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校园贷”行为的动机探究及对策研究

2021-06-04王未未姚敏磊魏威岗

法制博览 2021年13期
关键词:校园贷贷款校园

王未未 姚敏磊 魏威岗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一、引言

2016年开始,校园贷诈骗案在各个高校频频发生,尤令人发指的是,个别校园贷平台向女大学生提供“裸条”借贷,部分女生因此被胁迫进行色情交易[1]。少数学生自控能力较差、立场不坚定,无法抵抗诱惑,经济条件不够,但是却一心追求奢侈生活。[2]2017年9月教育部发文明确,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2017年12月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的《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对校园贷问题进行治理[3],但治理效果并不显著。2018年9月《人民日报》发表《部分校园出现回租贷、求职贷、培训贷、创业贷乱象》的文章再次指出校园贷问题的严峻性。

二、高校校园贷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述

大学生边某骗取同学一百多万后失踪,最终因涉嫌诈骗罪逮捕。该生自称是“名校贷”网络贷款的实习业务员,以“帮助刷单,提升业绩”以获得转正工作机会为由,许诺给予申请人好处费并且无需贷款人偿还贷款,诱骗南京农业大学、三峡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吉林建筑大学的60余名在校学生,在其介绍的贷款平台上申请贷款,受害人获得贷款后,边某要求受害人将所得贷款转账给他,从而骗取受害人钱财,共计骗得人民币一百余万元。随后,边某将骗得的钱款用于赌博、偿还个人债务等。但受害人帮忙刷单都需提供自己的身份证和个人信息,同时注册账号,并录制视频以证明是本人贷款,之后还有一个贷款平台打电话确认的过程。

(二)案例分析

该案件中施骗学生曾任学校某部门学生干部,并有过创业经历。通过走访发现,与其接触较多的师生均认为其头脑较为灵活,给人感觉踏实可靠。而在与边某的交谈过程中,其表示,“一开始我觉得我是在创业,并没有想过要诈骗”“反正只是挣钱而已啊,没想那么多,再说同学也是自愿的”,后来随着事态失控的发展,他表示:“经过思想斗争,决定赌一把”“被催款后,只好继续发展下线,用他人贷款来弥补自己的资金缺口”。在谈及为何不断扩大施骗范围,不及时收手时,该生表示,其经常受到催债公司的狂轰滥炸。各种骚扰、胁迫、跟踪、迫使自己“拆东墙补西墙”,因为害怕承担法律后果,没有选择向老师和父母求助,更没有想到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三、高校校园贷的调研分析

调查问卷共计回收有效问卷546份,以在校本科生为主,参与调查的男女学生比例为六比四,涵盖大一到大四这四个年级,其中大二学生样本最多,占总调查样本的37%,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

(一)受骗学生的调查结果

1.被骗学生类型

调查显示,被骗学生中90%知情,并以个人名义“帮忙”贷款,而10%是不知情的,他们往往是身份信息被冒用。并且,信息被冒用的这部分学生中,大多是通过把自己的身份证借给同学上网而被冒用信息。

图1 被骗学生是否知情

2.是否考虑借贷结果

调查显示,70%的被骗学生未考虑借贷结果,认为“反正钱不是我还,所以我不用操心”。同时,在受访学生中有43%的学生认为逾期不还对未来个人工作和生活造成的影响不了解,5.9%的学生认为影响不严重。

图2 受访学生是否了解借贷后果

3.愿意帮忙贷款的原因

调查显示,学生愿意帮忙贷款的三个最主要原因分别是:对方是大学生身份、面子和人情,好处费。很多同学表示:“都是同学,总不会骗自己吧?”或者“纯粹帮朋友一个忙”“虽然不懂,但考虑到是给学长帮忙,学长人挺好的,就答应了”。此外,还有不少同学愿意帮忙贷款的原因是“不好意思拒绝”。他们表示,“别的同学都帮忙了,自己不帮不太好”。

(二)案件外使用过网络贷款学生的调查结果

1.贷款用途

调查显示,65.4%学生将贷款用于购买奢侈品而非基本生活用品,其中女生大多数用来购买衣服和化妆品。而大部分男生则表示数码产品最能吸引其注意力,但这些东西价格高,以自身的经济能力难以承受,校园贷不失为一条“捷径”。部分大学生提前消费心理是导致其陷入校园贷的一个重要原因[4]。

