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功能及其实现

2021-05-29宋吉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四个自信党史

[内容提要] 党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创生主体、指导思想及内核话语上的高度契合性,决定了党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价值宣示、价值澄清、价值阐释及价值引导四大功能。要保障其功能实现,必须积极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强劲挑战,坚持以习近平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着力强化党史研究的根本支撑作用,切实发挥学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并结合时代条件积极创新党史宣传教育工作方式。细致探究党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功能及其实现问题,既是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推进党史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的重要内容,对凝聚价值共识、增强价值自信,培养党的坚定拥护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与忠实践行者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党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政育人;历史虚无主义;“四个自信”

[作者简介] 宋吉玲,法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学习党的历史,提出了一系列要求。2021年2月20日,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召开了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习近平作出“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决策,提出了新时代加强党史教育的重大时代命题。价值观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且日益成为各国国家教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我国价值观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党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契合性,科学把握二者的内在逻辑,细致探究党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功能及其实现问题,既是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推进党史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的重要内容,对凝聚价值共识、增强价值自信,培养党的坚定拥护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与忠实践行者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 党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性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简称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与自身建设史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可见,党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各自特定的内涵指向而表现出鲜明的差异性。但同时,党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创生主体、指导思想及内核话语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二者在本质内涵上又具有深度的融通性。

(一) 创生主体的同一性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从创生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同为党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主体。

中国共产党是党的历史形成和发展的核心主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这样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领导者、组织者与筹划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的确立者、追求者与践行者;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生主体与实践推进主体,是党的革命的自觉推进者和党的历史伟业的主体创造者。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无从谈起党的历史;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

中国共产党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与建设的核心主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命题,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提出“三个倡导”“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今天,在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自己的优秀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并以现实行动努力兑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承诺。”[2]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者、倡导者、建设者,是率先认同、自觉建设及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的主体力量。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更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党内整体认同的价值观念向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的转化。

(二) 指导思想的一致性

“指导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规范,是社会意识的核心与灵魂。”[3]从指导思想上看,党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之本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领导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的伟大革命,使中华民族迎来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不断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也是一部党不断传播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4]没有马克思主义这一看家本领,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党的价值判断、确立党的价值标准进而建设党的价值观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把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坚定的人民立场,彰显了人民的价值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将追求和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价值理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培育始终保持着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利益观、群众观的高度一致性,并由此获致了价值承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价值兑现的真实性及价值实现的社会基础的广泛性等独特优势和道义力量。

(三) 内核话语的共通性

从主体话语或内核性主题来看,“社会主义”是党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通性内核话语,二者具有对社会主义的共同的价值追求。

党史是始终围绕社会主义而展开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事业是内在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社会主义是党践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的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不断对作为“思想”的社会主义进行理论创新创造的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并不断推动作为“运动”的社会主义在中国曲折探索与蓬勃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党确立并不断巩固完善作為“制度”的社会主义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本质上就是一部党带领人民选择和确立、追求与承诺、发展并兑现作为“价值”的社会主义的历史,亦即党的社会主义价值建设的历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始终在社会主义框架下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它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内在包含超越资本主义的价值追求与价值优势,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发展及落地生根是党的社会主义价值建设的最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当代中国的精神追求,“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价值理想和价值规范的辩证统一”[5],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价值探索的历史自觉、政治自觉、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

二、 党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功能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的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领导我国社会主义价值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的最新的阶段性重要成果。这表明,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深厚的历史逻辑,其本身就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讲清党史一定不能脱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党的历史蕴含鲜明的价值逻辑,其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写照,要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不能脱离党史。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党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资政育人功能,具体体现为价值宣示、价值澄清、价值阐释、价值引导四大功能。

