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把一件事写明白

2021-06-01张连明

课外生活·趣知识 2021年4期
关键词:观察点楼道馒头

张连明

把一件事写明白,说起来简单,其实是很多同学初学写作文时感觉很棘手的一件事儿。大多时候,他们即使面对很熟悉的事情,拿起笔来却无从下手。有的同学写一件事宛若一团乱麻,没有头绪,写不清楚,也看不明白。有的同学把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等列出来,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也写出来了,但是读起来总感觉文章过于平淡,无滋无味。

那么,怎样才能既把内容写清楚,又能写得生动呢?我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写自己熟悉的事。

★按照时间或地点的转换分自然段来写。

★增加细节描写。

我们以一篇习作为例。

买馒头

今天,又是一个晴天。一大早,妈妈就叫我去买馒头。我穿上衣裳、戴上帽子,来到楼下杂食店。我对叔叔说:“买四个馒头。”叔叔说:“稍等。”不一会儿,我就把馒头买回来了。妈妈说我真棒。

这篇作文如果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来衡量,一样不少。但为什么会如此短小,而且读起来干巴巴的呢?第一个原因是缺少细致的观察;第二个原因就是没有细节描述。小作者虽然把买馒头的事写出来了,但内容就像榨干水分的萝卜条,干巴巴的,毫无生气。

写作文时需要有观察点。在不同的观察点,都有不同的内容。如果能做好细节描写,同样的事件,写出来的效果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买馒头

(观察点:家里)

今天,又是一个晴天,也是“十一”黄金周的第二天。一大早,阳光就爬上了卧室的窗户,屋子里暖洋洋的。

“儿子,快来帮个忙!”妈妈在厨房里大声喊,“去楼下买4个馒头,家里的米饭不够啦!”我赶紧穿上衣裳、戴上帽子,像野马一样冲出家门。

买馒头是生活中常见的事儿,第一个观察点定位在“家里”。通过环境描写、母子俩的对话描写,使背景更加完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观察点:小区楼下)

天空湛蓝,微风吹在脸上痒痒的。小区楼下的小广场上,有几位阿姨在聊天,还有一位叔叔牵着狗在遛弯儿。我一溜小跑,像子弹一样射进杂食店。

这个观察点是小区楼下。文中增加了环境描写,把黄金周这个特定背景纳入文中,让人对小作者生活的空间有了更深的了解。

(观察点:杂食店)

杂食店里人不多,一个叔叔在收拾柜面。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有香气扑鼻的瓜果、新鲜的时令蔬菜,有各种瓶瓶罐罐的饮料,还有妈妈做饭必不可少的各种调料。

“叔叔,买4个馒头。”我把手里的2元钱递给叔叔。

“好咧——”叔叔拖着长音,手脚麻利地把四个馒头塞进塑料袋。

“谢谢叔叔!”我的声音刚一出口,人就已经飞出了杂食店。

很多同学习惯于直线思维方式,买馒头就说买馒头的事,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显得很单调,所以应该打开观察的横断面,形成辐射的“扇面式”思维。这篇习作里,我们观察的不仅仅是买馒头,还应该注意到杂食店周边的环境——包括杂食店里的人、店里的摆设、商品的种类等。

(观察点:楼道里)

从一楼到五楼一共有8个楼梯,每个楼梯有9个台阶。我一步两台阶,没几分钟就到了家门口。

楼道往往是容易忽略的观察点。这里写到楼梯的数量,体现了小作者观察的细致,显得很真实。“一步两台阶”的描写能让读者感受到小作者的“急”和“速度”,符合孩子的特征。真实可信。

(观察点:家里)

“这么快!”妈妈打开门惊讶地说。

“那当然啦!我这速度——杠杠滴!”我摆出胜利的手势,得意地笑着。

“我儿子就是厉害!”妈妈拍拍我的头,笑着说。

每次帮妈妈买东西都会得到她的表扬,我的心里就像喝了蜂蜜,甜滋滋的。

最后这个环节也是整个事件的结果。作者从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細节入手,场面描写成功,人物跃然于纸上。

修改后的习作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自然分段,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小作者在每一个地点观察到的景物各有不同,丰富多彩。与妈妈的对话真实可信,楼下环境描写的介入自然亲切,杂食店里买馒头的过程翔实、生动,楼道里的描述和回到家里与妈妈的再一次对话,平添了生活情趣。这说明,有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再加上细节描写,一件事就能写得明白且生动。

猜你喜欢

观察点楼道馒头
遵守秩序不拥挤
楼道里奇异的声音
楼道不是游乐场
楼道里的奇异声音
《厉害的馒头仔》
《厉害的馒头仔》
买馒头
清明节期间全国祭扫民众达1338.7万人次
博士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