2.金融风险和法律风险的了解程度

调查显示,61.7%的学生表示不清楚相关金融风险或法律风险,33.4%的学生表示部分知道风险,仅有4.9%的学生表示清楚知道风险。此外,据了解贷款合同中关于违约的部分很少有人去看。“因为太自信,觉得一切在自己的掌握中”。

3.利率计算方式的了解程度

根据访谈得知,很多学生对含有计算的问题都喜欢自动屏蔽。只看见“哦,分期后每月不就还几百吗?不就几十吗”从而盲目估算自己还款能力。也有34%学生表示,“长期还款,越还越有心理负担,本来生活费就不够用,可每月总要留出一部分来还钱。”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1.部分大学生常识匮乏

调查结果显示:第一,有10%的学生是在信息盗用的情况下遭遇骗贷的,而贷款过程中需要使用的信息并不少,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第二,调查中很多学生不了解金融风险和法律风险,以及利息的计算;第三,当施骗者遇到暴力催债时,并未去质疑条款是否有陷阱,而是选择妥协并使得事态进一步恶化。以上结果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信息安全、金融、法律等相关常识匮乏,与其年龄、受教育程度不相符。

2.部分大学生责任感缺失

调查结果显示,受骗学生“反正钱不是我还,所以我不用操心”“都是同学,总不会骗自己吧”等简单判断;以及很多学生在不了解利率计算方式的前提下就进行借贷的行为,均让人觉得这种行为失当,大学生的侥幸心理,折射出部分大学生假装看不见问题并假设结果美好,这是一种逃避现实,缺乏担当,责任感缺失的体现。

3.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偏差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进行网络贷款的学生将钱用于购买奢侈品而非基本生活用品;施骗学生将所得钱款少部分用于还贷,大部分用于奢侈消费;不少受骗学生因为“好处费”而选择帮忙贷款。当问及为何这样做时,不少同学表示,“极度膨胀的虚荣心让自己不顾后果”或“占小便宜的心理让自己变得贪婪和侥幸”。

这类想法反映了一些学生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对一些不劳而获的致富方式心存侥幸或抱有幻想;甚至想通过走捷径的方式,迅速走上人生巅峰,而不会思考是否需付出道德和法律的代价。由此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偏差。

四、应对高校校园贷的策略分析

校园贷诈骗案的频发,引发了社会各界热议和反思。校园贷引发的各类问题反映了政府部门的监管乏力,也反映了大学生教育存在问题,这里的教育问题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5]。为了避免校园贷受骗案件的出现,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高校要在价值观、创业观、诚信道德、普法等方面加强教育,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抵御校园贷的风险。各大高校应在课程设置上给予更多重视,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这些教育内容融入各科教学过程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如加强学生信息安全教育,开展网络贷款的主题教育活动,开设一些金融、法律常识普及课,建立健全学生法律援助体系,提供法律咨询与帮助等,补齐相关教育短板。

其次,高校教育急需改变片面重视智力教育的现状,加强人格教育,使教育切实回归“育人”本位。高校在育人过程中,既要重视智力教育,也要有充分的非智力教育,使学生能切实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在面对诱惑和陷阱时,做到不盲目、不轻信,能沉着分析。

再次,要凝聚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合力,才能较好地解决校园网贷问题。对家庭而言,家庭教育要着手于端正子女的消费习惯,了解子女的不良心理,并加以纠正;对学校而言,要改变学校片面重视智力教育的现状,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德育、美育教育;在社会上,创设有利于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的社会环境,才能彻底解决人格教育缺失的问题。同时,应采取有力的行动,包括具体的立法、采取有效的举措、家庭和学校的真正重视等[6],形成净化校园贷乱象的合力,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引导大学生健康地成长。

猜你喜欢

校园贷贷款校园
Wang Yuan: the Brilliant Boy
My Huckleberry Friends:Even if the Whole World Stand against me,I Will always Stand by You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校园贷”的影响浅析
厘清“校园贷”潜在风险:大学生当心跌入人生陷阱
论我国“校园消费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大二学生被“校园贷”夺命
还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