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研学旅行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2021-06-06于鸿雁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人文教育课程

于鸿雁

【摘 要】北京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北京四中”)人文研学是以人文教育为指向的研学旅行课程校本化实施成果;经过十几年的深耕细植,课程完成了体系化构建,确定了课程目标。围绕课程目标,北京四中人文研学在课程内容和实施策略上形成自己的特色,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达成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人文教育

北京四中以“建设世界一流学校”和“培养杰出的中国人”为办学目标,学校的课程建设理念是“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科技教育为特色,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培养学生善良的人性和科学的理性”。为了更好地实现办学目标,学校在学生自主自愿选择的基础上,组建人文实验班,以此作为实施人文教育的“实验田”和推广基地,以特色课程建设为着力点,在育人方式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研学旅行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研学课程的教育内涵与目标

北京四中的学生研学旅行来源于该校2007年开始的“游学”活动。“游学”二字主要含义取自现代教育家梅贻琦的《大学一解》:“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孟子曰‘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间尝思之,游之时义大矣哉。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游”即学,师生之间是从游关系,教师以身示范,以学示范,对学生进行熏陶濡染;“游学”的另一意思是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将眼底风物和文章阅读进行结合,以搭建教室外的文化现场作为重要课堂,时时处处学习。“人文”意义在于,课程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心灵感受的触动和激发,强调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希望学生以历史人物砥砺自己,以民族精神涵养自己,锻造更为坚强尊贵的人性品质,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实现课程育人、文化育人与活动育人等目标。

北京四中人文研学将阅读与行走紧密结合起来,以行走印证阅读,以阅读促进思考,增强学生对“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研学课程建设目标为:放眼天下,心怀祖国;追溯历史,观照现实;惜敬先贤,提振自我;坐能论道,起可践行。

“旅行”是对山川大地的游历,“研学”是对其背后文化精神的探求。研学之后,学生对土地的感情真实而深厚,学生对祖国的信念会清晰坚实,爱国的情感才会热切长久;师生一起“追溯历史”,通过活动仪式等“惜敬先贤”,领受历史的鲜活和先贤的风骨。其目的是期待师生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中“提振自我”,在格局上有拓展,在精神上有提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师生在研学中张开胸怀、激发豪情,在获得“坐能论道”的学养见识的同时,更要在实践中有所作为,做到“起可践行”,追求“知行合一”的人生境界。

研学课程的主要路线及内容

北京四中人文研学旅行活动立足于学校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理念,实践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研学旅行以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通过对各区域地点的选择和架构,共建校内校外“大时空课堂”,在民族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文化版图中开展“人文大行走”。通过创设教育情境,生成有教育深度和感染力的课堂,增加学生人文积淀,在学生心中深植家国情怀。

北京四中人文研学活动每学年开展2~3次,从人文实验班推广到全校,完善了课程实施策略,形成品牌课程的教育影响力。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努力,北京四中人文研学课程在反复打磨和不断开拓中,形成了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梯队。课程体系中共包含11个专题,分为两个梯队,研学地图涵盖我国的十几个省和地区(表1)。

目前,人文研学课程惠及学校共13届毕业生,接受研学旅行课程的学生超过3000人次,实施效果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高度认可。2019年6月开展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人文研学课的满意率超过96%。研学旅行在发展学生综合能力、锤炼学生意志品质等方面,体现出良好的教育效果。

研学课程的实施策略

1.课程建设的两个主体五个原则

学校设立人文教育工作室,在建设特色课程中形成跨学科人文教育师资团队。从确定研学区域方向到明确研学具体主题,从策划行程到实施环节,师生并力,共建人文研学课程。教师和学生是人文研学的两个建设主体。

在教育实践积累中,北京四中人文研学团队梳理和明确了构建人文研学课程构建的五个基本原则:

主体干道——研学区域定位于传统文化的重点集中承载地;

思想特质——引导学生关注各时代思想文化主流价值;

历史人物——还原到历史时代中评价人物,涵养品性;

现实关怀——为当下的社会现实和生命个体负责;

知行合一——在实际生活中和考察体验中增长见识、培养能力。

结合人文研学的目标和区域特色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北京四中人文研学课程形成了教育系列,各研学专题开展得有次第,有顺序,有深度,有特色。在第一梯队,一般而言高一年级第一次研学会选择“古朴的中原”,这里有中国民族文化的源头地。在“古朴的中原”之后,为南北呼应,见证历史的风云激荡,“风雅的江南”会成为第二个研学专题。在奠定研学基础之后,“巍巍齐鲁”“汉唐魂”“浩浩湖湘”等路线将成为第二梯队。

2.研学活动突显学生主体性

人文研学每个学年在高一或高二学生中开展两到三次,分别安排在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之后、第二学期高考周期间和暑假前期。每次研学实施一个专题,路上行程时间一般为7~9天。

教师创设教育情境,组建研学各类小组,搭建课程实施交流展示平台。学生团队分为行程策划组、文集编辑组、导游讲解組、游学日志编辑组、公众号运营组、开营式筹备组、闭营式筹备组、采访组等。小组设置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课程主体意识,而且切实落实了研习实践活动任务。从确定主题、编辑读本、自助导游、创设人文活动、到开闭营式的筹备和完成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成为课程全方位的主导者、发起者,学生由“认知学习”转向“整体(深度)学习”,在创造性解决问题、体验性合作学习中建构知识与人格。人文研学课程的实施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其教育实质和教育价值在于学生通过活动进行自我发现与自我塑造。

3.确立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实践模型

北京四中人文研学课程将历史时代、地域文化、民族先贤教育融合在一起,确定文化专题,以文化价值为引领,以广泛阅读为前导,以多元活动、思想交流为形式,以致敬先贤、塑造品格为内核,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一教育实践模型(图1)为双环对合结构,一环为课程资源构建,一环为学生学习途径与能力培养目标,兼顾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当代青少年德性养成的双重视野,使人文大行走主题确认性与教育“以人为本”生成性形成动态平衡。

人文研学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基于课程实施的评价。人文研学的顺利开展,其本身就是学生研学任务的完成与实践。二是基于量化的与基于过程的评价相结合。学生阅读量不会少于10万字,书写量不少于1.5万字;搭建各种任务平台,创造合作机会,给予学生发展多元才能的机会,通过客观测试以外的行动、作品、展示、写作、发表感言等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

4.跨学科协同式教育教学

北京四中人文研学课程强调“研学”的综合教育价值,教师发挥重要的主导和引领作用。研学教师加强团队协作,共同设计研学课程及负责研学各环节的细节,包括安全教育、思想疏导、阅读交流、问题讨论等,共同开展承担高水平的行前讲座和研学过程中晚间讲座的任务。人文研学在教育行为的观察和反思上具有“共时性”“交互性”的特点,有助于教师团队坚定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与提升教师个人的教育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人文教育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