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俗语心解之:父母在,不远游

2021-06-01彭旭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远游照料游子

彭旭

长久以来,“上慈下孝、长幼有序”构成了中国传统家风的核心思想。一家人居住在一起,让老人安享天伦之乐,成为理想家庭生活的标准写照。

但是在现代,工业化、信息化取代了以往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让人们摆脱了土地的束缚,生活空间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原来以家乡、祖居为代表的家庭概念也不再被空间局限。

那么,“父母在,不远游”这句古训对建设家风还有意义吗?

其实,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全句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時候,要在家用心侍奉;如果出远门,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游必有方”才是重点,但常常被忽略。

如果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可以从中发现“孝”包含的一些深层含义。

心理学将人性分为生物(生理)性、精神(心理)性和社会(伦理)性。相应地,“孝”也应该包括对父母生理上的照料、心理上的支持和伦理上的传承。“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对此恰有全面的揭示。

首先,在对父母的生活照料上,子女应该尽量陪伴,并满足老人基本的生活需要。

其目的是保证父母安享晚年,这是“父母在”的前提。否则,子欲养而亲不待,“孝”便无从谈起。随着经济发展,如果物质生活资源基本富足、健康保健制度全面完善、社会养老设施专业优化,子女照料老人的繁重任务将会减轻很多。优越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可以分担游子尽孝物质部分的职责。

其次,在对老人的精神陪伴上,“孝”体现为避免父母有孤独感。换言之,子女应该让父母有“不远”的情感体验。可以表现为居家时晨昏定省、出入问安,也可以是离家时保持通信,防止“儿行千里母担忧”。

在古代,“不远游”是子女最直接的选择;如今,随着交通和通信方式日益便捷,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了。在允许年轻人离开父母生活的同时,也创造了他们随时回家或通过音视频与家人沟通的条件。

“游”而“不远”,才是游子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而使父母获得的心理感受。在这个层面上来看,科技的发展丰富了“孝”在心理维度的形式和内容。

最后,在社会伦理维度上,将孝顺变为实现父母对子女的期待。

不难理解,望子成龙是为人父母都曾经有过的梦想。“男儿志在四方”,其目的既有孩子建功立业的自身抱负,也有光宗耀祖的家庭荣誉。甚至,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明达的父母也会舍小家为大家,做出自我牺牲,成全孩子的“大孝”,“岳母刺字”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例子。

由此可见,“孝”在社会学意义上的延伸不仅不限于“不远游”,而且体现在“必有方”的崇高目标上。

自古以来,“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社会理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和信仰。而今,每一个社会成员为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奋斗的追求,与这种“孝”的终极目标是一脉相承的。

总之,“父母在”强调了生理上的孝,可以由物质条件分担;“不远游”体现了心理上的孝,也能靠科技进步优化;“游必有方”延伸了道德上的孝,凸显了社会理想。作为离家游子,不仅不必因“远游”自责,更应以“游必有方”而自律,传承孝的好家风。

猜你喜欢

远游照料游子
清明雨
学中文
潮细胞
谣言成真
一支游子心弦上的小夜曲
远游
痴呆照料面面观
澳大利亚照料者暂歇计划
心之厦门 梦想之旅
游子的行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