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官职标题党

2021-05-30湘桥蓬蒿人

今日文摘 2021年11期
关键词:禁军太傅教头

湘桥蓬蒿人

人靠衣裳马靠鞍,行走在外,官职和称号往往能给他人很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而在众多各异的称呼中,总有一些是听起来如雷贯耳,实际上却徒有其表,其中很多官职的权限还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弱,但字面上卻依然看起来很霸气。

高官低配

如果在南北朝时期,一个人拥有着“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录尚书事、大司徒、太傅、广陵王”组合起来的显赫官职爵位,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人即便不是位高权重,那也应该煊赫一时。

然而在历史上,有一个人就拥有着上述头衔——西魏宗室元欣,我们可以看看,他在孝武帝西奔长安以后都干了些什么。

《北史》中,对于元欣生平的概括也与政治毫不相关:“欣好营产业,多所树艺,京师名果皆出其园。所汲引及寮佐咸非长者,为世所鄙。”

翻译过来,就是元欣是个宗室,除了喜欢种果树以外没干什么事,在民间名声和口碑还不太好。至于为何元欣的政治生涯会如此无所作为,首先要剥开他的种种官职头衔来看——

使持节: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使持节是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权力次之的又有持节、假节。使持节属“节以专杀”之权,然而使持节在南北朝后期通常与刺史、都督等掌地方军政者同授,元欣的使持节显然是个荣誉称号。而在隋唐之后,使持节、持节也逐渐沦为了例授的虚职。

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之上,北魏太武帝时罢,后于北魏末年为尔朱荣重置,为权臣自居,但无实际职权,通常会兼任多个其他职位。

录尚书事:虽然地位显赫,也一度作为权臣标配,但因其拜授无策书(相当于委任状或任命书)、且无品秩,在北朝末期录尚书事这一官职已然式微,相当于皇帝的高级顾问,而在之后不久的北周,就通过行《周官》之制,将录尚书事罢除。

广陵王:献文六王爵,宗室,但不统兵也不治政。

至于太傅、大司徒等官职,随着北朝末年以三省六部为雏形的分权政治正在慢慢孕育,也逐渐演化为位尊而无实权的虚职。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从官职上看元欣身份地位几乎能与当时最大的权臣宇文泰分庭抗礼,为西魏宗室之首,但除了这些显赫的官位外,元欣并没有常备的兵权和治政权,吉祥物可能是对他最为贴切的描述。

这种位尊而无实权的虚衔制在西魏之后也一直被后世因袭,所谓“生进太傅,死谥文襄”,隋唐以后,“三师”等官职在权力贬值以后成为虚职。并无行政级别和职能,以授予为国家做过重大贡献的臣子的荣誉衔而存在。

到了明代这套头衔已形成完整的体系,以“特进光禄大夫”“特进荣禄大夫”等正一品散官头衔为首,下领文、武官员的散官头衔统分别数十种。而像太师、太傅等职位则作为虚职,以晚明名臣张居正为例,他被授予太师、太傅的官衔,但他的实际职务是建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兼吏部尚书。

在三省六部制的不断发展完善中,即便理论上的最高官职位、居“三师”之首的太师,也只是位高权轻。

和八十万无关的禁军教头

在《水浒传》的名场面——“误入白虎堂”中,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被太尉高俅陷害,持刀进入白虎堂,高俅借此指控林冲携刀私入白虎堂,欲行刺自己。林冲百口莫辩。高俅本想借机除掉林冲,但在开封府尹的周旋下,林冲才被刺配沧州,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八十万禁军教头”“太尉”“专等”,将这些关键词串联起来,难免会给人林冲地位尚可的观感。

不过在水浒世界中,林冲虽然顶着这么一个威风的称呼,但实质上“八十万禁军教头”连个官职都算不上。这个所谓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并不是管理“八十万禁军”的老大,而是训练禁军武艺的“武术老师”。

在《水浒传》中,人们对官员当面都以姓氏加上官职名称呼,诸如“杨制使”“宋押司”等等。而林冲除了“教头”外,也一直被他人称呼为“武师”“教师”,这也说明林冲作为“老师”的工作性质,即便林冲在教头里比较有地位,在首都开封里,最多也就是个武艺不错的名师。

不谈文学,在北宋历史上的教头,地位也并不高。教头的出现源自名臣范仲淹,而教头在宋神宗之前,一度连编制都没有。北宋重文轻武,军官的地位本身就不高,教头在北宋禁军中只能算得上军吏,地位可想而知。此外,教头在北宋军中的数量也并不少。

按北宋制,教头通常由十个士兵中选出一人,继而进入“教头培训班”(步军司)训练,完成训练后再分派到各禁军中训练禁军,有时也有训练民兵的任务。

当时,一个教头训练的士兵大约在25-200人不等,即便按照最高标准,一个教头训练200名士兵来计算,在水浒世界中,80万禁军就至少4000名教头,即便“八十万禁军教头”听起来很厉害,但无论在北宋历史或者是水浒世界里,禁军中用一句“教头满地走”来形容并不过分。

(常秀媛荐自《倡廉文摘》)

猜你喜欢

禁军太傅教头
黄伟芬:中国航天员的“女教头”
谁打翻了洪教头
公公偏头痛
王佩珊:通信站的“魔鬼教头”
对比之中见个性
追求颜值毁了大宋禁军
北宋禁军热衷“颜值”
北宋禁军:选拔注重外表
朱元璋与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