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缩行扩株”对重庆丘陵山区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021-05-19田红琳蒋志成刘春英周汝平崔俊娟许明陆

耕作与栽培 2021年2期
关键词:变幅穗位株高

田红琳, 蒋志成, 刘春英, 李 晔, 周汝平, 崔俊娟, 胡 伟, 许明陆

(1.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重庆 401329; 2.重庆市石柱县农委, 重庆 409100; 3.重庆科光种苗有限公司, 重庆 400060)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饲及经济作物,我国玉米单产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1]。玉米的单产和种植面积对产量的提升贡献最大,但由于我国人均耕地资源有限,因此,主攻单产是我国玉米增产的主要途径[2]。西南玉米生态区是我国玉米生产的重要生态区,地处西南玉米生态区的重庆,土壤酸粘瘠薄,土地零碎分散,气候极端多变,耕制多熟间套,习惯稀植宽行,密度、单产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提出在相同种植密度净作模式下“缩小种植行距,扩大株距”的农艺配套农机的玉米“缩行扩株”轻简高效种植技术。本文重点介绍在3 500株·(667 m2)-1(较当地生产增密1 000株)种植密度,研究“缩行扩株”对玉米产量及光合性能的影响,通过株行距的变化来协调群体内个体间的通风、受光条件[3-4],最终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玉米增密增产与增收增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试验于2018年、2019年在重庆农科院玉米所南川大观基地进行,海拔720 m,北纬29°14′5.61″ 东经107°0′10.66″,灰棕紫色土,有机质19.37 g·kg-1,碱解氮150.69 mg·kg-1,有效磷9.09 mg·kg-1,速效钾74 mg·kg-1;供试品种为广适、稳产玉米品种渝单30,株型半紧凑,粗蛋白含量10.08%,粗脂肪含量3.98%,粗淀粉含量69.76%,赖氨酸含量0.34%,抗小斑病、丝黑穗病,中抗大斑病、纹枯病、茎腐病、玉米螟。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置7种株行距配置,见下表,试验于2018年3月24日,2019年3月22日育苗移栽,田间管理与当地大田生产相同,成熟后收获中间3行计产。测定株高、穗位、茎粗、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等产量性状。

1.3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Excel、DPS等软件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缩行扩株”对渝单30植株性状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缩行扩株”下渝单30的株高呈显著下降的趋势;从图2可以看出,渝单30的穗位随行距的缩小,呈下降的趋势,0.7 m,0.8 m,0.9 m行距下穗位变化不显著;从图3 可以看出,渝单30随行距的缩小,茎粗呈增大的趋势,0.8 m行距,0.9 m行距茎粗变化差异不显著。

从图1可以看出,渝单30的株高随行距的缩小而下降。0.6 m至0.7 m行距下,渝单30的株高差异不显著,在252 cm左右,较1~1.2 m行距下降低8 cm,降幅达3.07%;0.8~0.9 m行距株高在255 cm左右,较1~1.2 m行距下株高降低5 cm,降幅1.92%。“缩行扩株”对渝单30株高的影响可用回归方程y=1.817 1x+249.17,(R2=0.950 8)表示。

图2 “缩行扩株”对渝单30穗位的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渝单30的穗位随行距的缩小而下降,渝单30的穗位在0.6 m时最低,在90 cm较1 m行距下降10 cm,较1.2 m行距下降15 cm,降幅达10%~15%,差异显著。0.7 m,0.8 m,0.9 m行距下,穗位间差异不显著,在95 cm较1 m行距下降低5 cm,降幅5%,较1.2 m行距下降10 cm,降幅达5%~10%。缩行扩株”对穗位的影响可用回归方程y=3.114 3x+86.87,(R2=0.946 5)表示。

从图3可以看出,茎粗在0.6 m时最大,3.05 cm较1 m行距增粗0.17 cm,较1.2 m行距下增粗0.19 cm,增幅达5.9%~6.64%;0.7 m、0.8 m、0.9 m间茎粗变化不显著,平均值2.99 cm,较1 m行距增粗0.11 cm,较1.2 m行距下增粗0.13 cm,增幅达3.82%~4.56%。缩行扩株对渝单30茎粗的影响可用回归方程y=-0.037 1x+3.09,(R2=0.881 1)表示。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志

图3 “缩行扩株”对渝单30茎粗的影响

2.2 “缩行扩株”对渝单30产量性状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渝单30的穗长总体呈随行距的缩小而增长,穗粗随行距缩小而增粗,秃尖随行距的缩小而减少,行数变化不显著,粒数随行距的缩小而增多,百粒重随行距的缩小而增加的态势。

表2 “缩行扩株”对渝单30产量构成的影响

图4 “缩行扩株”对渝单30产量的影响

从图4可以看出,渝单30在3 500株·(667 m2)-1的密度下,产量随行距的扩大而增高,当行距扩大到0.9 m时,再扩大行距,产量反而下降,行距间产量表现0.9 m行距>0.8 m行距>0.7 m行距>1 m行距>1.2 m行距>0.6 m行距,说明现有稀大行模式不能充分的发挥品种的产量特性,可以缩小行距到0.9 m或更小,行距与产量间可用方程y=-501.21x2+900x+407.95,(R2=0.706 3)表示。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 论

渝单30在3 500株·(667 m2)-1的密度下“缩行扩株”栽培,株高、穗位高、茎粗变幅较大,株高变幅在1.92%~3.07%之间,穗位高变幅在5%~15%之间,茎粗变幅在3.82%~6.64%之间。其中,株高、穗位、茎粗等指标与玉米抗倒性呈正相关。本试验结果表明“缩行扩株”对产量影响显著,以1.2 m行距为对照,渝单30“缩行扩株”下产量变幅在-1.11%~7.71%之间;以1 m行距为为对照,渝单30在“缩行扩株”下产量变幅在-3.04%~5.61%之间。

3.2 结 论

重庆丘陵地区,渝单30产量在0.9 m行距时最大,行距间产量排序为0.9 m行距>0.8 m行距>0.7 m行距>1 m行距>1.2 m行距>0.6 m行距,生产上,同密度下,缩小行距,扩大株距,可以增加种植行数,集约化利用土地,减少漏光损失,平衡种群内竞争,最终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猜你喜欢

变幅穗位株高
有机物料还田对夏玉米穗位叶光合性能及氮代谢的影响
14 个玉米品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基于代理模型的大尺寸矩形截面超声变幅杆的优化设计∗
超声变幅杆的应用与发展
介绍四个优良小麦品种
大端接圆柱杆的复合圆锥形变幅杆设计及应用
不同种植密度下三个玉米品种产量的变化
不同密度下玉米株高、穗位与抗倒性的关系研究
不同栽培密度对柴胡生长的影响
玉米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系中基因的序列变异及与株高等性状的关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