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嘀嗒出行,离圆上市梦近了吗?

2021-05-30熔财经Kinki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21年19期
关键词:服务费顺风网约

熔财经 Kinki

网约车市场“老二”,嘀嗒为何着急上市?

嘀嗒成立于2014年,崛起于2018年。2018年,滴滴顺风车因出现“安全事件”而全面下架整改,嘀嗒抓住了滴滴出行在顺风车空白的这段时间迅速崛起,填补了滴滴出行在顺风车市场的空白,成为顺风车市场的第一大品牌。

可以说,嘀嗒成功壮大的秘诀,一在于自身区别于网约车业务的“错位竞争”,其二,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

抓住顺风车机遇的嘀嗒,经营数据在2018年后大幅改善,2018年仍亏损10.67亿元的嘀嗒,在2019、2020年分别盈利3.16亿元和3.43亿元。可以说,嘀嗒是网约车平台中最早实现盈利的,而这也与其轻资产模式有关。

与滴滴出行等网约车平台不一样,一直深耕顺风车和出租车两大赛道的嘀嗒,更像是一个信息撮合平台,因此,嘀嗒无须像其他网约车平台那样,需要在组建车队、获取营业执照等项目上投入成本,嘀嗒顺风车每单收取的服务费,就是它的利润。

2017~2020年,嘀嗒的平均服务费率持续增长,分别为3.7%、4.1%、6.3%及8.7%,而这也是嘀嗒营收猛涨然后扭亏为盈的原因。但也因为如此,嘀嗒对顺风车业务收入的依赖逐渐加大,从营收结构来看,顺风车服务费、出租车服务费、广告及其他服务是嘀嗒营收的三大来源,顺风车平台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最大,从2017年的56.6%,一直增加至去年的89.2%,最高达91.9%。

然而,过度依赖顺风车业务也让嘀嗒缺乏护城河,也带来了一些隐忧。

首先,是追赶者,竞争敌手的加速导致顺风车市场的空间被挤占。在网约车行业,嘀嗒不是没有追赶者,哈啰出行、首汽约车、曹操出行等平台均布局了顺风车业务,而滴滴出行也在去年1月重启了顺风车业务。

其次,顺风车业务的安全成本也在大幅增加。自2018年滴滴顺风车的“安全事件”后,嘀嗒的安全成本也在逐年大幅攀升,从2018年的100万元增加至去年的1 196万元。

即便已是顺风车行业的老大,安全和监管问题始终都是悬在嘀嗒头上的一把剑。目前,顺风车的监管仍有一定的模糊地带,但随着网约车市场监管的逐渐成熟,顺风车行业的监管,也不会远了。

而嘀嗒寻求上市,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焦虑。

一方面,面对如滴滴出行这样强大的对手,“流血补贴”的恶战将难以避免,特别是对于整个网约车行业来说,“补贴恶斗”一直都有先例。另外,不管是补贴成本、还是安全成本,背后都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而上市,正是嘀嗒引入大量现金的好途径。

另一方面,寻求上市也有望增加嘀嗒目前的护城河。通过上市,嘀嗒有望引入新的合作伙伴,或借此机会向市场输出新的故事,这些都能缓解嘀嗒过度依赖顺风车业务的尴尬。同时,通过引入资金,嘀嗒也有机会像滴滴出行一样,开发更多如代驾、同城快递、金融等的业务模块。

这么看来,嘀嗒着急上市,希望通过登陆资本市场寻求助力和加持,也就不难理解了。

安全和赚钱,缘何两难?

不过,嘀嗒自身也未必不明白目前所处这“前有狼后有虎”的市场环境,主营业务单一和行业监管风险,一直都是嘀嗒的弱点,“安全”和“赚钱”两难,也一直是顺风车行业的困境。

顺风车行业的“安全”问题,根源在哪里?简单来说,顺风车业务本质是一门C2C生意,司机和乘客都是平等的,司机并非运营服务方,所以在控制司机准入门槛上,很难用统一的资质和服务标准来要求司机方。偏偏顺风车业务的赚钱模式,便离不开司机这一核心。

