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辅助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分析

2021-05-18尹园园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4期
关键词:汤合泽泻全血

尹园园

(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郑州450006)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ertebro Basilar Insufficiency Vertigo, VBIV)为临床常见、多发疾病,好发于中老年群体,占中老年人各种眩晕的60%以上,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进展为急性脑卒中,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影响[1~2]。 倍他司汀为临床针对VBIV 患者的常用治疗药物, 具有缓解血管痉挛、扩张血管的作用,但在调节血管活性方面效果欠佳。 中医认为,VBIV 属“眩晕”范畴,主要病机是痰浊上蒙,主张以化痰、降浊之法治疗[3]。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具有燥湿化痰、活血通络之功效。 本研究选取我院VBIV 患者为研究对象, 旨在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倍他司汀治疗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2020 年3 月我院收治的122 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西药组和联合组,各61 例。 联合组男36 例,女25 例;年龄43~78 岁,平均年龄(60.71±5.21)岁;合并症:高血压18 例,糖尿病9 例, 高脂血症3 例; 体质量指数20.0~27.4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35±1.13)kg/m2。西药组男35 例, 女26 例; 年龄42~77 岁, 平均年龄(59.84±5.45)岁;合并症:高血压15 例,糖尿病10例,高脂血症4 例;体质量指数20.2~27.6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63±1.05)kg/m2。 两组一般资料(合并症、年龄、性别、病程、体质量指数)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4]相关诊断标准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相关诊断标准;头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提示有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及其家属知情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脑梗死;依从性差;合并肝、肾、心、肺功能障碍;对本研究涉及药物过敏;脑出血;凝血功能异常。

1.3 治疗方法 依照患者病情予以降压、 降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调脂、抗凝、营养神经等基础治疗。

1.3.1 西药组 接受倍他司汀片(国药准字H41022374)治疗,12 mg/ 次,口服,3 次/d,持续治疗30 d。

1.3.2 联合组 接受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倍他司汀治疗。倍他司汀用法用量同西药组。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组成:半夏12 g,白术25 g,天麻10 g,泽泻25 g,陈皮10 g,茯苓12 g,钩藤15 g,珍珠母10 g,甘草6 g;头痛重者加荆芥10 g,菊花15 g;呕吐明显者加竹茹10 g;腹胀者加枳壳15 g,白蔻仁10 g。水煎取汁300 ml,1 剂/d,分早晚2 次温服,持续治疗30 d。

1.4 观察指标 (1)疗效。(2)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Vm),包括右侧椎动脉(RVA)、左侧椎动脉(LVA),采用超声TCD 检查RVA、LVA Vm。(3)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水平,包括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低切黏度, 以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HL-5000)检测。

1.5 疗效评估标准 显效: 临床症状、 体征消失,TCD 结果提示椎-基底动脉血供恢复正常; 有效:眩晕程度缓解, 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TCD 结果提示椎-基底动脉血供明显改善; 无效:未达显效、有效标准。 有效、显效计入总有效。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椎-基底动脉Vm 比较 治疗前两组RVA、LVA Vm 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RVA、LVA Vm 高于西药组(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椎-基底动脉Vm 比较(cm/s,±s)

表2 两组椎-基底动脉Vm 比较(cm/s,±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RVA LVA治疗前 治疗后联合组西药组治疗前 治疗后61 61 t P 36.84±3.48 35.73±3.56 1.741 0.084 48.57±7.24*43.13±6.05*4.503<0.001 34.85±3.23 35.08±3.43 0.381 0.704 47.81±6.26*41.54±4.64*6.285<0.001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联合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 血浆黏度、 全血低切黏度均低于西药组(P<0.05)。 见表3。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mPa·s,±s)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mPa·s,±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血浆黏度治疗前 治疗后联合组西药组组别 n 全血高切黏度治疗前 治疗后全血低切黏度治疗前 治疗后61 61 t P 7.82±1.63 7.43±1.52 1.367 0.174 5.13±0.35*6.35±0.42*17.429<0.001 13.31±1.65 13.73±1.23 1.594 0.114 8.04±1.31*9.25±1.65*4.486<0.001 3.16±0.58 3.32±0.46 1.688 0.094 1.74±0.28*2.36±0.32*11.388<0.001

3 讨论

VBIV 患者临床多表现为四肢麻木、恶心呕吐、眩晕、行走不稳、视力模糊等,严重影响身体健康[6]。临床针对VBIV 患者多采用倍他司汀进行治疗,可有效扩张毛细血管,抑制血小板凝聚,缓解临床症状,但长时间服用,不良反应较大。

中医认为,VBIV 属“眩晕”范畴,是由于肝肾阴虚、血运不行、气血不足,血液无法及时上奉养脑所致,主张以化痰通络、补肾养肝、燥湿化痰、活血通络之法治疗[7]。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由多味中药组成,其中半夏性温、味辛,可平肝熄风、燥湿化痰;白术性温,味苦,可燥湿利水、补气健脾;天麻性平,味甘,可平抑肝阳、息风止痉;泽泻性甘,味寒,能利水渗湿、泄热;陈皮性温,味辛、苦,可利水通便、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茯苓性平,味甘、淡,可健脾安神、利水渗湿;钩藤性寒,味苦,可息风定惊、清热平肝;甘草性平,味甘,可清热解毒、补脾益气。 诸药配伍,共奏燥湿化痰、活血通络、补肾养肝之功效。

本研究中,联合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RVA、LVA Vm 高于西药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低于西药组(P<0.05),由此说明,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倍他司汀治疗VBIV 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椎-基底动脉Vm,调节血液流变学水平。 原因分析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中天麻含有天麻素成分, 不仅可有效抑制椎-基底动脉血管收缩,减少血管阻力,修复受损脑组织,还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 具有改善微循环效果;茯苓、白术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氧化、减少自由基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半夏可通过抑制中枢,发挥止吐作用;陈皮具有抗血栓效果。 因此,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辅助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调节血液流变学水平, 改善椎-基底动脉Vm。 综上所述,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 倍他司汀治疗VBIV 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汤合泽泻全血
泽泻到底“毒”不“毒”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UPLC-MS联用同时测定建泽泻中8种三萜类化学成分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茵陈蒿汤合五苓散加减方对正常小鼠肝组织内细胞因子IL-6、IL-18表达的影响
长江流域春季设施栽培东方泽泻和川泽泻花薹的产量与品质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麦冬汤合牛膝饮加味治疗的效果观察
微量全血彗星试验检测电子制造业不同工种人群DNA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