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夏第一屏”
——北京牌电视机的诞生与发展

2021-05-21吴华良

传记文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电视机生产线彩色

吴华良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征集与鉴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无数个“第一”,与人民文化生活相关的电视就是其中之一。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毛主席亲笔题名的“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更名为“中央电视台”)正式开播。当晚7 点05 分,开始播出新闻、纪录片和文艺节目,共持续两个多小时。其中文艺节目有诗朗诵《工厂里来的三个姑娘》、芭蕾舞《四小天鹅》等。这是在华夏大地上,人们第一次收看到带有人物图像和声音画面的电视信号。

当时,全北京只有50 台电视机,这种当时最时尚的高科技产品只能用在办公会议场所,尚未进入普通老百姓的家庭,而生产出这50 台电视机的厂家就是天津无线电厂。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北京牌”820 型35 厘米电子管黑白电视机

如今,中国国家博物馆所珍藏的一台“北京牌”820 型35 厘米电子管黑白电视机,经天津通信广播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天津无线电厂”)初步认定,属于该厂生产的第一批电视机,也就是北京那50 台电视机的同一批产品,被人们誉为“华夏第一屏”。

这件特别的文物,外观古朴,体大笨重。它长46 厘米、宽43 厘米、高48厘米,左、上、右三面为2 厘米厚的木质外壳,内部除5 根玻璃电子管和显像管外,多为金属元件,这是它体大笨重的真正原因。电视机正面的四分之三面积都是保护屏,小小的显像屏位于保护屏内部正中,在保护屏的下方两侧安装了开关旋钮和音量控制旋钮,音箱位于左、右木质外壳两侧,背板下方印有“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制造”“北京牌820 型电视接收机”等字样。

我国第一台电视机的诞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营天津无线电厂(现天津通信广播集团有限公司)一直执行军用通讯设备和民用产品相结合的生产方针,遵照技术自主、经济自给的精神,曾生产收音机、扩音机、电唱机等民用产品,在我国无线电行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958年,该厂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管黑白电视机,成为我国第一家生产电视机的工厂。国产电视机的问世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中国电子工业和技术的发展。一台电视机不仅包含接收设备,而且由无数个电子元件和器件组成,它带动的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发展,而且背后有许多相关产业链都受益。

20世纪90年代,天津通信广播集团有限公司又成为我国电视机生产和出口的基地之一。1990年全年生产彩色电视机401628 台、黑白电视机420585 台,出口电视机180276 台,产品性能优良,款式新颖,多次获得优质奖,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名牌产品。

仿制——从无到有

1957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为了及时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国家决定大力发展电视广播事业。由当时主管电子工业的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简称二机部十局)把研制电视发射中心设备的任务交给北京广播器材厂,而把研制电视接收机的任务交给国营天津无线电厂,拉开了我国电视广播事业的序幕。接到任务后,天津无线电厂立即抽调精兵强将,由相关技术人员和工人组成了8 人试制小组,由黄仕机主持设计工作。当时,参与试制的人员对于电视这门集电、磁、声、光的新技术基本上不懂,不仅没有学过有关电视的专门知识,甚至都没有见过电视机是什么样,国内也没有任何关于电视机制造的参考资料。在此情况下,试制小组一面刻苦学习电视的基础理论,同时走出去,到北京广播器材厂向刚从捷克学习电视技术归来的同志请教,并邀请他们到天津传授生产电视机的知识。

试制小组人员在学习的基础上开始解剖、分析样机,从赴苏联人员那里收购他们带回的苏制电视机,用于解剖分析。时任二机部十局局长刘寅,于1957年年底从苏联带回两套“红宝石”牌电视机机芯散件,二机部又从苏联购置“旗帜”牌电视机样机、散件和图纸资料,都提供给天津无线电厂研究。

接着,研制小组开始试制。他们首先按照电路的组成部分,如电源、通道、扫描等逐项进行试验,然后再进行组合试验。在试制过程中,为了打通电路,他们把元器件反复拆装,遇到难解的问题,就虚心向曾留学苏联的同志请教。在试制的两个多月里,小组成员不分昼夜,争分夺秒,终于在1958年3月初,研制出第一台820 型黑白电视机样机。

