三部分,外侧做120厚的砖砌,内侧为150厚加气混凝土,中间填堵80厚的保温材料,这样能很好的保证墙体的保温性能,经测算,外墙保温系数能达到0.13W/(m2·K),处于优质水平,为保证了室内热环境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外观处理上,窗槛墙上部小停泥丝缝,下部大停泥干摆做法,还原了传统四合院的墙体效果。

2.5.2 门窗

四合院门窗面积几乎填充了大半部分墙面,也是四合院建筑中室内热量最容易流失的区域,本工程外门窗均采用70系列断桥铝合金外包木门窗,选用专业厂家真空玻璃,做法为5L+15V+5C,气密性等级为7级,窗户传热系数达到1.20W/(m2·K),门传热系数达到1.40W/(m2·K)。窗户形式为专业厂家定做的传统隔扇门、支摘窗样式。

2.5.3 屋面

在屋面混凝土板上做外保温,上做防水。在瓦片的选择上,选择了目前新修四合院使用最多的2号筒瓦,屋脊做法为小式黑活铃铛排山脊,体现官式建筑的庄重。经测算,屋面保温系数可以达到0.10W/(m2·K),与外墙及门窗共同保障了室内良好的热环境。

在整体热工性能上,由于本工程墙体采用中间夹心的特殊处理,门窗选型也应用热工性能较好的真空玻璃,总的建筑耗热量指标qH保持在10-13之间,优于北京市规定标准值,满足使用舒适并且节约能耗的要求。

2.6绿化设计

本工程外院主要功能为勤杂,内院为主要庭院,使用者可享受安静的环境。在庭院植物的选择上,内院选取了“玉兰”、“海棠”两种植物,玉兰花型美观,气味清香宜人;海棠春可赏花,秋可结果,春华秋实。玉兰海棠种在一起,取“玉棠富贵”之意。

结语:

建筑从最开始产生,就是为人类遮风挡雨的庇护所,是人类改造环境的第一步,四合院是几百年来北方人居住的典型代表,人们在里面生活,在里面居住,随着人类创造力的进步,人们改造自己居所的努力一直在源源不断的进行,到今天建筑体本身已经成为了一种有机体,人们在建筑能解决居住、生活、用水、用电、取暖、通信等需求,满足人的使用的舒适性。

北京传统四合院的改造,首先还是应该以人为本,满足人体的使用舒适性要求。吴良镛院士提出的有机更新理论一直是设计师参与本工程设计的优先考虑点:“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之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与发展”,原有建筑破败不堪,不能继续为人提供庇佑,对其改造是一种必然,在改造的实践中,顺应北京市老建筑的城市肌理,尽可能更新出四合院建筑应有的外观,小到街门、墙体的一砖一瓦、窗户等建筑体组成构件,大到建筑的整体院落感觉,内外院之间的进深尺寸关系、体量关系,这一直是设计人员在本工程设计中的着重考虑点。

本工程使用现代技术体系,营造出一个节能、舒适的现代化四合院,是城市“有机更新”的一种探索和实践,希望能借着北京市旧城区改造的春风,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一个理论及实践结合的借鉴作用,为北京旧城区有机更新贡献自己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刘宝全,北京胡同,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2]吴良镛,有机更新:旧城发展的正确思想,新建筑,1996.2,33-34

[3]马炳坚,北京四合院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4]陆翔,王其明,北京四合院,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5]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造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6]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本文作者:吕金滕,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100089;岳巍,北京中核四达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100038)

猜你喜欢

传统民居
解析关中传统民居的雕刻艺术
福州传统民居风火墙艺术特色分析
基于交往空间的江南传统民居“生活性”保护浅析
柳州地区传统民居的特征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
分析关中传统民居屋顶装饰艺术
城镇化背景下“微山岛”传统民居保护研究探析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