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鲁掌彝族神话传说中看劳动人民的智慧

2021-06-01邬宜滢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6期
关键词:民间文学彝族

【摘要】鲁掌彝族村是一支迁徙而至繁衍生息近四百年的部落,该地彝族与其他民族一起,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共同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灿烂文化。整理鲁掌彝族民间文学的文本,从中探究鲁掌当地的历史记忆,再通过对故事和空间的重构展现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鲁掌;彝族;民间文学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6-051-03

【本文著录格式】邬宜滢.从鲁掌彝族神话传说中看劳动人民的智慧[J].中国民族博览,2021,03(06):51-53.

一、鲁掌彝族民间文学

1953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府泸水县成立,并将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定在鲁掌镇[1]。鲁掌彝族迁徙该地已近四百年了,在近四百年的历史中,鲁掌彝族人民在创造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出了独放异彩的精神财富——文学艺术。其中,民间文学是鲁掌彝族文学的重要形式,它包括口耳相传的民间歌谣、民间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一)民间歌谣

“洪水神话”,有的研究者又称为“洪水传说”或“洪水故事”。就“洪水”而言,它是人类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自然灾害。“洪水神话”这一神话类型在全球各地都有所流传。洪水神话主要由这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世界遭受了毁灭性的洪水淹没,在这场灾难里只有两名幸存者;另一个是在大洪水灾难中幸存下来的人开始繁衍生息,人类重现繁荣。中国56个民族,这种相似的洪水神话在41个民族中流传着。因为我国的洪水神话最重要的流传方式是口头传承,所以,从语言学的角度按语系、语族、语支等把不同民族的洪水神话区别开来,对中国洪水神话研究的深入大有所益。在藏缅语族中,彝语支民族的洪水神话传说数量是最多的,同时也最为重要,特别是保存在创世史诗中的彝语支民族洪水神话,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同时还包含着大量古代的历史文化信息。

德國学者艾伯华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一书中对中国洪水故事不同的类型做出区分:第47型“洪水”将中国的洪水故事内容分为五部分:1.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行善;2.作为报答善举使其获知洪水暴发的征兆;3.其他的人开玩笑,仿制出这些征兆;4.洪水果然暴发;5.只有这个男人和他的家属在洪水中幸免于难。另外,对第48型“最初人类的兄妹夫妇”,艾伯华将主要的故事情节分为:1.在洪水过后的世界上只剩下兄妹两人;2.他们向上天询问他们是否可以结婚以此来繁衍后代;3.于是就从相对的两座山顶向下滚动两个磨盘,磨盘在滚下山顶时互相重叠在一起;4.结为婚姻;5.生下肉团或葫芦通过分割全都成了人[2]。

秀哩,八宝哩

葫芦圆,圆溜溜

洪水里,漂来的

两兄妹,做一家

磨盘对山滚,合一起

马儿爬上树,天打雷

这是鲁掌彝族的一段歌谣汉译,歌谣讲述的是彝族人的来历。详细意思是:在很久很久以前,遇上了山洪暴发,洪水滔天,人间被淹没了。彝族人中只剩下两兄妹,聪明的俩兄妹躲在一个大葫芦里,顺水飘荡。洪水退去后只有他们两人,两兄妹要繁衍后代,但又有违伦常,于是就从两个山头推下两个磨盘,如果磨盘合在一起就说明天意作美。磨盘最后合在了一起,两兄妹作为夫妻生活了下来。马儿上树、天打雷说明当时异象横生,世道很乱。

(二)民间神话传说

在很久以前,鲁掌彝寨左右两边的山每天都在升高,高高的山峰挡住了太阳让当地的彝族人无法正常生活,当两座山峰长拢之时就再也没有彝族人的生存之地了。彝寨的人们只能日复一日地去挖山,每天,大家把农活做完都要去把两座山挖平。人们日子过得苦极了。在彝寨的背后,有一个泉眼(彝语音译为“返犇玛”,汉译为“发大水的地方”)不时地发大水,冲毁了庄稼和道路,有时连房屋都会被冲坏。对这两个祸害彝族人想尽了办法,都没能消除祸患。

直到有一天,有个年轻人在挖完山和村民一起回村的路上,突然想起自己的草鞋还挂在山上的树上,担心丢了就折回去拿。当他到了山上时只听见有两个声音在说话。一个说:这些人真傻,每天来我这里挖山,我一个山神第二天还不是会长回去。另一个说:就是,每年我一发大水就能淹了他们好多庄稼,人们也没有办法对付我。其实只要用三口大锅罩住我,我水神就算再厉害也不会再发大水了。第一个声音又得意地说道:对啊!只要他们在我山顶钉上七根木桩我就不会再长了。小伙子一听就知道说的是村子后面的那个泉眼,每年都会发大水冲毁庄稼和房屋。他悄悄地取下草鞋,赶紧回到村子,和村民说了这事。第二天村民抬着三口大锅把泉眼盖上了。又用七根木桩把山顶钉住。之后山果然没有再长,水也没再毁坏庄稼,人们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三)民间故事

