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忘的食物(两则)

2021-05-17王彦耘

北京文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咸肉玉米面蛤蟆

王彦耘

蛤蟆含蛋

一想到故乡的“蛤蟆含蛋”,我就口角流涎。故乡的蛤蟆含蛋,类似于现在的夹肉饼,但那味道要比现在的夹肉饼好吃得多。

我的故乡是萨拉齐镇。萨拉齐镇过去有个推独轮车卖咸肉的人,人们叫他老马,叫马什么,不大清楚。我只记得他四十多岁,高高的个子,魁梧、英俊、壮实。每天下午五点多钟,就“嘎吱嘎吱”地推着一辆木轮小车出来了,往他那固定的地界——街中心“悦来酒馆”门口一停,既不挂幌子,也不吆喝,立马就有不少食客围过来。他的独轮车是全木头的,比一般平板车高,单轱辘,在车板儿下面。车把下各有一条“腿”(两支架),停下之后,正好与前面的轱辘形成一个三角区,三脚鼎立,非常稳当。车板儿上面有一圈儿寸许高的围槅,围槅内有一大坨用竹签码好的咸肉,大约有三十多斤。这肉,码得很特别,一片儿一片儿的,码到一定高度,插几根竹签,然后再码,码两尺高,呈长方形状,正好够他伸手操作。不用时,用一块苫布苫着;用时,掀起一角,一刀下去,碎纷纷的肉屑立马就从肉垛上剥落下来,要几两,便用小盘秤给你称几两。

他使用的刀,是一种特殊形状的片儿刀,长一尺二寸,宽刀面,呈月牙形,刀刃極锋利。刀把不长,一拃多,颜色呈暗红,油光锃亮。

凡是五十岁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只要在萨拉齐镇居住过,大概都见过这个推独轮车卖咸肉的马师傅。

马师傅的爷爷虽然是汉族,早年却也是镇子上骡马市有名的“牙纪”。后来看骡马市的老马、老骡、老驴、骆驼比较多,就不再做牙行,在自家院子里开了个屠宰点,专门宰杀那些价格便宜的大牲畜。生肉批给肉贩子,剩下的,就卤制成咸肉,卖给那些做熟肉生意的小商、小贩,或送给酒店用。经年累月,慢慢地就琢磨出了一套卤肉的配方,这熟肉就越卖越兴旺。到马师傅父亲手上,“马家咸肉”已经名声远播,但不上街卖。后来,也不知是何种原因,到马师傅手上,就自卤自卖,开始推独轮小车上街卖起了“马家咸肉”。

新中国成立后,镇子上出现了一个卖“白饦”的小寡妇,叫白翠娥。她做的“白饦”很特别,涂极少的油,放在桶状的煨炭烤炉里焙烤,烤出来的焙子跟白皮饼差不多,人们就给这焙子取名“白饦”。这“白饦”中间有空层,吃起来筋道、酥香。马师傅就是看中这“白饦”筋道、有咬头、中间有空层的特点,把他的咸肉屑填进去,让食客们一尝,食客们大加赞赏,于是他就把这“夹肉”的白饦,起名叫“蛤蟆含蛋”(因其形态特像蛤蟆张嘴含着颗蛋),在市面上卖起来。过去,没有这“蛤蟆含蛋”,他车上的咸肉每天最多卖20斤,有了这“蛤蟆含蛋”,他的咸肉能卖到三十多斤。

我记得小时候,父亲每次回家(他工作单位在外地,离城较远,每月只能回来一次),总要绕道到“悦来酒馆”门口找马师傅买几个“蛤蟆含蛋”,花钱不多,三毛钱一个。因为那是我娘和我们最爱吃的小吃。

马师傅干活很麻利,那种麻利劲儿让你不得不叹为观止。他的小车周围经常围着三五个食客,有要“蛤蟆含蛋”的,也有只要咸肉的。只要你言语一声,他立马回应:“好嘞!”然后拿起大片儿刀,照着车上那坨咸肉的切面,薄薄地一刀,碎纷纷的肉屑立刻从他的指缝间剥落下来。要净肉的,抓一把,上小盘秤一称,要几两就是几两,丝毫不差。要“蛤蟆含蛋”,也是这样,只要你报个数,他动作极快地从车把上的吊篮里抓几个“白饦”出来,拿起大刀,朝那白饦的边沿中间划一个口子,照着那张开的口子将小盘秤称好的肉屑填进去,一个“蛤蟆含蛋”眨眼间就诞生了。