先从收入端来看。顺风车服务费是嘀嗒收入的主要来源,我们对比一下滴滴出行的抽成比例,根据相关媒体梳理,滴滴出行在2018~2020年的平均抽佣比例分别为26%、19.8%、17.2%,比嘀嗒的4.1%、6.3%及8.7%高出不少。

那嘀嗒能否按滴滴出行的标准来提高服务费率?答案是很难。因为两者的商业模式不同,在顺风车业务的轻资产模式之下,车辆维护费用由私家车主自行承担,自然抽成也会低一点。

再者,服务费抽成比例越大,司机便赚得越少,而司机的服务水平往往跟收入水平成一定比例。可见,嘀嗒再往上提高服务费率的空间并不大。

再从成本端来看。作为信息撮合平台,嘀嗒的成本投入主要以销售费用为主,其中用户奖励(司机与乘客补贴)、客服外包开支、营销推广开支三者是支出大头。但随着2018年销售费用的下降,特别是用户补贴这一块的下降,嘀嗒的顺风车用户活跃度也有所下降了。司机的应答率从2018年的67.7%下降到了2020年的43.5%,活跃用户的体量在去年也明显降低。

可见,销售费用始终不能降得太低,而是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否则,随着司机规模的减少,则会更不利于司机素质的保持。

所以说,“安全”限制了嘀嗒的收入,也指向了更高的补贴支出和安全支出。那么,嘀嗒要怎么“创收”?

在嘀嗒最新的招股书中,其给出了五条策略,一是巩固顺风车在行业的市场领导地位;二是继续推动出租车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三是提升变现能力并丰富变现渠道;四是提升技术能力;五是寻求战略联盟、投资及收购。

我们可以这么来理解,首先,短期内网约车行业的抽成会有下行的趋势,因此,嘀嗒可以通过持续扩大规模来提高收入的规模效应,也就是要进一步占据市场的空白空间,另外,持续增加出租车业务的增收能力,也是未来的关键。

数据显示,2015~2018年国内顺风车市场交易额接近翻倍,预计2025年顺风车潜在市场规模将达到5229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年增长率为41.8%。可见,未来顺风车市场的渗透率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其次,通过提高技术能力来压缩成本是嘀嗒未来的“降本”方向,比如通过算法的优化来提高司机与乘客的訂单匹配效率,是减低成本并通过提高客单量来提高服务费率的一个方法。

让上市缓一缓,嘀嗒有没有新故事?

假如嘀嗒能顺利实现“增利”,那么,它的上市梦,或还可以缓一缓,不过,能否上市的关键,始终还得看嘀嗒能拿出怎样的新故事来。

从目前嘀嗒频繁的媒体发声中,笔者认为这两点较为值得关注。

其一,是关于“碳中和”的故事。在2021年中国汽车新消费论坛上,嘀嗒创始人宋中杰发表了演讲,其认为过去几年,移动出行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但网约车的出现,一方面解决了出行的便利性,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道路拥挤的问题,“一增一减”之下,其实并没有明显提升出行系统整体的效率。但相比较之下,嘀嗒“顺风车+出租车”的组合,可以更为有效地满足出行的“弹性”+“固定”供给,充分发挥交通的增效潜,推进“零碳交通”。

事实上,“节能减排”需要调动的行业极多,顺风车或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部分,但这正是资本市场所偏爱的。

而嘀嗒的另一个故事点,是其近来低调上线了京东白条的付款功能,而此次合作,一方面是京东金融在出行场景中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嘀嗒在“导流”业务上的一次试探。

虽然,现在谈嘀嗒要像滴滴一样发力金融布局仍言之尚早,但假如未来的嘀嗒能通过金融服务的布局来提升营收能力,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扩展自身实力的路径。

总的来说,嘀嗒的上市梦何时能实现,这与行业的大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在此之前,谁也难交出一个时间表,对嘀嗒来说,现在能做的,就是努力增加营收,构建故事,将来才有机会在资本市场上交出漂亮的成绩表。

猜你喜欢

服务费顺风网约
网约车平台责任条款的识别方法——基于解释进路的正当规制
“大同黄花”搭上公益直播“顺风车”
网约车侵权责任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
网约车问题研究及对策
网约车安全性提高研究
汽车金融服务费该收吗
爱情顺风车
梦不是反的
浅议招标代理服务费收取的不合理性及处理建议
招标代理服务费支付主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