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的源起,种子

2021-05-27严萍

回族文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天山种子

严萍

种子,总是与生命有关,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或是人类,“种子”这两个字给人的印象总是一幅生生不息且繁衍蓬勃的画面。木垒四道沟有三千年前出土的大麦和青稞,远古时期已有人类在此活动,是木垒境内人类生命的起源地,也算是天山地区早期农业的起源地之一。这几粒种子“引出”了人类,有了人便有了烟火、鸡鸣犬吠、衣食住行、放牧种地等,最关键的,也引出了肖小勇老师这本《天山的种子》。

肖小勇老师这本书,融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独出心裁的视角。他首次从考古和历史的角度对木垒县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考察,对木垒的古代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总结,并且提出了新的观点,形成了许多新的知识,同时也包括介绍、推广和宣传木垒的内容。

全书十章,第一章先从木垒的名称由来谈起。这一章承载着复杂的历史记忆。从唐代蒲类泽(海),到蒲类国,再到蒲类县。清代对木垒的记载多,从穆垒到岳钟骐奏章里的穆垒河,最后到现在的木垒。

第二章讲木垒独特的地理环境。

第三章讲原始聚落的发现。木垒在大约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活动。这一时期的活动范围从山区一直延伸到戈壁地带。

有人肯定就有生有死有信仰。木垒地区墓葬考古前后不过六次。先来看出土的“人”,木垒早期居民体现出更多东方因素。看“衣”,木垒四道沟出土有石纺轮、陶纺轮、骨纺轮,说明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木垒存在着纺织业生产,所以有布衣可蔽体。他们开始用装饰品装扮自己,耳环、串珠、海贝饰等,四肢戴青铜饰件。看“食”,早期遗址出土的有各种农具、陶质炊具和饮食器,从与之出土的牛、羊、马等动物骨骼来看,他们也食肉,粟、黍、大麦、小麦则是基本主食。《后汉书·西域传》“庐帐而居”说明这时已经有简单的住房。

第四章讲农作物种子的发现。通过系统数据比对,可能早在距今约三千五百年前,木垒的居民就已开始食用小麦,距今约三千年前的食物中已有青稞、粟、黍等。《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当时生活在木垒的蒲类人“庐帐而居,逐水草,颇知田作。有牛、马、骆驼、羊畜”。这是一种亦农亦牧,以游牧为主兼有农耕的生活方式。唐代木垒应该有屯田,清代的时候说“木垒地廣土沃”,屯田比较丰富。

第五章讲最早的居民,从文化基因、种族、性别、物质生活等方面对早期先民作了大致的定论,战国到汉代、魏晋南北朝,历经蒲类人、蒙古人种及欧罗巴人种混血。

第六章,颇知田作到万亩旱田。木垒全县可耕地面积约九十二万亩,其中三分之二是山旱地。各种农作物在不同季节形成不同的色调,在不同光影条件下呈现出不同风光,又与远处的雪山、青松、草原一道相互映衬,构成色彩斑斓的田野奇观。平顶山万亩旱田,已成为木垒国家农业公园的核心景区。

第七章,随畜逐水草。游牧与农业在木垒是相伴出现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表明,木垒早期的社会经济以游牧为主,农耕为辅。虽然也有较为固定的村落,但多数时间却是随畜迁徙,以毡帐为居。

第八章,丝路通衢天山路网。丝绸之路是指中国古代经西域通往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同时也把中亚、南亚、西亚、欧洲以及北非都串联起来。后又有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分,陆上丝绸之路又分为沙漠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木垒就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天山北麓的古驿道正好从木垒通过,因而木垒境内有不少古驿站、古城、烽燧台、堡垒等遗址保留至今。天山地区是古代民族迁徙的常用通道,木垒是民族迁徙过往的一个要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多民族聚居地区。

第九章讲原始艺术、崇拜与景观。木垒境内有绵延几十千米的高山岩画,大致有六个集中分布区。这种在自然旷野中创作的艺术仍然不失其魅力。

第十章主要对木垒的风景区及传统饮食和特产等等作详细的阐述。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脉与灵魂。肖小勇老师《天山的种子》通过对木垒千年古迹、沧桑古道的再现,延续了我们优秀的文化命脉,增强我们创建现代文明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栏目编辑:付 锋  陈 苗]

猜你喜欢

天山种子
新疆哈密天山峡谷现冰瀑布
诗一首(4)
天山天池
新疆天山
天山的祝福
假如我是一颗种子
桃种子
可怜的种子
最小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