他称肉的小盘秤,就像中药铺里称中草药的那种小秤,铜盘,形状像舌帽,前沿低,后沿高,绳线长,秤杆细。秤星清晰,呈金黄色,满秤能称五两肉。

后来这“蛤蟆含蛋”就消失了。再后来,早市上就出现了卖夹肉饼的流动小摊儿。这夹肉饼,我也吃过,肉是炖好的红烧肉肉块,剁碎了夹在焙子里。做法跟“蛤蟆含蛋”一样,也是在焙子的边沿中间划一个小口,把肉填进去。可我怎么也吃不出当年“蛤蟆含蛋”的那种味道来。

“蛤蟆含蛋”的味道为何难以复制?不得而知。大概是用大牲畜肉卤的咸肉有特殊味道的缘故?当地有谚语曰:“牛头肉、马板肠,香死个他老娘”,“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这都是赞美大牲畜咸肉好吃的谚语,再就是人们的口味在变化。总之,时代在变迁。就像“杠馍”这种小吃,尽管它好吃,吃起来沙酥沙酥的,有一种特殊的味道,人们都很怀念它,但它就是没能传承下来!

大凡一种美食、名吃,都是前辈们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琢磨、创新出来的。“杠馍”之所以失传,可能是其独特的工艺比较繁杂,按成本算,利润没几个,得不偿失。而“蛤蟆含蛋”夹的“咸肉”与“白饦”也存在着工艺比较繁杂这样一个问题。再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牲畜咸肉不再是人们青睐的肉食,这也许是一个主要原因。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美食、名吃,其传承与消失,固然含有各种因素,但有一点不可忽略,那就是,要想得到大众的认可、青睐,必须要货真价实,做到味儿美、香甜、独特,让食客们吃一次,还想着下一次,并让食客们铭心永记,这才是硬道理!

我很想吃“蛤蟆含蛋”!我想念故乡的“蛤蟆含蛋”!

回忆“钢丝面”

关于钢丝面,《中国大百科全书·食品卷册》中是这样记载的:“玉米面制品,状似干燥脱水之饸饹面。制作时先将玉米面稍加水拌湿,经专门机器强力挤轧而成。其色泽金黄、细若毛线、长若绳索,刚而不脆、软而不绵,食之柔韧有力、和润滑口,一反玉米面之常态。其物理变化和钢材冷作硬化过程相似。”

钢丝面出现的时间、地域,书中没有任何记载。我想,时间应该是上世纪60年代末,地域应该是内蒙古西部地区。在我看来,它还是内蒙古面食史上的一次“无奈”创举。为什么说“无奈”?因为在那个年代,城镇居民(成人)每人每月供应的粮食是27斤,百分之八十是粗粮,粗粮有玉米面、高粱米等,玉米面又占其中的百分之八十。家家户户都在蒸玉米面窝窝头,要不就是玉米面糊糊,吃得人们苦不堪言。白面极少,大米更少见。于是有人就创造了一种机器——钢丝面机。我想,这功劳应该记在山西人头上(这仅仅是我的猜测),因为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人,大都是山西人的后裔,他们对面食有一种特殊的爱好,肯定是其中有人苦思冥想,发明了钢丝面机,让钢丝面进入千家万户,让人们对玉米面从比较单调的吃法,变为一种新的吃法而欢呼雀跃。

钢丝面机跟砖瓦厂的制砖机有点相似。体型有大、有小,都是由一种螺旋式的丝杠挤轧出来的。所不同的是,制砖机的出口是长方形;钢丝面机的出口像马蜂窝,由一个个小孔集约组成。由于阻力大,玉米面在强力挤轧的过程中产生高温,使玉米面的组织更加密致,纤维之间无空隙,出来的面条基本上达到了半熟状态。挤轧出来的钢丝面冷却后,特别柔韧,像钢丝,故称“钢丝面”。吃之前,需在冷水中浸泡,然后上笼屉蒸,蒸软乎了吃。如果煮着吃,需要煮好长时间才能软乎。

