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约主编寄语

2021-06-03沈辉,麦耀华,王士涛

太阳能 2021年5期
关键词:太阳电池碳达峰发电

当前,全球变暖、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是困扰全世界的几个相互交织的难题,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升清洁能源利用率,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是控制气温上升、避免自然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必由之路。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了我国将于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并于12月在气候峰会上进一步宣布了提升国家自主贡献的一系列新举措;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彰显了我国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定力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

光伏发电具有安全可靠、资源分布广泛、环境友好的特点,其碳排放量远低于化石能源发电,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光伏产业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取得了巨大进展,量产型光伏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提升了近1倍,而其成本下降了90%以上。2020年,全球累计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是2007年的7000倍,光伏发电“平价上网”指日可待。

我国是光伏制造和应用大国,在全产业链上都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2020年,我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48.45 GW,而光伏发电量却仅占总发电量的3.5%,可见其仍有非常大的潜力为“碳达峰”、“碳中和”做出贡献。

当前,光伏产业已呈现出多元化和高效率的发展趋势。晶体硅太阳电池在光伏市场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是最成熟的光伏产品,但这并不妨碍太阳电池技术的革新,硅基异质结(HJT)太阳电池和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TOPCon)太阳电池的产业化正如火如荼。薄膜太阳电池,如铜铟镓硒(CIGS)和碲化镉(CdTe)等的技术研究也取得了非凡进展,光电转换效率不断提升,其在光伏建筑一体化和柔性、轻量化的移动能源产品等优势市场已逐步站稳脚跟。钙钛矿太阳电池作为一种新型太阳电池,凭借低成本、可溶液加工和优异的光电性能等优势迅速发展起来,单结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25.6%,和单晶硅结合的叠层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超过了29%,稳定性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因而也受到了广泛重视。同时,光伏原材料、辅料和系统等领域也捷报频传。

为展示光伏技术的最新进展、应用场景和未来发展趋势,共享学术和技术成果,《太阳能》杂志组织了本期SNEC 2021专刊。我们非常荣幸受邀担任特约主编,认真负责地进行了论文组织与评审工作。本期专题分为产业观察、学术研究和技术应用这3个部分,涵盖了晶体硅太阳电池及组件、碲化镉太阳电池、光伏发电系统与光伏电站的经济成本分析等多个方面。通过本专题,希望与广大光伏工作者一起研讨光伏的研究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共同研讨相关的国际、国内和行业标准,进一步提高光伏产品的光电转换效率和寿命,降低成本,继续提升光伏电力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为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也为全人类的低碳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沈 辉

麦耀华

王士涛

特约主编介绍

沈辉

沈辉,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顺德中山大学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广东省光伏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光伏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光伏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太阳能协会会员,《太阳能学报》和《太阳能》杂志编委;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及省市级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学术会议发表文章20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0多件。

麦耀华

麦耀华,现任暨南大学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家特聘专家”,2014年河北省“巨人计划”团队领军人才;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太阳能协会副理事长、SEMI(中国)光伏标准技术委员会核心委员;获得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内的多项省部级以上项目支持;在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在内的多家杂志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并获得广泛引用;获得授权专利5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0项,国际专利3项,多项新技术和产品实现了产业化;主持和参与多项光伏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的编制,并具有多年的产业化经验。

王士涛

王士涛,江苏中信博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82 WG7、TC82 WG9召集人;IEC 1906奖中国光伏领域第一位获奖人,获第29届国际光伏科学与工程会议(PVSEC-29) 青年科学家奖;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兼职研究员;曾代表国家权威机构主持并参与了包括IEC 62187、IEC6 3104、IEC 62817-1等标准在内的多个国际及中国跟踪器相关标准的起草工作;拥有多项太阳能发明专利;代表中国参与光伏质量评价工作组(PVQAT)的工作,担任Task9、12工作组组长,重点研究光伏技术的长期稳定性工作;发表的论文被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收录。

猜你喜欢

太阳电池碳达峰发电
蒋伟群:侨界“碳达峰、碳中和”追梦人
“发电”
PERC单晶硅太阳电池EL图像边缘发黑 原因的研究
基于自适应抗扰控制策略的太阳电池 MPPT的研究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9次会议: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全新部署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企业碳排放权会计处理探讨
载人航天器体装太阳电池阵有效发电面积计算方法
含风光发电的互联电力系统自动发电控制论述
神州飞船太阳电池翼与舱体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