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后发经济学理论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2021-06-02徐沁铃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8期
关键词:后发优势统计学制造业

徐沁铃

摘要:文章基于后发优势理论,通过对后发优势理论的概念﹑特征等情况的梳理,结合统计学理论及简单的经济学理论公式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后发优势;制造业;统计学;问题;对策

一、后发优势理论的提出

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在总结了作为后发国家的德国和意大利等国经济发展成功实现赶超的基础之上于1962年创立了后发优势理论,是经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该概念。他认为发达国家在完成新技术研发的最初阶段是掌握着世界先进生产技术的并且远远领先于落后国家的,技术落后的国家必然会通过引进技术和人才等一系列的方式方法来学习这些先进技术并最终达到完全掌握这一新技术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吸收学习的过程中,后发国家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缩小和先进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并达到快速学习先进成熟技术的目的,这就在最大程度上为后发国家在技术研发的方面节省了开支。

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受到自然灾害等一系列原因的影响,中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产业结构体系急需完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因此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基本需求为主。然而这一时期的欧美国家经历了工业革命等工业活动经济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过我国。欧美国家为了能够节约开支开始将视线放在了劳动力较多的国家,试图将工厂转移到劳动力密集型国家。面对着国际的良好发展机遇,我国又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国家,因此党中央把握时机充分利用了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吸引了众多国外企业来中国投资建厂。由于制造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在这一时期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态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工业化结构等与以前相比均有了较大的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0月的PMI指数为49%,与上个月相比出现了下降的趋势;2019年11月的PMI指数为50%。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0.9%,比10月上升1%;中型企业PMI为49.5%,比10月回升0.5%;小型企业PMI为49.4%,比10月回升1.5%。

整体上来看,中国的制造业的出现了增长的趋势,并且扩张的速度明显提升,呈现稳中有升态势。

三、运用经济学公式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计划投资取决于利率r,因此把计划投资函数写为:

I=I(r)

由于利率表示的是投资项目融资而借贷的资本,因此利率的上升势必会降低计划投资,因此导致投资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图1a中,利率从r1上升到r2使计划投资从I(r1)减少到I(r2);图1b表示凯恩斯交叉,计划投资从I(r1)减少到I(r2)是计划支出曲线向下移动,从而使收入从Y1下降到Y2;图1c描绘了利率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即利率越高,收入水平越低。IS曲线结合投资函数所表示的I与r之间的关系,以及凯恩斯交叉所表示的I与Y之间的关系。IS曲线上每一点都代表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显示了收入水平对利率水平的依赖。由于利率上升引起计划投资下降,计划投资的下降又引起均衡收入的下降,因此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当财政政策发生变动时,IS曲线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本文运用 IS-LM模型考察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与总产出。以增加政府购买G为例,政府购买增加△G如何使IS去曲线移动。假定利率水平是任意的,那么增加政府购买,提高计划投资提高,使均衡收入从Y1上升到Y2,增加量为△G/(1–MPC),因此IS曲线向右移动,IS移动的水平距离等于△G/(1–MPC)(见图2)。

用这样的分析过程分析其他财政政策,如减少税收、增加转移支付,是如何使IS曲线移动的。由于IS曲线是根据给定的财政政策推导而得,任何提高产品与服务需求的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购买、减少税收等,都会使IS曲线向右移动;反之,任何减少产品与服务需求的财政政策都会使IS曲线向左移动。通过上述公式,不难发现政府的导向、政府决策、以及政府的购买力等都在影响着企业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科技创新。

四、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一)优势基本丧失

我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建国初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近几年国际局势的不断发展、国家地位等的不断变化,我国的制造业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价格低廉的优势已经基本丧失,众多国际大型企业已经开始将生产的工厂逐渐向越南等地转移,我国的高端制造业同样面临着来自欧美、日本、美国等科技大国的巨大的竞争压力。在国内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年上升,消费结构转换、消费需求不断增高、进口关税不断降低等现状的出现,导致我国的国内市场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从自给自足向更多依靠进口过渡;国际上,美、德、日等传统的制造业强国为了维持自己的制造业强国的地位,开始纷纷制造业产业升级,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核心技术,企图以此手段维护本国利润导致中国制造业在高端产品的竞争方面同样面临强大竞争压力。