(一) 党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宣示功能

党史是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的重要基石。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望文生义地去理解”[6],唯有站在百年党史的广阔视域下,在点面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纵横交错中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逻辑,才能准确把握其本质内涵,从而深化和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党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价值宣示功能,集中体现为党的历史中人民性的实践生成宣示了党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的秉持与坚守。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品格,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党领导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极端贫困经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中不断解决人民面临的现实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有效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证明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7]的价值真理。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7],也是一部党继承、发展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根本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利益原则,以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为精神旗帜,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8]为价值目标。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不仅指国家的繁荣昌盛,还指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仅指满足人民对物质财富的美好需求,还指满足人民对精神财富的美好需求。“民主”不是指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而是指人民当家作主,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和谐”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让最广大人民过上和谐幸福的美好生活。

总之,在党的历史中,鲜明的人民性的历史生成宣示了党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的坚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了强大的道义感召力。探寻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追求的历史,可以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把握其人民价值主体性的本质内涵,从而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何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二) 党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澄清功能

在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成为一大难题。在“一球两制”时代,面对意识形态领域西方“普世价值”的强势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社会主义”话语内核的科学阐发。党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澄清功能,集中体现为党的历史中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的历史生成有力澄清了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价值内涵。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不同于西方通过殖民侵略及资本主导下的异化劳动实现财富掠夺与积累、加剧贫富分化、导致人的异化及社会极化的历史,而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不断摆脱贫困、创造财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断创造条件的历史。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富强,是以“劳动优先”而非“资本优先”作为价值关切的,是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质性富裕而非少数人富裕、大部分人贫穷的虚假性富裕作为价值目标的;社会主义的自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的坚守,是以人民民主专政实现全体人民自由的实质自由,而非以“民主宪政”实现某些特权阶级自由的虚假自由;社会主义的平等,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在各层面不断实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的形式平等与事实平等的统一,而非“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均主义或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权利上平等,后果上不平等”“政治上平等,经济上不平等”等的形式平等与事实平等的脱离;社会主义的公正,是超越程序正义,以维护社会主义劳动分配正义、劳动权利正义,实现最广大人民的福祉为目的的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实质的公正;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的全过程的民主权利,其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而非否定或抛弃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爱国,不是抽象的爱国,而是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法治观下的爱国是以热爱社会主义宪法为基础的爱国,等等。

总之,在党的历史中,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的历史生成,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代表当今时代人类社会价值制高点的先进性、超越性和真实性。探寻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可以更加深刻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区别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社会主义”这一内核性话语内涵。

(三) 党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阐释功能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9]7党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的辉煌篇章。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既是党的建设的宝贵资源,也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党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价值阐释功能,集中体现为党的伟大成就与宝贵经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支撑,成为明理增信的鲜活教材。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了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体制障碍,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的又一个英勇壮举;中国共产党坚持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领导人民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取得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从而历史性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艰苦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始终代表并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始终坚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始终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7],从而积累和创造了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丰富而宝贵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高度的价值自信与价值自觉,生动诠释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復兴”等历史真理,深刻阐明了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深入论证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系统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理论问题。党在不懈奋斗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为党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国家与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提供了生动注解。深入了解学习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有助于深化人民对党的信赖、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念,进而增强对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认同,这是从根本上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增强“四个自信”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

(四) 党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引导功能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9]24中国共产党在不懈奋斗、理论探索和自身建设的历程中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形成了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党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所具有的价值引导功能,集中体现为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精神旗帜与道德标杆,提供崇德力行的生动教材。

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积淀和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蓄和铸就了党的革命文化和红色精神,成为具有鲜明

文化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的特殊的政治文化。习近平指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7]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实践中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女排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劳模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9]146这些不同时期形成的党的精神样态在整体上构成了党的厚重的精神谱系,这一“政党精神转化为国家精神气质”[10],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内涵,既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也为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及其铸就的精神谱系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重要内容和根基。它们以党史资料、革命文物、重要党史遗址、党史纪念场馆、党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载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道德示范、激发情感共鸣,是崇德力行的鲜活教材。党的精神谱系生动彰显了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围绕中心任务、战胜特定困难、经受特定考验而进行的价值选择和道德践行,深刻蕴含并生动诠释了坚定理想信念、热爱祖国、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求真务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顾全大局、舍生忘死、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等崇高的道德情感、道德品格和道德自觉。党的精神谱系占据道义制高点,既为党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内涵提供了生动注解,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了向上向善的精神旗帜与道德标杆,并由此获致了独特的育人思想优势,具有穿越时空、永不过时的强大历史影响力和现实感染力。对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及其铸就的精神谱系的学习教育,有助于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丰富和提升道德精神境界,培育高尚人格风范;有利于激发社会主义道德情感共鸣、涵养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内涵、提高社会主义道德实践水平,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 党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功能实现

