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2021-05-25陈凯林

公关世界 2021年5期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

陈凯林

摘要: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所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更加严峻,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对由人类自身所造成的生态危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思想做出了非常重要的指示。因此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丰富内涵,从中获取解决当前生态环境危机的指导思想,为解决国内生态文明建设所遇到的难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

长期的高污染、高耗能的生产模式,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枯竭。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问题,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日益尖锐。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科学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指明了方向,对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思想的深刻内涵

(一)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

人与自然界是相互作用的。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依赖于自然界同时又反作用于自然界。马克思指出,“自然界,……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人类的生命、意识和活动都起源于自然,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一直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和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类自身是生存于自然界之中,不能将人类置于自然界之外,更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与自然界应该是处于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关系,而不是战胜和被战胜、消费和被消费的关系。

(二)人类应预见自身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长远影响

人类应该预见自身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长远影响。树木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陆地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部分。恩格斯曾强调,“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2]人类走出森林后,却不停地滥砍滥伐,毁坏森林,破坏生态坏境。恩格斯认为这种现象层出不穷的原因是其中既存在认识根源又存在社会根源。前者是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看成对立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这种将自然看成一个个孤立现象,而不是一个活的有机整体。后者则是人类只注重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从而忽视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长远的影响。为了减少这种破坏,恩格斯认为人类必须预见自身的行为对自然产生的深远影响,并支配和调节自身的行为。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任何社会活动都不应该只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应该追求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人类和社会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与社会的形成是自然发展的结果,恩格斯强调,“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且能够对自然界进行实践的改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不可分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物质交换的关系,社会和自然生态之间的最基本的联系也就是其物质交换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是劳动,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4]是人通过劳动把社会经济过程纳入自然生态过程。

人类只有在正确认识、遵循和运用自然规律时,才能真正实现人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是为所欲为的,而是会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这也就告诉我们人类在利用工具和科技去改造自然界的劳动的过程中,必须遵守自然规律。如果人类对自然进行无节制地大肆开发和利用,盲目追求对自然界的征服,人类必将遭到大自然的严重报复。

(四)要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和解

随着现代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5]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即推动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共生发展。人类本身的和解,即构建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够真正解决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过去人们常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割裂开,看不到这两者的内在联系。恩格斯认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将其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制约。因此,两个“和解”是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的。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思想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一)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态环境也承担着极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解决生态环境与资源问题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事情。我国目前正在积极转变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项目,来缓解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重大压力。可持续发展是一条适合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道路,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明确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立场,也是解决中国生态环境的必然途径。为我们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我们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合理运用科学技术

科技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合理运用科学技术,推动循环理念科学技术的发展,于生態环境保护而言,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问题,但也会加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剥削。因此我们对于科学技术的运用,要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充分发挥其优点,扬长避短,让科学技术真正为人类社会造福。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原本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了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态。也就是说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让人们去发现废料的新的有用性,不仅可以用于该行业,也可以利用于其他行业,实现废料最大利用率,树立循环利用理念。只有将循环理念运用落实到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积极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近代工业文明的过度消费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工业文明在为人类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后果。当前,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对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追求。随着人民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人类自身生命的健康。我们必须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产业生态化转型。鼓励人们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新观念,从节约生活中的一粒粮、一滴水、一度电等做起。

(四)推进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城镇化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象征和必要途径。在推动城镇化的发展中,会伴随着消耗更多的资源和能源,使得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遭到破坏。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和保障,构建好生态文明体系,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优化人们的生存环境,以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其次,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要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城镇化建设不能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前提,如果只是片面的追求推进城镇化建设,而不顾虑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最终只会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两者的双赢,推进高质量的城镇化建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P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85.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伟人的友谊也有风波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恩格斯的亲情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