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居民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

2021-05-29薄海美崔立华张婧曦

关键词:唐山市意愿养老

薄海美,崔立华,张婧曦

(1.华北理工大学 临床医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2.华北理工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一、背景阐述

近年我国人口结构变化明显,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4+2+1”家庭模式加重了家庭养老的负担,而现存的社会养老模式又不能满足各类人群的养老需求,质量也得不到保证。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提高我国社会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从社会养老需求与供给两个角度出发来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影响唐山市城市居民养老意愿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从而了解养老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对策建议。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养老问题,团队根据社会养老问题以及现行政策来进行养老需求和供给的调查,以唐山市的路南区、路北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三个主要市区为主要研究地点,对现阶段的各年龄段的居民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做了详细的实地调研,并且切身结合老年人身体情况,探索以“医养结合”为主的新型养老模式。旨在科学养老,使养老需求与供给达到平衡,从而为政府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体系提供依据,确保老年人度过一个舒适的晚年。

二、调查方法和调查内容

选取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路南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三个重要行政区的各年龄段的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方便抽样调查,将居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因素、经济水平、居住状况因素、健康状况因素作为研究的自变量,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种养老模式的人数作为因变量,逐一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筛选唐山市城市居民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

三、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河北省唐山市地处京津冀,经济比较发达,具有百年历史的重工业城市,具备一般城市的所有特征,具有代表性。现辖2市6县6区和4个开发区、1个管理区,根据2020年唐山市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唐山市总人口790万,市区人口345万。市区老龄人口总数和百分比已经严重超过了周边各县,路北区老龄化最为严重。唐山市有60多万老人与子女同住,有8万多人单独居住,有40万多人选择与配偶同住以及2万人居住在各种养老机构内。本次调查样本总量发放问卷共640份,回收有效问卷600份,有效回收率为93.75%,男325人,女275人,有无配偶的比例为157:43。其中,年龄最小的仅22岁,最大的96岁,平均年龄为54.64岁。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四、影响因素分析

(一)年龄因素对养老意愿的影响

通过年龄因素对居民养老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40岁以下的居民选择家庭养老模式的仅占12.2%,40-59岁的居民中有27.6%的人选择家庭养老模式,60岁以上的居民有约29.2%的人选择家庭养老模式。见表2。

表2 年龄与养老意愿[n(%)]

由表2可见,年龄越大的居民越倾向于家庭养老。通过检验,计算得出χ20.05,10=265.469>16.92,故P<0.05,说明年龄对养老意愿有显著的影响。

(二)文化程度因素对养老意愿的影响

通过对文化程度因素对居民养老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选择家庭养老的文化程度为文盲的占总人数的5.0%,小学的占15.8%,初中的占16.0%,中专/高中的占15.7%,大专及以上占16.5%。见表3。

表3 文化程度与养老意愿[n(%)]

由表3可见,与文盲相比,文化程度高的居民,选择家庭养老模式的比例高。通过χ2检验,计算得出χ20.05,16=26.297>26.3,故P<0.05,说明文化程度对养老意愿有显著的影响。

(三)职业因素对养老意愿的影响

通过对职业因素对居民养老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选择家庭养老的公务员占4.5%,教师占10.5%,工程师占8.0%,军人占5.3%,医务人员占6.9%,工人占5.7%,个体经营者占5.3%,自由职业者占7.8%,无业人员占15.0%。见表4。

表4 职业与养老意愿[n(%)]

由表4可见,职业声望、地位越高的居民越倾向机构养老。通过χ2检验,计算得出χ20.05,16=27.425>26.3,故P<0.05,说明职业对养老意愿有显著的影响。

(四)经济水平因素对养老意愿的影响

通过对经济水平对居民养老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居民们的月均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居民所占比例为10.3%,在2000-3000元之间的居民所占比例为26.0%,在3000-4000元之间的居民所占比例综合为53.9%,在5000元以上的占9.8%。见表5。

表5 月均收入与养老意愿[n(%)]

由表5可见,月均收入越多的居民选择家庭养老模式的数量越少。通过χ2检验,计算得出χ20.05,8=20.1>15.51,故P<0.05,说明居民的月均收入水平对养老意愿有显著的影响。