1958年3月17日19 时,北京电视试验台首次试播,这台新研制的820 黑白电视机样机与一台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同时摆放在试验大厅里。样机成功接收到试播的电视信号,图像清晰,声音优美,接收效果与苏联电视机不相上下。在“五一”劳动节前夕,天津无线电厂又赶制出15 台样机,由厂党委书记张珍、厂长吴新、副总工程师施复言、试制小组成员黄仕机、冯佩如等同志,携带10 台样机到中南海向毛主席和党中央献礼,受到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同志的亲切接见。二机部十局特别向该厂发来贺电,祝贺天津无线电厂成为我国第一家电视机生产厂家。更为荣耀的是,国家特别把首都“北京”的名字作为商标授予该厂,作为所生产的电视机名称。

这一年,天津无线电厂生产了首批“北京”牌820 型35 厘米黑白电视机215 台,并投放市场。同年7月,上海广播器材厂也研制出“上海”牌黑白电视机,当年共生产160 台。从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黑白电视机的生产是“北有‘天无’,南有‘上广’”,即北方有天津无线电厂,南方有上海广播器材厂的局面。

自力更生

电视机样机的研制成功,仅仅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要大批量投入生产,还有许多空白点需要填补。主要是配套元器件供应不上,关键部件显像管只能从苏联进口,一些专用部件如高频头、偏转线圈、行输出变压器、接插件、机壳及结构零件等,需由天津无线电厂自行制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该厂建立一个专门生产电视机的车间,从零部件加工、整部件装配到电视机装配调试,一直到检验交库,都在这里进行。车间初建时,只配置了金属零件加工的机床,从苏联引进电视信号源和电子测试仪器,整部件和整机的装配调试,都是在工作台连成的生产线上用手工工具操作。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技术人员自己动手,研究设计工具。偏转线圈是三大关键部件之一,它的铝制胎具曲面弯度精度要求极高,在当时尚无计算机的情况下,不可能一次性制造成功。必须边制作边修正,反复试验,直到电视机上的图像达到标准才算符合要求。但使用一周后,有了磨损又要重新制作。经过技术人员和工人们的艰苦努力,电视车间工艺组终于研制出效率较高的压塑模具和绕线胎具,还创制了偏转线圈半自动绕行包设备以及行输出变压器高压线包的灌封设备,解决了电视机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黑白电视机于1958年投产后,在一段时间内配套元器件供应不上,尤其是显像管,1962年以前完全依赖进口。加上外购元器件和原材料价格高,占成本费用的70%以上,生产电视机年年亏损。从1958年至1970年的13年里,天津无线电厂生产的黑白电视机总量为39348 台,平均每年才生产3000 台左右。为了降低成本,技术人员采取了许多措施。1960年至1963年,天津无线电厂研制生产普及型电视机。在电路上使用复合电子管、来复式电路,采用简易高频头、简化电源电路等;在设计上减少元器件数量,节省原材料;同时用薄钢板代替原木质外壳,成本终于降了下来。1966年,以黄仕机为主创,联合刘国材、俞鸿昌、黄琨培等技术人员,又开发了825 型35 厘米黑白电视机。此型号在原有技术上再次进行改进,用“三集中”放、二级视放的方案,提高了灵敏度和对比度;改进偏转线圈的设计,提高了聚焦性能;重新设计的高频头,体积缩小,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新的机壳,不仅改变了大而笨重的外观,而且还节省了材料和工时。825 型电视机试制定型后,于1968年投产并投放市场,受到广大顾客的好评。到1970年,天津无线电厂生产的黑白电视机成本已由1958年的每台1144 元降到460 元,可国家当时规定的市场零售价却是每台430 元,工厂依然亏损,一直到1978年才转亏为盈。

