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动机理论的大学英语课堂设计

2021-05-31仲佳

文教资料 2021年4期
关键词:课堂设计大学英语

仲佳

摘   要: 本文以学习动机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矿业大学综合英语课程课堂设计策略为研究对象,尝试探索符合本校学生学情,能有效促进语言能力内化的课堂组织形式,实现学习内容与学生基本心理需要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 学习动机理论   课堂设计   大学英语

一、研究背景

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计经过多年探索发展日趋成熟,但笔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感觉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须改进,如教师普遍采取单向度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只能够根据教师课堂指令被动地学习,没有足够时间主动思考,难以进行更深层的思维活动,实现灵活高效使用语言的目标。有效的教学活动应为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教师应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部动机,完成教学环节,成功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授课环节应尽量避免出现过多的单向度信息传递,因为这样容易导致学生成为教学信息的被动接受者,造成学生学习主动性下降,最终影响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综上,笔者认为,当前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应着眼于如何将使用外在动机激发手段督促学生转变为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

基于以上教学现状,笔者尝试选取学习动机理论,以中国矿业大学综合英语课程课堂设计策略为研究对象,尝试探索符合本校学生学情,能有效促进语言能力内化的课堂组织形式,努力实现学习内容与学生基本心理需要的有效结合。

二、理论基础:学习动机理论

根据学习动机相关理论,学习动机主要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指英语学习者以外部推动为学习动力,而非主观因素。学习者的行为是基于某种工具型的目的。如为了获得文凭、高分、升学、晋级、奖励等,这是由英语学习者以外的父母、教师或社会价值提出的。语言学习行为是满足动机的手段,英语学习的目的并非获取英语知识,而是英语学习成就以外的外部奖励。“内在动机”是指学习者自身可以实现学习动机的满足,不需要外力的约束就能使行动指向目标,学习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动力,即英语学习本身就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愉悦,使学习者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加拿大心理学家Gardner提出学习动机分类方法,此分类方法在相关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其观点,语言学习动机主要可以分为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两种:融合型动机又叫结合型动机,即语言学习者对学习语言抱有浓厚兴趣,希望能与目的语言社团成员沟通交流,最终实现参与或融入目的语团体的目标。持有这种学习动机的外语学习者不仅要学习语言,还需了解目的语的相关文化知识。工具型学习动机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如通过考试、找到一份好工作或者更多功利性目的。工具型学习动机的主要特点是无持久性、有选择性,特别强调语言的实用功能。一旦学习者认为工具的目的已经达到,动机便立即消失。一般认为,融合型动机取得的效果远远好于工具型动机取得的效果。

三、教学实践环节

1.查阅文献资料

笔者前期查阅学习动机理论相关资料,系统性了解自我决定理论内涵的主要组成部分,仔细分析理论内核,寻求与大学英语课程的结合点,进一步探索学习动机理论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教学应用。在具体课程设计上,以“动机设计模型”为设计依据,为设计出符合非英语专业学生基本学情且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打下理论基础。

2.调查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

需求调研

在学习需求前期调查阶段,笔者选取150名中国矿业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大一新生作为调查对象。设计学习动机问卷调查学生学习动机,同时确保收集信息的质量及可信度。采取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语言学习动机状态,了解学生高中英语学习的方法思路及对大学综合英语课程的课程预期。访谈采取面谈和线上群组交流的方式进行,笔者组建项目调查QQ群,采用匿名聊天的方式交流完成访谈环节,以此打消学生的顾虑,使他们畅所欲言。交流后进行群投票,收集到高质量的前期数据。以此数据为基础,结合大学英语学习的兴趣点、学生希望使用的教学方法、成绩评价方式、教学手段等,探究能提高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课堂组织模式,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只有前期做了充足的工作明确学生的心理需求后才能在后续具体的课堂设计环节从学生视角出发,以学生为课堂活动主体组织教学活动,从而设计出实用性强、教学效果优的课堂设计方案,服务教学,最终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需求分析

访谈和群投票的结果显示,150名学生中,大部分学生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融合型动机,但由于種种因素的影响,工具型动机仍占据主导地位。《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应该说,学习英语,将英语作为语言工具,能成功达到交流目的,才是最终的教学目标。然而,访谈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矿业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的预期大部分是顺利通过CET4/6,获得学位证书,在毕业时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学生学习英语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

3.课堂设计及教学尝试

学时安排:教学实践持续两个学期,总学时数为128学时,每周两次课共4学时,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为《新视野大学英语》第1、2册的内容的学习。

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依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规定需“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可以看出,语言作为交流工具能得到熟练准确地运用是最终的学习目标。学生访谈和群投票的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语言学习习惯特点仍停留在英语教学基础教学阶段,即以学习掌握语言基本知识为主要任务,侧重于基本技能的培训。大学英语教学则要求以“能用英语交流信息”为最终教学目的,除了语言知识层面的学习,应逐步把学习侧重点转到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次教学实践内容,除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以外,还增加了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方式和具体学习方法的转换,确保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内部动机,实现语言教学的终极目标。

