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仿生机器人,缘何成为香饽饽?

2021-05-30最极客东方亦落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21年19期
关键词:铁蛋小鹏巨头

最极客 东方亦落

巨头们热衷仿生机器人

此次小鹏汽车推出的机器马外表由黄、白、黑、灰等颜色组成,拥有前腿“前膝后肘”“直膝行走”的独特小马形态。搭载的是鹏行智能自主研发的高功率密度比动力总成单元,其中运用了精确的动力学模型,再结合AI技术,以达到最优的平衡性与敏捷性。

此外,该款机器马还不离“本行”,融合了小鹏汽车全栈自研的智能驾驶技术,采用视觉加激光雷达的感知系统,拥有自动避障、目标跟随等功能,同时具备行业领先的“多模态交互”能力:兼具视觉、触觉、听觉,并且拥有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

其实鹏行智能团队早在2016年就成立了,是中国最早深耕足式机器人研发的团队之一。在机器人动力模组、运动控制、智能驾驶和交互系统等领域积累了多项核心专利。2020年,鹏行智能获得小鹏汽车投资,成为小鹏汽车“未来交通探索者”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鹏汽车并不是唯一一家跨界做仿生机器人的企业。今年8月,在小米MIX 4新品发布会上,小米仿生四足机器人“铁蛋”惊艳亮相。铁蛋搭载的是英伟达边缘AI超级计算机Jetson Xavier NX平台,算力达到21TOPS。铁蛋有AI视觉识别系统,支持自主跟随、导航避障功能。而且和小米生态链中的其他产品一样,“铁蛋”也内置了“小爱同学”。

“铁蛋”在初期共生产了1000台,小米拿出了700台工程探索版,邀请“米粉”共同探索。雷军还在发布会上打出广告,邀请有意向的机器人工程师加入小米机器人实验室,共同推动仿生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可以看得出来小米在这一领域有长远打算。

同样是在8月,特斯拉举办了AI日,公布可能会在2022年推出特斯拉机器人。这款名为Tesla Bot的AI机器人由FSD车载计算机、视觉感知系统等部分组成,和特斯拉车型中用到的相同。Tesla Bot的形态高度接近人类,能以每小时5英里的速度移动。它的四肢被40个机电推杆控制,通过力反馈感应做出平衡和敏捷的动作,能够完成跑杂货店、收拾物品等日常指令。

可以看到,Tesla Bot的技术中有很多与特斯拉汽车密切相关的:Autopilot的摄像头是Tesla Bot的眼睛,自动驾驶计算系统是Tesla Bot的其他内部器官,而神经网络也能帮Tesla Bot高效准确地执行任务。

此外,华为去年也申请了机器人专利,其深圳线下店还推出了华为研究院的机器狗产品。日前举行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百度推出了“汽车机器人”,自动鸥翼门、全玻璃车顶与外部传感器融为一体,没有方向盘,座位前面只有一块长方形屏幕,全靠技术操控。

那么问题来了,巨头们如此热衷于仿生机器人,到底有什么用呢?

从这些产品的功能来看,好像并没有什么是我们当前生活的刚需。而且研发仿生机器人也是很困难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多个方面门槛都很高,这种并未形成成熟链条的现金领域,说白了就是个无底洞,“烧钱”是肯定的,而且“烧钱”的程度还格外大。

从企业自身的利益来看,目前入局的巨头们都有着自己原本的营生,而且在各自领域都有很好的成绩,地位也基本稳固,却还要费时费力地去搞仿生机器人。

看看这个领域中的“前辈”波士顿动力,仿生机器人做了近30年,名声是有了,它们的机器狗时不时就能出现一下,刷一波存在感。然而波士顿动力直到现在也没有一款真正普及投入商用的仿生机器人。这对于利益为重的企业来说似乎太不划算了。但若是仔细探究,就会发现事情并不简单。实际上巨头们都非常精明,看到了仿生机器人的市场前景,因此提前布局抓住未来的机会,而且它们的行为对当下的情况也并非毫无意义,这其中有利可图、意义重大。

前景广阔、意义重大

不少人觉得现在做仿生机器人是在制造“噱头”,虽然这些机器人能做的事不少,但充其量只能是个辅助作用。售价都是上万元起步,功能对消费级市场的多数用户来说又太过“鸡肋”,似乎最大的作用就是帮企业吸引眼球了。但仿生机器人的作用和意义远不止于此。根据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来看,到2030年,中国AI核心产业的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带动的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而仿生机器人将会在多个领域发挥重大作用,因此巨头们提前布局是明智之举。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仿生机器人的用途大致可以分为军工、工业、服务等类别,日常的生活产品并不是很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未来的仿生机器人必然能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因为以往很多新技术也是先应用于军工、工业领域,后来再慢慢到消费级市场,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律。

从人类需求方面来看,人类对机器人绝不是只图新鲜,而是要求它们能够起到切实作用。例如做一些重复而机械的工作,在社会老龄化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陪伴老人,到人类无法达到的极限环境中去完成一些任务。

例如最早从军用领域起家的机器人公司iRobot,研发过一款名为PackBot的机器人产品,该款机器人在2001年成功完成了世贸中心的搜救工作。可见不适合有人类的工作环境机器人都早已能够应对,那么2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应该对机器人更有信心。

此外,仿生机器人对于企业当前的发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如今的仿生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包括人工智能、交互系统、工程力学等。这些技术不是只能在机器人身上出现,同样也可以应用于这些企业本身的生意,例如智能手机、智能汽车中。因此这些巨头研究仿生机器人,也可以为其技术布局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增加专利储备,这些技术可以有效推动企业的其他产品的进步,可谓一举多得。

此外,积极深耕仿生机器人领域,也能让企业“高科技”的形象占领用户心智。人都有先入为主的认知习惯,这些巨头的仿生机器人会在用户心中形成一个固有印象,等以后这一市场暴发,成功占领用户心智的企业就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些巨头们似乎做了一些无用的东西,因为不管是谁家的仿生机器人,其实离终极目的还很远。说白了在如今日常生活的应用中,它们只能作为“新奇的玩具”存在。

要知道,人类对任何非极限地形的适应性都很强,克服平地、陡坡等障碍对人类都是小菜一碟,但不少机器人没有这种本事。从工作岗位来看,人类能同时做很多工作,但机器人就会显得更为笨拙。

现阶段消费级市场上的这些仿生机器人能跳个舞、做做生活琐事就已经很厉害了,但人类真的不需要花架子。当然,仿生机器人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其所能产生的实际作用对我们未来的生活也非常重要,可前提是它们的潜能必须得到充分地激发。

拥有了仿生机器人就是掌握了未来?

现在巨头们深耕仿生机器人领域的行为,可能会加速仿生机器人市场的成熟,离普及更进一步。尽管当前的仿生机器人产品还处于初级阶段,但阻挡不了仿生机器人成為风口的大趋势。只要有一个人能吃上“螃蟹”,整个行业都将很快迎来希望。

即使等到这一天或许还需要很多年,不过在各方的共同推动之下,仿生机器人真正的“威力”或许会逐渐展现,并在未来某个时刻“暴发”成为真正的风口。那么谁掌握了仿生机器人市场,或许就等同于掌握了未来。

猜你喜欢

铁蛋小鹏巨头
充电5min 续航200km 试驾小鹏G9
小鹏P5
海里的巨头蝌蚪
猪价再降下去 巨头也挺不住了?
小鹏P5
我就叫铁蛋
浪口上的小鹏
石化巨头35年成长记
又一个百货巨头倒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