在西南地区,特别是在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着称作“火把节”的节日。在农历七月,火把节当天每家每户都会点松明,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个小火把。人们行走在村路田野,手中的火把起到驱虫辟邪、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的作用。有的村落还会在大院坝里堆起大火堆,围着火堆载歌载舞。以下是鲁掌彝族的火把节传说:

村子里有一户幸福的人家,女主人叫克娜妹,男主人叫欧弟,家中有两个小孩和一位年迈的公公。他们过着白天劳作晚上休息的幸福生活。每年的农历六月底,是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克娜妹也要回娘家了。但今天本应陪她一起回去的欧弟,因为弟弟欧才摔伤了脚无法帮忙看家而留下看家。克娜妹思前想后决定自己踏上回娘家的路。

快到娘家的村口时,站在河桥上的克娜妹看到,好多人表情很焦虑的在稻田里乱窜。她把带着的背篓和布包放在桥一头的木桩上,拉起裙角别在腰带上,脱去花布鞋下了稻田。“阿屋(叔叔之意),田里怎么了?”她问靠近田埂的一位老人。“不得了了!今年天气热,不知道什么时候出了这么多蝗虫,开始啃吃稻谷,越来越多。我们这一天到头地在赶,怎么也赶不完,这可怎么办哟!”老人绝望地说。“我帮你们一起赶,会赶完的!”克娜妹下到田里一起赶蝗虫。可是效果一点都不好,克娜妹也着急了,她说:“我回村子里多叫些人,大家一起帮忙。”

大家都知道今天克娜妹是回娘家,过意不去,纷纷说:“克娜妹,你先回家吧,你爸妈等着你哩,赶紧回去吧。”“不着急,我叫人来帮忙,大家不要慌。”说完克娜妹背起东西就走上了木桥。突然,一阵狂风带着黑压压的蝗虫吹过了桥,等风停了克娜妹却不见了。大家急急忙忙跑到桥头河边寻找她,可湍急的河水里除了泡沫什么都没有。附近几个村子的人全出来了,大家都在找克娜妹,天快黑时,整个山坳都被火把点亮了。这时,奇迹发生了,在田里举着火把的村民发现,蝗虫看到火光飞向火把被烧死了。天亮了,人们不肯散去,希望能找到这个好姑娘,可顺着河追到山下的人也没找到克娜妹。天又黑了,更多的火把点了起来,终于,大家齐心协力把蝗虫赶走了!可克娜妹却永远回不来了。

为了纪念勤劳善良的克娜妹,鲁掌彝族人会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家,看看是否平安健康,不管年纪多大,都由娘家接回,叫“接姑娘”。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是火把节,寨子中间扎有大火把,家家户户扎小火把。夜间,人们一手持火把,一手撒松香助燃,穿行于村寨各家各户和田间地头,以此给村子角角落落消灭蛇虫鼠蚁,祈求一年风调雨顺。1949年前,火把节的第二天,鲁掌的彝族青年还要上山打麂子,给土司纳贡。

由此可知,火对于彝族的含义不仅仅是战胜邪鬼恶魔,还能招来神灵,以便保护农作物,保证农作物的丰收。彝族同胞举行火把节,可以起到驱虫保粮的作用。这样看来,实际表明了它具有两重意义。手举火把走在山间田野,驱治害虫、驱逐恶魔,找到农业神明获得神明保佑丰收,便是表现了火的双重意义。[3]

二、鲁掌彝族神话传说的建构分析

(一)空间背景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人口近800万人,是西南地区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除川、滇大小凉山大片聚居区外,其余则小聚居、大分散,与其他各民族共同居住。彝族与其他各族人民一起,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缔造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云南,85%的县都有彝族人口分布,并且在东南亚、南亚与中国接壤的国家内,也都有彝族分布。

费孝通先生认为在我国的横断山区几条南北向流淌的大江之间存在着一个“藏彝走廊”——这是一些少数民族迁徙、流动、定居、生活的条状地带。“藏彝走廊”在汉文明和藏文明之间,走廊是中心之间的交界地带,一般而言也是平原和盆地之间的分割带——高山峡谷区。怒江大峡谷正是这样的高山峡谷区。怒江州内的彝族人口,2000 年末有8156人,占全州总人口的1.8%,主要分布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拉井镇的富和、期井、挂登;通甸乡的金竹、龙塘、水俸、下侧;金顶镇的干竹河、高坪、福坪、来龙、大龙、金风、七联;石登乡的谷川、四龙、三角河;河西乡的河西、其兴、王狮、箐花、三界、胜兴;营盘镇的岩头、黄柏、恩棋、连城、松柏、尤龙;兔峨乡的大村头、大麦地。泸水市鲁掌镇的上寨、下寨、洛玛、鲁祖;六库镇的双米地、小沙坝;老窝乡的荣华等村。

