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

2021-05-29《中国共产党简史》编写组

百花 2021年11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发展

《中国共产党简史》编写组

1992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如何迈出新的步伐,国内外十分关注。在指导起草党的十四大报告的过程中,6月9日,江泽民到中央党校,为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作题为《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精神,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的讲话。这实际上是一次就十四大报告征求意见、寻求共识的“吹风会”。在讲话中,江泽民列举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几种提法,表示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会后,江泽民就此征求了邓小平等同志的意见。邓小平表示赞成,并说:这样十四大也就有了一个主题了。江泽民的这篇讲话为党的十四大的召开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一、党的十四大和建立社會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四大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

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

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大会指出,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现在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既有挑战,更有机遇,是加快发展的好时机。大会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发展速度作出调整,把原定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6%调整为8%至9%;提出到20世纪末,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要求,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

二是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会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目的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三是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大会报告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九个方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概括,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大会审议通过了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党章修正案写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提出党的建设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增写了纪律的重要性,规定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要求党组织和党员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

大会选举产生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决定不再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四大,中央顾问委员会协助党中央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党、国家和人民建立了历史性功绩,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党的十四届一中全会选举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江泽民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尉健行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的推动下,中国的改革开放扬起新的风帆。全国上下积极性高涨,经济快速发展。世界的目光也聚焦中国,来华投资热再度兴起。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纲领的制定和实施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的十四大作出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原有的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行修修补补远远不能解决问题,必须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建立能够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但人们对为什么要在“市场经济”前面加“社会主义”四个字,还存在不同认识。对此,江泽民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也就体现在这里”。这就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与国情相结合,不可能与西方国家的完全一样,不能照搬照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我国的显著特征,必须处理好发挥市场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十多年艰辛探索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按照党的十四大的决策,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同时抓紧制定总体规划,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进一步具体化,制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其基本框架为: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向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整体性推进。

按照党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国务院先后作出一系列部署,加快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步伐。

改革带来了供给能力的提升和物质的丰富。1992年之后,我国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价格和经营。不仅是粮食,交由市场定价的范围几乎涵盖所有的生活资料。一度遇到挫折的价格改革,波澜不惊地取得了成功。1993年,我国取消粮票,实行了40年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宣告终结,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进入历史博物馆。

国有企业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也是难点所在。这一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阶段。从1994年底开始,国家经贸委、体改委会同有关部门选择1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随后,全国各地先后选定2700多家国有企业参与试点。国务院还选择18个城市进行“优化资本结构”的配套改革试点,采取多种政策,在减轻企业债务负担、分离社会服务功能、分流富余人员等方面实现了重点突破。

上述改革和调整,从实际步骤上加快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步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明显增强,全国呈现出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景象。

二、加强宏观调控与经济发展实现“软着陆”

经济发展实现“软着陆”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门片面追求高速度,加上原有的宏观调控机制逐渐失效,新的调控机制尚未健全,导致出现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过猛、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金融秩序混乱、物价上涨等新的问题。党中央比较快地发现了这种苗头,1992年上半年就一再提醒要防止发生经济过热现象,强调要在深化改革上狠下功夫,避免只在扩大投资规模上做文章,以防出现新的重复建设和产品积压。1993年4月,中央召开经济情况通报会,集中讨论解决乱集资、乱拆借、房地产热和开发区热等问题。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决定采取以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的16条措施,主要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坚决纠正违章拆借资金,坚决制止各种乱集资,严格控制信贷总规模,稳定外汇市场价格等。据此,国务院相继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全国财政、税务工作会议,加大金融、财税领域的整顿力度。

这次宏观调控,除了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组织措施外,主要着眼于运用经济、法律手段,从加快新旧体制转换中找出路,把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变成加快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动力。经过3年努力,宏观调控取得显著成效,投资过热得到有效控制,金融秩序逐渐好转,信贷规模总量得到控制,物价逐渐放开且涨幅明显回落。这次宏观调控成功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同时保持了经济增长的较快速度,实现了从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到高增长、低通胀的“软着陆”,避免了经济大起大落,为经济健康发展和后来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打下了基础。

“八五”计划的完成

在加强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过程中,“八五”计划提出的主要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八五”期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3%,1995年达到61130亿元,原定2000年比1980年翻兩番的目标提前五年实现。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3%。我国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九五”时期实现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作出新部署:到2000年,在我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议》确定到2010年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议》强调,实现奋斗目标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江泽民在全会闭幕时发表讲话,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12个重大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他强调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长期稳定。这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三、党的十五大和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党的十五大

1997年2月19日,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全世界在关注,中国共产党能否沿着邓小平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走下去。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

大会指出,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大会强调,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

大会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大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新阐述。大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些论述,体现了党在探索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又一次思想理论认识的深化。

大会在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即将实现之际,对如何实现第三步目标作出进一步规划,提出了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即下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大会围绕这个发展战略,对我国跨世纪发展作出战略部署。

大会强调,要按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以新的面貌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带领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大会审议通过了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选举产生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党的十五届一中全会选举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江泽民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尉健行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这是党经过近2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表明全党把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前进的决心和信念,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心愿。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作了深刻阐述,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和国有企业改组改造

党的十五大以后,党中央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加快推进改革,并强调着重抓好两个大头:一是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一是要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

对农村改革和发展问题,1995年3月,江泽民在江西考察农业和农村工作时,重申和进一步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农业改革和发展“两个飞跃”的思想,指出要长期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不变并不断加以完善,同时从长远趋势来说,逐步走上集约化、集体化道路,是农村发展的大方向。

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步伐的加快,我国农业管理体制和产业结构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党中央及时提出对农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的方针。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全会提出的坚定不移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亿万农民安心地在承包的土地上进行生产和经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为解决贫困地区农民温饱和增收问题,党和政府采取多方面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扶贫工作。1994年制定实施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在计划实施过程中,中央扶贫资金累计投入1127亿元。到2000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减少到3209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下降到3.5%左右。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大部分行政村实现了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贫困状况得到缓解。

在推进农村改革的同时,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目标要求,1994年底开始的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沉重等原因,再加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有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寻求新思路,才能取得新突破。党的十五大提出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即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党的十五大后,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全面展开。国务院按照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改革思路,以纺织行业为突破口,通过债转股、国家技改专项资金、国企上市变现、政策性关闭破产等一系列举措,全面打响三年脱困攻坚战。1998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上海宝钢集团等一批按照市场要求运作的特大型企业集团相继组建,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出重要一步。这些大型国企按照市场要求运作,不再承担行政性职能,增强了自我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国有小企业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改革步伐。到2000年末,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大幅增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国企改革的过程中,为了解决大量职工下岗问题,党中央反复强调,国有企业的广大职工,几十年来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满腔热忱和极端负责地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1996年,上海率先创建再就业服务中心,大力推进再就业工程。这项“民心工程”推向全国后,为国企职工分流架起了从企业到市场的桥梁。1998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机制。各级政府按照中央部署,为下岗职工建立起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启动以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许多地方还通过加强职业培训,引导职工转变择业观念,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就业渠道。这些措施保障了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困难和风险。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第八章)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改革发展
区域发展篇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图说共享发展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