促进党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功能实现,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的内在要求。为此,需强化问题意识、加强理论指导、探索有效路径。

(一) 党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功能实现的现实挑战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严峻挑战。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历史虚无主义通常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以“重评历史”为名,根据歪曲历史的主观需要和价值预设,通过肆意伪造、任意裁剪、故意曲解、有意滥用历史资料的方式颠覆历史、解构崇高、虚化价值。他们颂扬改良,鼓吹“告别革命”,否定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抹黑英雄人物,质疑人民群众。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就是要“否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的全部历史认识体系,否定中国人民的进步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11],其集中体现为从根本上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进步性与必然性,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指导地位,否定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及制度优势,进而否定并试图推翻党的领导,否定并企图摧毁包括爱国主义在内的民族精神。历史虚无主义意在削弱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使人们丧失对党的信任、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消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事实上充当了西方敌对势力解构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消解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的舆论工具,成为严重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一股思潮。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发挥党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功能,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凝聚起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强大真理力量。只有加强党史研究与学习教育,坚决抵制和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我们才能从对党的历史的坚定自信中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二) 党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功能实现的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如何认真总结党史、科学对待党史、重视学习党史以及善于运用党史等基本问题。这些重要论述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科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高度重视学习党史的重要性,将之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9]15-16。在对待党史的态度上,他强调必须“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12],并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首次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的根本要求。他强调:“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7]习近平提出了正确评价歷史人物的“六个不能”“六个不能”即“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参见: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56-57.、正确评价革命领袖的“两个不能因为”“两个不能因为”即“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参见: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57.、正确认识改革开

放前后两个时期的“两个不能否定”“两个不能否定”即“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参见: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4.等重大科学论断,为我们全面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人物与事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9]57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价值立场。习近平还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围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革命精神教育等,强调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提出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作用的具体方法,强调要“注重发挥先进典型作用”[9]69、“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9]70等。总之,习近平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为科学开展党史研究、党史宣传及党史教育教学进而充分发挥党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功能,提供了价值立场与思想方法上的根本遵循。

(三) 党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功能实现的有效路径

1. 着力强化党史研究的根本支撑作用

党史研究是发挥党史资政育人作用的根本支撑,需要修好党的红色家谱,着力解决好用什么资政育人以及怎样资政育人的问题。

其一,党史研究应处理好历史与理论的关系,发挥好党的基本理论的资政育人功能。党的基本理论形成并发展于党的历史实践中,决定了党史研究既要有史实的研究,也要有理论的研究。应围绕增强对党的思想理论科学性认同的价值观教育目标,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系统梳理和深入阐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论证党的重大战略决策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历史正当性与科学合理性,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把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作为重中之重,结合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的进程,深入阐发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形成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等。

其二,党史研究应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发挥好党的历史经验的资政育人功能。党史研究不能脱离时代而沉浸在故纸堆里堆砌史料、引经据典、就事论事、枝蔓不分,而要以史鉴今,通过系统梳理和揭示党在不同时期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获得智慧启迪,从中把握历史发展方向。当前,党史研究应围绕增强对党的执政合法性认同的价值观教育目标,在历史的回溯中充分衔接时代需求、积极回应现实问题,重点突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段历史研究,“及时跟进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做到重大节点有声音、重大问题亮观点、重大时段搭平台”[13]。