坚持“军品和电视机生产双发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各省、市、地区纷纷建立电视台,电视机的需求日益迫切。作为电视发源地的生产厂家,天津无线电厂面临大发展的机遇。但由于军品生产任务繁重(该厂1969年和1970年军品产值分别占全年总产值的94%和82%),生产电视机产量不大,产值不多,且年年亏损,需由生产军品的利润弥补。因此,厂内有人提出“军工厂生产电视机是背包袱”,还有人主张“与其在军工厂牵扯精力搞电视机生产,不如将电视机生产交给地方工厂,或者将电视机车间独立划分出去”。面对这种情况,时任四机部副部长的刘寅高瞻远瞩,他在视察工作时指出:“天津无线电厂是最早抓军民结合工作的厂,当前就是要搞好军品和电视机生产的双结合,这既是政治任务,也是经济任务。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抓电视工业,形势逼人,不要丢掉这个大好时机。”

天津无线电厂认真落实刘寅副部长的指示。1972年,由该厂副总工程师薛蕃荣牵头,组成10 人小组负责制定扩大电视机生产的工艺设计方案。同年,天津无线电厂拟建的黑白电视机生产线纳入了四机部21 条生产线计划之内。

1975年12月,新建黑白电视机流水生产线等工作相继完成。1978年,各生产线全部投入生产,黑白电视机产量迅速提高,当年生产总量为19113 台,第二年产量增至40539 台。这条新建的黑白电视机流水生产线1981年获得四机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开拓创新

在进行电视机车间技术改造的同时,该厂建立了第一个电视设计科,担负电视系列(包括电视机、监视器、摄像机、录像机等)的研发工作,开发新品种。之前,工厂生产的电视机全部是电子管电路,且品种少。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电视机已经广泛采用晶体管,晶体管耗电量小,质量可靠,有利于装配自动化。

1973年12月,天津无线电厂担负“全国黑白电视机联合设计组”的统筹工作,包括41 厘米、48 厘米黑白电视机的试制和与之配套的两大整件(行输出变压器与偏转线圈)的选型试制,还有对黑白电视机部标中的两个项目“本级震荡在电视段的辐射”和“电源干扰造成的滚动及测量方法”的实验改进。

这一不同寻常的“统筹”,充分显示了天津无线电厂在全国电视机制造行业中的领导地位。

接到任务后,该厂推荐厂黑白电视机设计室主任刘国材、副主任俞鸿昌分别担任联合设计组副组长和41 厘米、48 厘米通用机芯联合设计组组长,厂整件设计室主任邓家勇与吴澄分别负责偏转线圈和行输出变压器的选型、试制工作。在厂内,以电视科、电视车间为主,组织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试制小组。在整个联合设计过程中,刘国材、俞鸿昌担负极其繁重的任务,方案论证、初样试制、设计定型、生产定型,都在一年内完成。厂内参加试制的“三结合”小组人员全力投入试制工作,他们紧密团结,分工合作,群策群力,共同攻关。为使41 厘米黑白电视机的印制电路板达到要求,反复重排了9 次;对840 型41 厘米和48 厘米黑白电视机设计定型,前后经过三轮试制才在厂内通过,然后再拿到全国黑白电视机联合设计整机定型会议上通过。经过生产定型的试制,这两种型号的黑白电视机分别于1976年和1977年投入生产。

天津无线电厂黑白电视机生产继研制开发晶体管黑白电视机后,又进行集成电路黑白电视机的研究,先后开发了从860 型到865 型,屏幕为31 厘米、35 厘米和43 厘米的集成电路黑白电视机。据统计,从1971年至1978年共生产各种型号黑白电视机82405 台。1977年全国第一届黑白电视机评比,天津无线电厂的825 型35 厘米黑白电视机质量优异,被评为第一名。截至1989年,该厂生产的各种型号黑白电视机,获得国家银质奖2 个、部优产品奖3 个、市优产品奖7 个。