(二)技术学习难度增加

随着我国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利用先进技术的空间越来越小,通过学习来提高我国的现有的技术挑战也越来越大。一方面,我国发展效果显著且相对成熟产业正在向技术前沿靠近,这使得我国可引进的技术变少,技术引进开始变得困难,技术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我国制造业技术学习难度增加,后发优势也在不断弱化;另一方面,我国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一直有待提高。我国较小的经费支出,导致我国没有更好地对先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这也是导致我国技术发展瓶颈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三)技术研发创新能力较弱

2013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17606.1亿元。同期研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总的来看是不断上升的,我国研发经费支出连续多年不断上涨,比重也逐年上升。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世界范围内研发经费投入排名考前的三个国家当中,以色列、韩国、芬兰的同期研发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4.25%、4.03%、和3.24%,与这些国家相比较,我国的研发经费支出和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较低。同时,我国的研发机构数量也比较低,并且近十年机构数量一直下降,2017年,研发机构数量仅有3547所,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研发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对策

综上所述,我国制造业技术现在仍以技术模仿为主导,在不同產业领域和地区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提高我国技术超越速度,必须从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政策多个角度考虑,采取复合式、全方位的技术赶超策略。

(一)政府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政府的带领下持续稳健的向前迈进。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的华为、高铁等企业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不断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壮大。为了尽快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中央政府在出台各项有利于产业创新的科技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贸易政策等具有导向性的政策后,地方各级政府也根据中央政策,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性的、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产业政策,形成上下一体,相互协调的创新政策体系。我国已经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热潮。对于我国来讲,既要有能够引导企业创新、保护企业创新行为的法律法规,还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健康良好的市场环境、以及积极创新的高精尖科研团队。具有新技术的新产品,才是我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有力武器。

(二)学校等科研机构方面

首先,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增加研究开发的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研究,政府应当出台一些鼓励性政策,促进企业提高研发支出,降低技术企业税务负担。例如实施范围更加广的补助与减税政策等,支持、推动企业増加研发支出。其次,增加研发人员,提高研发机构质量。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优势,但想要把技术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还需企业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提供明确的创新方向。对于产业本身来说,把学与研联系起来,充分利用高校与研究机构的科研资源打造专业的科研团队,培养了专业化的人才,加快了研发的脚步,更好地满足产业创新实际需求,产业以最小的成本获得了最大的收益。

(三)企业大力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在与世界其他国家竞争的过程中,一直是靠价格取胜,但是如果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要想在国际上立足,中国的制造业必须将价格的竞争转换为品质、性能、创新性的竞争。因此我国制造业企业如果想在国际竞争中立稳脚跟,就必须转变经营观念,进行自主研发。自主研发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因此创新活动必然是一个长期而且艰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侯高岚.广义后发优势概念解析[J]. 改革与战略,2009,25(05):59-60.

[2]冯灵,余翔.中国高铁破坏性创新路径探析[J].科研管理,2015,36(10):77-84.

[3]李政.中央企业自主创新报告(2012)[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281.

[4]施培公.后发优势——模仿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巧[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5]林苞.基于科学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交论[J].中国科技财富,2011(13):26-27.

[6]王雅丽.中国制造从追赶到引领的路径分析[J].学术研究,2018(06):76-82.

[7]胡国恒,闫雪培.中国制造业出口工资溢价的异质性分析——来自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3):47-53.

(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后发优势统计学制造业
企业生产率追赶中的税收调节效应研究
大数据的统计学基础分析
统计学教学与实验实践的一体化整合初探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保障措施研究
省属地方高校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