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系列位置效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21-06-03张雨婷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首因效应历史教学

张雨婷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怎样提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是历史新课改的重大课题。与此同时,心理效应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了解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心理效应和教学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会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在历史课堂中,合理利用系列位置效应,一定程度上会提高中学生核心素养,改变当前历史教学的困境。

关键词:系列位置效应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历史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2.034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理解和记忆的知识较多,让学生需要以什么样的顺序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教师就需要采取有效的心理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感到真正走入了历史,让他们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

一、系列位置效应的基本内涵

系列位置效应(serialpositioneffect)最初是由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Ebbinghaus,1850-1909)提出并研究。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其开头和结尾记忆效果较好,分别叫首因效应(primacyeffect)和近因效应(recencyeffect)。

二、系列位置效应的分类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心理学中系列位置效应的一种,是指双方在第一次交往或见面中產生的第一印象对今后互相交往关系的影响。首因效应又称为“第一印象效应”或者“优先效应”,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先入为主”“一见钟情”等就是其原理。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研究表明:“首因效应的作用最强、持续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首因效应的形成是指以先入为主所产生的印象对今后从事的活动的深刻影响。教师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认识到首因效应的巨大作用,比如上好第一堂课、重视每堂课的导入部分等,都有利于树立教师的威信的和提高教学效果,并可为此后的教学做好铺垫。而且学生对历史课的首次印象也非常重要,直接影响他们对历史课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在教学中影响首因效应的因素有教师自身形象、师生关系、初次授课质量等。

(二)近因效应

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对近因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了人的整体看法,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他又发现,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这个现象就叫近因效应。米勒和坎贝尔的研究也证明了近因效应的存在。近因效应指在人的认知中最后的印象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比如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新近获得的教学消息会发挥优势作用,给同学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也被人称为后摄作用,比如常说的“日久生情”“压轴戏”等。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结尾的地方,我们应回顾、巩固这节课所学内容,以新颖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其熟记本节课所学内容。

三、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师

1.首因效应—课堂导入

导入方法

(1)问题导入

教师在开始上课时就要有针对地对本堂课学习的中心内容提出问题,以问题导入的方式作为本堂课的开头,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疑问,引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这时中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继续学习本课。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统治》时,可以在导入时提问:“中国最后一位丞相是谁?”引出朱元璋为加强皇权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由此引出本课所学内容。通过此类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对本课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兴趣。

(2)故事导入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规律可以得出,初中生的认知思维发展正处于感性思维阶段,特别对于故事尤其喜欢,并且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极大的好奇心。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导入新课,把历史故事讲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历史本身也具有极大的故事性,教师可以利用历史小故事或者遗留下来的历史典故来导入。如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就可以讲一讲西游记的故事来导入,通过中学生对西游记的兴趣,来调动学生学习唐朝时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积极性。

(3)直观导入

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影视资料、视频、漫画、图片、实物、视频、文物、模型等直观教具等辅助教学,这样就可以在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之中。如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导入时可以播放《辛亥革命》电影部分片段,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更加深入、积极地学习本课。当然教师要控制导入辅助资料的时间,一般来说在一到三分钟之内,否则学生会应辅助资料时长过长而导致对后续的教学内容失去兴趣,对于教学经验不足的历史教师来说还存在教学失控的局面,得不偿失。

(4)资料导入

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博物馆、大型图书馆、当地文史馆、历史教材、历史课外资料或者是从一些文化大家、文化组织协会,甚至是一些老人的口口相传中获取,这些都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资料导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见识,为以后学习历史进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5)乡情导入

我们的祖国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地大物博,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乡土历史资源。而这些都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这些有形的、无形的乡土历史资源在无形中激发了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对家乡的情感。如重庆的地区,在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时,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去三峡博物馆参观,运用乡情导入的方法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成的具体过程,从而为学习本课打下基础,并且让学生亲自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

当然除了这些方法,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导入,如综观叙述法、直观导入法、描绘形象法、经验法、概括提示法、思维导图法、时事导入法、制造悬念法、解题释意等。总之,成功的第一步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应用好首映效应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往往能够事半功倍,吸引学生兴趣,优化教学质量。

2.抓好“第一面”“第一课”

(1)第一面

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人们在判断他人时,初次印象通常来自对其外表特征的评价。即与一个人初次会面主要是从对方的性别、年龄、长相、表情、身材、衣着打扮、仪态等方面来判断对方的性情和性格。因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需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在第一次见面时的着装、言行举止都要为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为学生留下良好的教师形象,同时也有利于开展后面的教学。

(2)第一课

第一课包含第一次上课、每一单元的第一课、大单元的第一课等,教师要在第一课的时候充分准备,给学生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展示自己丰富的个人历史知识储备。如果还能给学生呈现一节有趣生动形象的课堂无疑是锦上添花。总而言之,把握好初次授课质量才能稳定住接下来的授课质量。

3.近因效应

(1)总结式

在教学安排中,应该充分考虑近因效应带来的认知影响,合理安排教学。其中,课堂小结在近因效应中应用得最为广泛。我们在一节课的末尾都应该要有一个巩固知识、复习知识的环节,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印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

(2)延伸式

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实际需要,同时结合中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社会热点来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加深扩宽学生的思维,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使命感。除了总结式与延伸式,還有对比式、悬念式等方法,教师应在具体课堂中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法将近因效应应用好,提高课堂质量。

(二)学生

第一是注意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实际上,由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一堂课的开头和结尾是整节课的提纲,忽略讲课的开头和结尾,错误地认为开头语和结束语可听可不听而心不在焉,这其实是大错特错的。

第二是在知识记忆时可打乱秩序。由于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影响,学生对开头和结尾印象较为深刻,所以中间知识记忆得不甚牢固,所以在背诵记忆知识时,学生可打乱背诵顺序,即将不熟悉的知识放在开头或结尾来记忆。“一日之计在于晨”也是这个道理。

第三是每次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注意劳逸结合,中学生一节课的学习时间不超过45分钟也是基于这个原理。

总之,运用好系列位置效应会使我们的教与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巧用教育中系列位置心理效应,争取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智慧,激发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强化他们的认知体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力等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首因效应历史教学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首因效应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初中化学教学中首因效应的应用策略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