发展彩色电视机

20世纪70年代,天津无线电厂参加了全国彩色电视机大会战,成为试制我国第一批彩色电视机的主要厂家之一。

1970年年初,该厂组织了以黄仕机为首,包括有经验的老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等15 人的“三结合”会战试制小组,开展彩色电视机攻关工作。试制小组首先碰到的是“制式”(即电视发射和接收信号的标准)问题。当时,世界上已有三种不同的彩色电视机制式,分别是:美国的NTSC 制、德国的PAL制和法国的SECAM 制。如何跳出以上三种制式的圈子,另行研究出具有我国独特风格的制式,是试制小组面临的最大挑战。参加会战的有二十多个省市、一千多家企业,数万人,分成北京、天津、上海和四川四个攻关会战协作区,就各自提出的近40 种新的制式方案进行研究和试验,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因当时条件所限,历时两年也没能选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制式。最后,只能先采用德国的PAL 制试播。

天津无线电厂较早倾向于采用PAL制,也做过相关的技术准备,并于1971年试制出10 台PAL 制样机。因此,四机部在1972年委托该厂在天津主持召开全国彩色电视接收机集中设计会议,研究讨论PAL 制彩电的优选电路方案,向全国整机厂推广。1973年5月1日,北京彩色电视台开始试播,由天津无线电厂、上海电视一厂、北京东风电视机厂以及石家庄电视机厂提供114 台彩色电视机接收试用。其中,天津无线电厂提供的85 台833 型48 厘米彩色电视机参照日本索尼的样机采用单枪三束显像管。这是我国第一批正式试制成功的彩色电视机,它标志着我国电视制造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大胆尝试

由于国内仿制的单枪三束显像管的垂直栅网的机械强度很难保证,天津无线电厂从1973年第四季度开始试制采用国外三枪三束显像管的彩色电视,到年底共试制出4 部样机。1974年年初,即接受为新北京饭店配套彩色电视机50 部的试制任务,要求在5月1日前完成。当时,这种产品尚未设计定型,许多外购件还处于试制阶段,按时完成任务难度较大。但会战组的同志们最终克服种种困难,提前完成了50 台834 型48 厘米彩色电视机的制造任务,交付给新北京饭店,这是我国最早供外宾使用的国产彩色电视机。

1975年4月,该厂再次接到为新北京饭店高级客房使用的落地式彩色电视、收音“两用机”共计357 部的试制任务,而且对这批“两用机”的质量、外观、音响要求都格外高,收音机由天津渤海无线电厂配套。会战组与渤海无线电厂进行联合设计,仅外观造型就设计了几个方案,供新北京饭店选择。然后,突击研制4 台样机,请新北京饭店试用。针对试用情况修改后,再进行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经设计定型,最后投入生产。由于这批“两用机”生产任务数量多、时间紧,该厂组织各种会战,并发动群众来完成。如制作印制电路板,每台“两用机”需要7 块印制电路板,按计划要750 套,共需5250 块,每块板至少钻上百个小孔,最复杂的一种要钻780 个孔。如此大的钻孔工作量,如果在车间按计划去钻,周期太长。于是,该厂决定发动群众,将最复杂的五种板,需要钻孔一百多万个的艰巨任务交给厂团委完成。厂团委接到任务后,组织160 名共青团员利用业余时间投入会战,最后只用35 天半的时间就圆满完成了任务。对于影响试制周期最关键的模具制造,由工具车间承担,两个月内制成一百余副模具,保证生产需要。这批“两用机”的试制任务于1977年交货,共制成400 台,超额完成了任务。

招商合作

1978年9月,国家计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前身)批准在天津无线电厂、北京电视机厂和上海电视一厂引进彩色电视机装配线。

天津无线电厂认为,引进彩色电视机生产线的目的是为了更快地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加速我国电视工业的发展。因此,他们确立了引进要符合先进、经济、实用的原则;引进生产线的同时,要引进技术,以引进对产品质量有直接关系的仪器和设备为主,对于我国能生产、且质量可靠的仪器设备,不引进;充分利用现有厂房和动力,不大兴土木搞土建。