就城市居民的个人经济能力而言,能承担的入住养老机构的费用的程度大小与其是否愿意选择家庭养老有很大关系。其中,选择家庭养老的居民可承担养老费用为500元以下的占11.6%,500-1000元的占13.5%;考虑社区养老1000-1500元的占18.1%,1500-2000元的占5.1%;考虑机构养老的2000-2500元的占0.5%,2500-3000元的占0%,3000元以上的占0.5%;考虑只要机构服务质量好,费用无所谓的占4.6%。从而看出可承担养老费用越多的居民选择家庭养老模式的比例越小。以上数据可以说明居民最多能承担的入住养老机构费用对养老意愿有显著的影响。

(五)居住状况因素对养老意愿的影响

通过对居住情况对居民养老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选择家庭养老的居民与孩子居住的占11.5%,与配偶居住的占43.7%,独居的占11.0%,在养老院的2.9%。见表6。

表6 居住状况与养老意愿[n(%)]

由表6可见,有配偶或孩子同住的居民更趋向于选择家庭养老模式。通过χ2检验,计算得出χ20.05,6=37.574>12.59,故P<0.05,说明城市居民的居住状况对养老意愿有显著的影响。

(六)健康状况因素对养老意愿的影响

医疗消费水平可反应居民的健康状况,选择家庭养老的居民的医疗消费水平在500元以下的占12.8%,500-1000元的占28.3%,1000-3000元的占20.0%,3000-10000元的占6.7%,10000元以上的占1.2%。因此,医疗消费水平较高的居民,选择家庭养老的比例越大。通过χ2检验,计算得出χ20.05,8=23.212>15.51,故P<0.05,说明健康状况对养老意愿有显著的影响。

五、讨论

(一)性别因素对养老意愿的影响

不同性别对各种养老意愿选择的比例相当,表明性别对居民的养老意愿虽然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具有显著性,说明不同性别的居民养老意愿差别不大。

(二)年龄因素对养老意愿的影响

总体说来,年龄越高的居民越倾向于家庭养老,这可能是因为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较深,认为老年生活能够得到家人的照顾是生活幸福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希望能够在家中颐养天年。

具体而言,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多选择家庭养老模式,这可能与他们的传统观念和与家人相处能够享受到快乐的精神心理因素有关,持不太愿意态度的可能是觉得自己自理能力较强,不愿增加子女负担[1];40-59岁的中老年人中选择家庭养老模式比例减小,部分不愿意的可能是因为他们肩负巨大的家庭责任甚至可以说是社会责任,深知育儿养老之累;40岁以下的中青年一代选择很少人家庭养老模式,可能与他们深受现代观念的冲击,强调自我和自由的精神有关。

(三)文化程度因素对养老意愿的影响

与文盲相比,文化程度高的居民,选择家庭养老模式的比例高。但随着文化程度逐渐升高,居民选择社会养老模式的比例也逐渐增大,这可能因为文化程度较高的居民,更容易接受有别于传统的养老方式,思想观念越开放,越强调自理自立,更倾向于社会养老[2]。也可能与个人受教育程度及其职业和收入水平相关,较好的职业和收入使他们拥有较强的经济能力,进入老年后能够负担得起入住养老机构的费用,对子女的依赖程度较小。

(四)职业因素对养老意愿的影响

公务员、教师等职业的居民,选择家庭养老的比例较小,自由职业者和物业人员中,选择家庭养老模式的居民比例较大。说明职业对居民养老意愿具有显著影响,职业声望、地位越高的居民越倾向机构养老。

(五)经济水平因素对养老意愿的影响

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的养老意愿具有显著差异。水平越高,人们越不愿意在年老后靠子女赡养[4]。中低收入水平(月收入<3000元)的居民年老后比较愿意靠家庭养老,高收入水平(月收入>3000元)的居民基本上都不愿意靠家庭养老。原因可能是低收入水平的居民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也因为某些现实原因很少能够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所以不得已只能依靠家庭养老,而高收入的居民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

从经济支出来看,最多能承担的入住养老机构的费用越多的居民选择家庭养老模式的比例越小,这与居民的思想观念和经济收入等有关。

(六)居住状况因素对养老意愿的影响

老年人的居住状况影响精神生活,从而影响养老意愿。老年夫妻在养老意愿上的选择更趋向于家庭养老,他们认为夫妻双方才是养老的依托。在生活中,独居的居民也易选择家庭养老,可能与个人独居习惯以及隐私意识有关。