怒江州瀘水市的土司衙门一直到抗战时期都还保存着,由此可见其文化保留性。在怒江,世世代代居住着藏族、傈僳族、白族、彝族、普米族、怒族、独龙族、汉族等民族,其中有当地独有的少数民族,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民俗习惯共存的地区[4]。也就是说怒江州一直保留着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而这也正是无数学者费心寻找研究以求得保留的东西。

(二)意义与价值

民间文学是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的文化,是为了反映广大人民生活、情感和劳动而进行的口头创作。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使得民间文学在艺术风格、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值得文字工作者学习和借鉴。广大人民群众也十分乐意学习和欣赏民间文学。因此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民间文学独特的思想内容和体裁样式,是不可多得的文学财富,例如神话、史诗和叙事长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的空白。民间文学从另一视角记录了人类历史。民间文学的艺术魅力有很大一部分存在于其自然质朴的内容和单纯、鲜明的经典艺术形象当中。民间文学塑造出来的许多人物形象,一代代一年年活跃在人们心中,成为家喻户晓的典型人物,作家创作中的许多原型就来源于民间文学,引起人们世代传存于潜意识层次的强烈共鸣。

另一方面,民间文学拥有十分丰富的表现手法。就以歌谣为例,歌谣常常具有反复、冗长、一唱三叹,甚至结构并列的特点,这可以作为口头美学的一种反映。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民间文学的即兴创作和口头创作以及分段讲述等创作方式,创造出故事和歌谣的重章叠句,以及重复叙事的艺术特点。

因为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自己口口相传的、从人民内心表达出来的文学,所以它直接表达了民众的情感,民众纯朴的情感、直抒的胸臆、勇敢的拼搏都得到充分的表达。也因此,我们可以从民间文学中探究人民群众的心理。民间文学作品在不断传播过程中被反复修改,往往成为民众最贴心的语言表达工作。另外,民间文学不同于其他社会交流形式,它不像说话交流或手语交流,民间文学是一种以艺术手法为媒介的交流形式。民间文学用民众生活中熟悉的口头语言来进行表达,并经过人民群众的反复锤炼,歌谣内容自然,通俗易懂;谚语凝炼概括,充满哲理;故事活泼有趣,生动形象。这些,体现出了民众的口头语言所富含的特点和表达方式的独特[5]。

我们以上文为例,洪水神话是基于繁衍后代,里面的葫芦正体现了对生殖的崇拜。这是因为原始人类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在认识自身,并且试图对自身的存在做出解释。马林努夫斯基说过:“神话不是幻想自然并对其法则做出狂妄解释的产物。”神话传说故事中,村民每日去挖不断长的山就是对自然的一种抗争和征服象征。泰勒认为神话是人们在面对未知的现象时,所产生的语言的隐喻的表达。火把节的传说中,人们消灭害虫也是在向自然抗争,从而通过自然对社会进行加工。并且,这些故事无一不透露着彝族人民努力摆脱困境的强烈愿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结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方面是鲁掌镇作为县城中心,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彝族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升;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也对本土彝族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首当其冲的是语言——鲁掌彝族从三十年前的全民使用彝语,到现在不到五分之一的人会说彝语。这一变化带来的不仅是语言逐渐消亡的危机,还有伴随语言保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内容也面临消失。并且最初的民间文学,其具有的功能之一还有娱乐性,这一特性使得它能不断地被赋予生命力。但是在电视、广播、电影广泛普及的现代社会,这一功能正在逐渐被取代。也因此,神话传说故事的生命力正在被削弱,如果不加以保护传承,那后人将无法感受这丰富多彩的民族故事,也无法体会先人在过去的生活中的努力与信仰。

根据这一现状,鲁掌彝族在2007年成立了“泸水市鲁掌彝族学会”,目的在于聚集对彝族文化感兴趣的各方人士,大家一起交流收集歌谣传说、组织彝语活动以巩固语言延续和加强对彝族习俗的认知。在注重主体参与的前提下,积极带动群众加入各种彝族活动,例如:打毛鞠、对山歌,篝火晚会等活动。文化紧跟时代变化,所以我们要让我们的文化做出改变以求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密英文.怒江之旅[M].上海: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

[2]郭丽.彝语支民族“洪水神话”解读[D].四川:四川大学,2007.

[3]伊藤清司.传说与社会习俗“火把节”故事研究[J].日本研究,1993(1):51-58.

[4]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徐翰丽.再论民间文学的价值和功能——与作家文学相比较[J].民间文化论坛,2013(2):12-19.

作者简介:邬宜滢(1997-),女,彝族,云南怒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民间文学彝族
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发展现状与保护
从“达体舞”浅谈彝族舞蹈时代发展
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民间文学实践教学的方法研究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是民众自己的文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的选编原则研究
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