吃钢丝面有好几种吃法。调着吃,从腌酸菜的菜缸里舀一碗酸汤,用胡麻油炝点扎蒙或葱花,放些香菜调着吃;如果是夏天或秋天,各种蔬菜下来了,做成菜湯调着吃,我喜欢这种吃法。没有腌酸菜的酸汤,或没有蔬菜做菜汤,也可自己配制汤料。把水烧开,撒上盐,倒点醋和酱油,炝点扎蒙或葱花,放点香菜蘸着吃。喜欢吃辣的,用油炝点辣椒面,调一下,就是一道香味扑鼻的盐汤。跟菜炒着吃,就是将蒸熟的钢丝面跟菜一块儿炒。要是有猪肉或羊肉,做成猪肉臊子或羊肉臊子(把肉剁碎或切丁,加作料,熬成汤或上笼蒸熟),与蒸软乎的钢丝面调着吃,那更美味,可惜,当时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你想,当时每人每月只供应二两肉、三两油,谁还舍得用它调钢丝面吃啊!

那时候我们家七口人,兄妹五个正是长身体阶段,供应的粮食不够吃,我们几个只要有空,就到城外挖野菜。母亲为了能让我们吃饱,吃得高兴,有时就从面柜里挖出一盆玉米面,让我到钢丝面加工点换钢丝面。那时候,钢丝面加工点不多,全镇也就那么三四家,每个加工点换钢丝面的人又多,需要排队,一排就是好几个小时。有时去晚了,排到跟前,没了,不得不悻悻而归。有时候换上了,我们兄妹几个都特别高兴,都抢着往灶里填柴火,拉风箱,等着母亲给我们蒸钢丝面。熟了,一揭锅,我们几个你揪一把,他撕一块,来不及蘸盐汤就都吃开了。

吃钢丝面比吃窝窝头顺口,但不容易消化。所以胃不好的人,不能多吃。我记得当时还有一首《钢丝面之歌》很流行,是一首号召大家吃钢丝面的歌,现抄录如下:

“钢丝面,不但群众要吃,干部也要吃。钢丝面,最容易吃,真正消化就不容易了。要把钢丝面当作富强粉来吃,哪一级都要吃。吃了钢丝面,才能思想革命化,才能成为钢铁汉。”

这调子是用“‘老三篇,不但战士要学,干部也要学……”的调子唱的。凡是经历过“文革”的人,大多数都会唱这首歌。

至今我还记得我上大学那会儿,我们在食堂“抢”钢丝面的情景。

那是1973年,我作为工农兵学员考进了内蒙古大学生物系。那时候我们上学是免费的,不需要家里拿钱,包括吃饭都免。我们食堂很大,好几百号学生吃饭,每天都要排很长的队,到各系的窗口去打饭。食堂有时为改善伙食,也做钢丝面。因为就餐人多,吃钢丝面须热吃,所以食堂的大师傅就把蒸好的钢丝面端出来,让学生们自己拿,因此吃钢丝面不需要排队。当时学校跟社会一样按人头供应粮食,大都是粗粮,平时都是窝窝头、圆白菜烩土豆,所以同学们都非常渴望食堂能做钢丝面。每到这一天(一般都是中午),每个大圆桌四周都围满了学生,等待大师傅往出端钢丝面。那热腾腾的钢丝面一出来,同学们就哗啦一下都扑过去了,你撕一块,他揪一块,一会儿,几大笼屉钢丝面就被同学们风卷残云似的抢完了。没抢到的,对不起,只好去窗口要窝窝头吃了。

我感觉,在那个年代,钢丝面能让人吃饱。能吃饱,在那个年代是一大幸事啊!

如今,在市面上,有些超市、饭店也卖钢丝面,那已经是一种怀旧,是人们大酒大肉、鱼虾蟹肉之后的一种调味食品、养生食品。

钢丝面,承载过那个饥饿年代的不幸与无奈!

责任编辑 张 哲

猜你喜欢

咸肉玉米面蛤蟆
感恩玉米面
文怡拿手菜:扁尖枸杞鸭腿汤
安国路的咸肉菜饭
走自己的路
小时候作死被揍的经历
玉米面糊饼
颜值超高的玉米面美食
躲猫猫
咸肉中的亲情
捉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