(七)健康状况因素对养老意愿的影响

健康状况较差导致医疗花费高的居民,选择家庭养老的比例较大。可能是因为健康状况与经济状况有较大关系,很多老人因病致贫,负担不起入住养老机构的费用,所以倾向于家庭养老。

(八)新型养老模式势在必行

在老龄化日益加重的形势下,家庭养老的功能在不断减弱,对家庭养老这一模式需求随之降低,社会养老需求在不断增加,新型养老模式势在必行。城市居民最希望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包括以下几方面:

1.生活照料

每个家庭都面临着基本家务劳动,对于老年人来说,身体状况不好,做家务又要耗费大量的体力,这让很多老年人吃不消,甚至无法承受,而子女又不在身边,不能及时帮助他们,所以必须找人照料,社区便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希望社区提供生活照料的比例较高。

2.休闲娱乐

如今年轻人整天忙于工作,没有太多时间陪伴父母,老人比较孤独,特别需要从精神上的照料,而体闲娱乐刚好可以填充这一空白。这也是老年人最真实的养老需求。

3.陪护服务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衰减,难免会被疾病侵袭。但子女无法时刻陪伴身边,这就需要有人来照顾他们。加之老年人在生病时内心都更为脆弱、孤单更需要有人陪伴在身边。因此社区提供这一陪护服务就成了老年人的心愿。

4.老年“日托”服务

很多老人白天由于子女工作繁忙,白天独自在家,无人照料,更无法做家务,甚至连饮食都保证不了,因此,居民希望依托社区提供“日托”型服务,以保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可以看出,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和医疗陪护的服务的需求量都很高。因此,发展以医养结合为主的新型养老模式势在必行。

六、意见和建议

唐山市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重工业城市,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雄厚。近年来,唐山市经过不断探索和努力,虽然在养老问题方面同我国一线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但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唐山市居民养老意愿正朝着社会养老方向跨越式发展。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步伐的加快,唐山市作为北京、天津等一线城市养老资源的后花园,充分政府发挥在养老问题解决中的主导作用,依托唐山特有的环海、临山、平原等地理资源优势来缓解居民社会养老压力。

(一)出台法律法规,规范养老机构市场

科学的设置养老机构的准入门槛,审核机构的资质,强调场地、设施和服务的质量标准,培训服务人员,使其获得相应资格,从而规范整个养老服务行业,保证养老机构服务质量。

(二)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养老机构

政府是社会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要给予养老机构资金上的大力支持,扩大养老机构的规模,同时改善现有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来保障养老机构服务能力,使更多老人享受到优质的机构养老服务。

(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降低养老负担

政府应稳步增加退休人员养老金,逐步提高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领取者的最低收入保障水平,并为没有纳入国家养老金体系的低收入者提供养老计划,适当提高生活困难老人补助标准,完善低保救助政策,完善高龄老人补贴制度。还要进一步扩大老年人医疗报销范围与比例,完善老年人医疗救助和慈善助医工作,推动异地就医的医保结算等来减轻老年人经济压力。

(四)探索适合唐山市的以“医养结合”为主的新型养老模式

将发展层次不同的养老机构与相应水平的医疗机构相结合,一方面引入医养结合理念,积极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另一方面,积极筹建集医疗、养老、养生为一体的大型医养中心,让老人晚年享受及时且优质的医疗服务和生活护理。

七、结论

通过对河北省唐山市城市居民的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经济状况对居民的养老意愿有重要影响;文化程度低、经济及健康水平低等因素的居民易选择家庭养老模式,从而使家庭养老负担越来越重。同时,随着全民素质、教育水平和人民生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模式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政府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一体化的有利时机,开拓思维、与时俱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一方面需要政府大力发展经济,通过加大投入、建立分层次的养老服务方式;另一方面,需要政府集中社会各界力量探索医养结合、智慧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的改革。从而使所有老年人都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能够健康幸福、平安喜乐!

猜你喜欢

唐山市意愿养老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养老生活
有志向就一定就能成功吗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小诗社大作为——唐山市祥富里拾秋诗社活动纪实
养老更无忧了
乒乓之友
——王 铭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