1978年11月,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成立谈判组,通过中国技术进出口公司邀请日本的松下、日立、胜利和三洋四家公司分别进行技术谈判。

天津无线电厂与日方公司分别谈判、比较后,认定胜利公司的产品性能和质量较好,生产线的工艺布局紧凑,占地面积较少,提供的设备仪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并且同意协助该厂进行散件国产化工作,报价也相对较低。胜利公司提出建一条年产30 万台彩色电视机生产线的价格,仅为其他三家公司提出建一条年产10 万台生产线的50%或30%,而且该公司提供的资料也比较齐全。1979年8月,经过四轮技术谈判,天津无线电厂和日本胜利公司就合同中的技术问题基本上达成协议。

1979年11月,进入第二轮的商务谈判,胜利公司把年产15 万台彩色电视机装配生产线成套设备的价格由750 万美元降到380 万美元,而且免费提供一套56 厘米彩色电视机机壳塑模。经中国技术进出口公司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研究,可以成交,天津无线电厂首先与日本胜利公司签订合同,引进年产15 万台彩色电视机装配生产线成套设备。

这套共22 箱、毛重280 吨的生产线设备于1980年8月上旬陆续运至天津,日方胜利公司负责安装调整生产线及指导试生产的42 位技术人员也相继到达。天津无线电厂立即成立现场指挥部,组织150 人配合日方技术人员进行设备、仪器的搬运吊装、开箱检查、安装调整和试车工作。日方派来的人员安排了详细具体的安装计划,双方建立总代表每天下午4 点碰头制度,检查当天计划完成情况及安排第二天的工作计划,坚持当天计划当天完成,各项工作紧张有序,每天经常工作至晚上九十点钟才结束。

新建生产线在厂电视车间大楼的四层,设备箱最长的达7 米,重4 吨多,日本工厂的厂房多为平房,日方技术人员没有任何往高楼吊装设备的经验。而在这方面,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工人的智慧。工人们将四层的窗户拆开一个缺口,从缺口架出一块铁板,再用吊车将设备箱吊起放在铁板上,然后用绞车拉进去。就这样,一箱箱设备都平稳安全地运进了车间。日本技术人员对此非常惊讶和钦佩,他们说,在日本仅安装这条生产线就要用一年多时间,而在中国,从1979年11月28日签署合同,到1980年10月20日举行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剪彩仪式,投入试生产,一共才用了10个月零22天。

截止到1980年年底,这条生产线共生产838 型37 厘米彩色电视机4845 台,这批电视机性能优良、图像逼真、色彩绚丽、声音悦耳、外观新颖,成为我国引进第一条彩色电视机装配生产线生产的第一批优质产品。此后,产量逐年翻番,到1984年共完成157150 台,还为商业部门加工38600 台。到1989年年底,这条生产线的产品产值已达22.4649 亿元,利税总额相当于投资额的14.3 倍,经济效益极为显著。

自主研发

引进彩色电视机生产线签订合同之后,天津无线电厂立即着手进行彩色电视机配套元器件国产化的工作,以该厂产品设计负责人陈炜康为主,成立了两个研制组,一组负责研制新型机,另一组则在原型机的基础上研发国产代用元器件。这样,在新型机试制成功前可以节约大量外汇。

为确保原型机国产化的质量,研制组慎之又慎,在确定选用国产结构件前,都会向生产厂家提供国外样机和技术规格。在批量代用前,还要做两方面试验:一方面要选出样件请日方公司协助鉴别质量;另一方面,研制组自行装机试验。彩色电视机的国产化进程是从元器件的认定试验开始的,成熟一项,代用一项,由此逐步扩大国产化的比重。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天津无线电厂生产的836型和837 型两款37 厘米彩色电视机于1983年通过设计定型,1984年通过生产定型,并于同年生产78000 台投放到市场。这是我国最早定型投产的两款彩色电视机,性能指标全部达到国家要求,其国产化程度按价格计算已达71%,每台可节约外汇100 美元。1985年,该厂生产这两种机型的彩色电视机215000台,共节约外汇2150 万美元。自此,该厂再接再厉,继续与国内各元器件厂加强合作,解决未达到国产化要求的各个项目。到1990年,彩色电视机的国产化程度已达到95%以上。