其三,党史研究应处理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发挥好党史人物和事件的资政育人功能。党史研究既要注重整体视野和宏大叙事,防止脱离历史整体的杂乱、无方向的历史细节研究,也要注重党史人物和事件研究,防止脱离历史个案的泛化、虚化的宏观研究。为此,党史研究应围绕增强对党的精神形象认同的价值观教育目标,准确记载和反映党的历史。应加强对党史人物、事件等的史料搜集、挖掘、整理和抢救、保存、保护,“组织编写出版中央和地方史基本著作,逐步编纂出版编年史、专门史等其他党史基本著作”[14]789,“组织撰写反映党的历史的回忆录,注意征集口述资料”[14]792,“加强对革命根据地历史的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9]45等。

2. 切实发挥学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就是要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德;树人,就是要为党和人民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始终把青年作为培养后备力量的重要群体。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党始终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的历史。积极推动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党的青年教育的根本要求和重要内容。

学校思政课是开展党史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党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功能发挥的主渠道、主阵地,承担着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和树立正确的党史观的课程使命。思政课教学需将党史知识传授、党的思想浸润、爱党情感培育与爱党行为外化等有机统一起来。通过讲清楚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深刻理解“四个选择”,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和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及重要会议等,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曲折和失误,积极引导学生敏锐鉴别并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此基础上,讲清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本质一致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党和国家的历史方位,“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9]149,并转化为自觉行为,勇担历史责任,肩负历史使命,听党话、跟党走。

为此,思政课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高度重视党史教学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合理运用。应依据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强化“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念,通过手拉手集体备课等形式系统探讨党史资源在不同学段思政课及同一学段内不同思政课教学中的合理分配及不同侧重。例如,小学阶段重在以学生于生活中加强对党的了解为基础,培养学生对党的情感认同;初中阶段重在以学生对党的历史成就的体验为基础,夯实学生对党的思想认同;高中阶段重在以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基本思想认知为基础,提升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大学阶段重在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系统掌握为基础,强化使命担当,增强学生对党的行为认同。

3. 积极创新党史宣传教育工作方式

在传播方式上,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利用讲坛、论坛、网坛,通过报纸、期刊、著作等散布错误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借助网络阅读碎片化歪曲历史”,“搭乘文化消费主义的便车将历史庸俗化”,“动员新兴互联网力量形成不对称的舆论优势”[15],与我们争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情绪,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书写中均有表现”[16]。因此,要有力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发挥好党史资政育人功能,必须积极创新党史宣传教育方式,主动抢占思想阵地,不断扩大党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受众范围和教育影响力。应从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根本要求出发,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事业,积极促进党史研究成果转化为党史文化产品、党史文艺作品、党史教育读本、党史文化活动、党史电子化资料、党史VR体验馆等;加强党史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力建设和利用好革命博物馆、党史馆、纪念馆、烈士陵园、党史主题展览馆等鲜活教育资源;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与管理,建设党史网站,注重采用视频直播、微信公众号、博客等新的传播形式,打造网络新媒体传播平台,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党史文化,坚决驳斥和管控清理攻击污蔑党的历史的有害信息,不断巩固壮大网络空间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舆论阵地。要借助立体多样的宣教载体,利用好党史重大节日、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活动等,通过开展党史学术研讨、读书交流、知識竞赛、理论宣讲以及设立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旅游、推出经典红色影视剧、制作优秀红色动漫等多种方式扩大党史宣传、普及党史知识,提升党的价值理念与革命精神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从而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营造广泛深入宣传党史、积极主动学习党史的良好氛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5.

[2] 李忠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J].社会科学战线,2014(3):36.

[3] 刘建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19.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6.

[5] 杨晓慧.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区分与协调[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5(1):59.

[6] 吴潜涛.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几点思考[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9(1):5.

[7]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1).

[8]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2.

[9]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10] 陈金龙.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国家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9(5):7.

[11] 龚云.谁是真正的历史虚无主义者[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9):137.

[12] 习近平.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中共党史研究,2010(8):5.

[13]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12-14(1).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5] 楷杰.虚拟空间是虚无主义的乐园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9-08(8).

[16] 张江.文学不能“虚无”历史[J].文学评论,2014(2):5.

(编辑:牟世晶)

猜你喜欢

历史虚无主义四个自信党史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纸游党史码上学习
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党史篇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