对传统课堂课程设计反思:笔者在设计课程方案时深刻反思传统大学英语课堂存在的亟须改进的方面,尝试提出改进策略。在传统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一般会结合课文主题设计任务型口语任务,任务设计会最大限度结合学生水平,提供足够的相关语块,减轻学生输出压力,让学生在展示任务时享受自主运用语言表达的成就感,符合理论中满足自我需求的要求。鉴于班级学生容量过大,一般班级人数超过60人,没有足够的课堂时间让学生逐一展示成果,为保证按时完成课程进度,一般情况下只允许极小部分学生完成个人展示,这种课堂安排无法最大限度激发大部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完成教学任务。由此,笔者尽全力设计出辐射面最大化,既兼顾课程进度又保证激发自主需要、归属需要和胜任需要三个层面的心理需求的课程方案。

在传统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会在学期初制订相关的班级激励机制,把课堂参与度量化为平时成绩,纳入课程考评体系。根据认知评价理论相关内容:“控制行为的外部强化,促使学习者把行为认知为是由外部力量决定的,从而造成内在学习动机的减弱,长此以往,教师必须依靠外在奖励才能维持学生原本具有内在兴趣的活动。过分强调外在的鼓励因素会导致内在激励因素的退化。”如过度强调课堂表现与课程平时成绩的关系,则很有可能“弄巧成拙”,不仅不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内部学习动机,反而有可能起反作用。

认知评价理论认为外部学习环境会影响学习个体内部的学习行为动机,进而影响行为的执行情况。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课堂环境中,教师的课程模式设计、课堂氛围、其他同学的课堂表现及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都对学生心理构成了能影响学生个体内部动机的外部环境因素。鉴于大学英语课程特征和学生的专业特点,即各专业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真正可控的因素只有课程设计方案和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对课程设计方案做出能动的调整。只有真正设计出能保证大部分学生产生兴趣或能带来愉悦感的课程方案才能促使学生自愿参与课堂任务并且在任务环节中强化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在教学活动中,课程设计内容受限于课本的内容编排和话题范围,设计自由度受到一定限制,这就对教师在有限的内容中摸索出可操作性强的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程模式探索:具体课堂设计环节和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主要的交流形式,有效的课堂设计应能够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使其获得语言学习过程带来的成就感。在每单元授课前,笔者以学习动机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矿业大学学生的基本学情,制订《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教学设计表。制订详细的教学设计时,笔者需结合前期问卷调查结果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兴趣点、学习动机水平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授课过程中不断摸索,每次授课结束根据学生课堂反馈及时调整具体的教学设计与课堂设计环节,总结出一系列符合中国矿业大学非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堂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强的课堂组织形式,内容详见表1:

如上表所示,笔者结合中国矿业大学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英语学习现状,以综合英语课程“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调查学生需求,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系统的符合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包含“促进学生学习习惯转变,培养训练自主学习方法”“基础教学任务”和“综合语言能力训练”具体能力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提出适合中国矿业大学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课堂操作性强,能有效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构建的课程设计体系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环节的主体,教师转换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不再只是知识信息的源头。教师使用能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教学模式,避免学生只根据教师教学活动的安排被动地接受,机械地理解和记忆,没有足够时间主动思考,无法消化课堂教学内容,促使课堂活动中师生高效互动,实现教学目标。从根本上避免出现教师过多主导教学活动而导致学生注意力、理解能力下降的现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课程设计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变以往依靠外部学习动机控制手段督促学生的教学模式为激发学生的内在语言学习需求,将教师提供的适度的外部动机刺激转化为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求,从而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力。

参考文献:

[1]Pintrich P R & Schunk D H.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M].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2002.

[2]Deci, E L, Ryan, R M, & Williams, G C. Need Satisfaction and the Self Regulation of Learning[J].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96.

[3]Ryan R M & Deci E L. 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 Being[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4]Vansteenkiste, M, Lens, W, & Deci, E L. Intrinsic versus Extrinsic Goal Contents i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other Look at the Quality of Academic Motivation[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06.

[5]秦麗莉,戴炜栋.活动理论框架下的大学英语学习动机自我系统模型构建[J].外语界,2013(6).

[6]赖丹凤,伍新春.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教师激励风格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1(4).

[7]陈巍,方亦桂.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教学设计观[J].现代教育论丛,2008(5).

[8]刘海燕,闫荣双,郭德俊.认知动机理论的新进展——自我决定论[J].心理科学,2003,26(6).

猜你喜欢

课堂设计大学英语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用翻译人才的培养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初中英语课改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