北京牌838 型37 厘米彩色电视机

自1980年引进生产线后,彩色电视机年产量逐年大幅增长,同时市场的需求量也是与日俱增,供不应求。1984年,天津无线电厂在原生产厂房内又扩建了一条年产15 万台的彩色电视机装配生产线。这条生产线除引进少量机电配件和关键设备仪器外,其他均为国内自主研制。1985年3月27日,仅用一年时间,该条生产线就正式建成投产,并获得当年电子工业部授予的科技成果奖。

在大力发展彩色电视机国产化的同时,天津无线电厂还致力于新机型的开发工作,陆续投入生产的彩色电视机新机型25 种,屏幕范围由15 厘米到56 厘米。1989年开发的8313 型53 厘米平面直角遥控彩色电视机和8316 型51 厘米立式遥控彩色电视机相继投放市场,深得用户赞许和好评。

享誉国际

新生产线引进后,需要大量的外汇资金支撑。天津无线电厂决定从节流和开源两个方面来解决外汇短缺问题。一方面加速所需元器件、结构件国产化进程,减少用汇;另一方面,争取彩色电视机早日出口创汇,逐步做到创汇与用汇平衡。

1985年10月,天津无线电厂得知外贸部门有一批出口匈牙利的2 万台彩色电视机订单,准备从上海、北京、天津三地需求货源,择优选用的消息。他们立即组织突击小组夜以继日地奋战,只用了半个月时间就完成6 台样机的交付工作。可匈牙利方面看完样机后,又要求在这批电视机上增加5.5 兆赫伴音,既要能收看匈牙利国家电视台的节目,又要能收到邻国的电视信号。据此,天津无线电厂又争分夺秒地赶制出8 台样机,但这一次,匈牙利商检部门迟迟不予回复。于是,该厂立即与外贸部门联系,组建“快速反应小组”赴匈牙利确认样机质量,仅用8 天时间就获得匈牙利商检部门的许可。最终,这批2 万台彩色电视机的出口交易订单花落天津无线电厂,这也是国产彩色电视机首次批量走出国门,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1986年3月,日本富士通将军公司到天津无线电厂洽谈合作生产37 厘米彩色电视机,并通过日本全部出口事宜。经多次磋商,日方通过与几个国家的产品对比,最终决定与天津无线电厂合作,基本上选用我国自主生产的元器件和结构件,组装生产的“将军牌”彩色电视机远销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斯里兰卡、孟加拉、澳大利亚等国家。

自从打开出口销路后,天津无线电厂被批准为首批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企业之一。该厂珍惜每次出口创汇的机会 。1987年,该厂生产的8303 型46 厘米彩色电视机参加布尔诺国际博览会,为我国荣膺第一块国际金牌奖。北京牌电视机自此走出国门,享誉世界。从1986年首批出口,到1990年9月,共向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电视机782493 台,累计创汇16255 万美元,1987年至1989年连续三年被评为机电产品出口创汇先进企业。

从20世纪50年代白手起家、填补空白,到1986年走出国门、享誉国际,北京牌电视机的诞生与发展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电视工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到精,从完全仿制到自主研发,从自给自足到名扬世界的辉煌历程,为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和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最初的仿制到后来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天津无线电厂的指导思想始终是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在具体做法上,集中力量办大事,由技术人员、工人、领导干部组成的攻关小组攻坚克难,关键时刻,采取大会战形式,由共青团员组成的青年突击队一马当先,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不仅值得纪念,也值得后来人学习和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电视机生产线彩色
Fanuc协作机器人在自动化装配生产线上的应用
特斯拉将改造生产线 提升Model Y产量
闭眼睛的电视机
闭眼睛的电视机
彩色的风
彩色游戏
电视机
彩色手表
一季度泛高安产区增加7条生产线
纺织工业“十三五”规划拟推六大智能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