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怎雷村干栏式古建筑群保护与发展对策

2021-05-17郭松陆彦臻黄思成

美与时代·上 2021年2期
关键词:保护对策发展

郭松 陆彦臻 黄思成

摘  要:怎雷村干栏式古建筑群是中国民族建筑史迹上留存的“活化石”,具有竹木选材、依山就势、空间丰富、架空防潮与安全防盗等特点,但同样存在安全防火薄弱、修缮资金匮乏、保护宣传不够、修建技术失传等问题。据此提出了重视防火体系的全面建设、创建有效的资金投入途径、完善相关政策规范的制定、提高公民的保护意识等建议,以及搭建干栏式建筑技艺传承与创新中心、建立“旅游+”民族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制定新媒体内容服务与宣传推介平台等策略。

关键词:干栏式古建筑;保护;发展;对策;怎雷村

一、引言

古建筑是指在民国以前并具有历史意义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1],因伴随着文化的传承且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映射,保护价值较高。干栏式建筑作为一种传统又极富地域生命力的文化艺术,其保护与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2][3]。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伴随着文化大发展,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本土居民观念意识的改变、乡村旅游的兴旺等给干栏式古建筑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2010年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贵州省怎雷村,因保存有距今上百年历史的干栏式建筑而闻名于世,村内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建筑理念等民族文化底蕴深厚[4]。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村庄建设因人口增加、用地紧缺、基础设施不足势必产生古建筑群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由于怎雷村的干栏式古建筑群知名度高,周边环境优美,具有开展乡村旅游的潜力,若无缜密的计划开发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研究怎雷村古建筑群的现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不仅能促进该古建筑群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也为类似案例提供借鉴。

二、怎雷村基本概况

位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的怎雷村——水语意为“岩脚下的寨子”,距三都县城41公里,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四季气候特征明显,雨水充沛但日照时间较短。地处都柳江与龙江上游分水岭的山脉中,与都江古城垣隔河相望,坡与坡之间形成明显的“V”字形状,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该村由上、中、下及排长四个自然寨組成,面积约为0.52平方公里,至2018年统计有234户,1025人[5],韦姓占全村的绝大多数。村内现有200余栋民居建筑,百年以上的干栏民居建筑有14栋,禾仓有111栋。当地村民均为少数民族,65%为水族,剩余的35%为苗族,因施行婚姻互通,两个民族能顺利地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承[6]。

三、怎雷村古建筑群特点及存在问题

(一)古建筑群特点

在干栏式建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等因素,使巢居、栅居、干栏和半干栏建筑得以共存[7]。怎雷村的古建筑群主要是干栏式和半干栏式建筑,其特点表现为:第一,建筑就地取材,一般多为竹或木材料,易腐烂不耐久,能保存完好至今的古建筑群罕见珍贵;第二,建筑依山就势,利用地形依山而建,立面空间层次丰富,保证了采光和观景的需要;第三,建筑隔热防潮,底层架空使居住在上层的村民免受潮湿侵蚀,也起到了通风降温的效果;第四,建筑安全性强,整个建筑只能从侧面底层楼梯上下,是进入上层建筑内部的唯一通道,由于底层架空和楼梯处的双层门设置,既可预防野兽毒虫侵袭,又可防盗。

(二)存在问题

1.安全防火意识薄弱

干栏式竹木结构建筑易燃,当前村内建筑隐患居首位的是村民缺乏安全防火意识,如小孩玩火、冬春季的火盆使用、电线老化等都有可能引发火灾。更为严重地是村内古建筑群没有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和移动消防器材,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防烟排烟系统、应急广播与照明、安全疏散设施以及灭火器等,一旦发生火灾损失将难以估量。

2.古建修缮资金匮乏

修缮古建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怎雷村古建筑群所使用的竹木材料虽进行了防腐处理,但仍需经常维护保养,而政府一般以项目方式投入资金修缮,项目完成后仍需持续性的维护保养,因此存在资金缺口。再有怎雷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古建修缮成本较高,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而导致经济活力不足,吸引的外部资金有限,村民参与古建筑维护保养的积极性不高。

3.保护宣传力度不够

现怎雷村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村内常住人口多为老人与小孩,这部分人群学习和接受古建筑保护知识的能力有限,宣传教育有难度。再有村寨缺乏有效的保护宣传平台,传统的板报、广播、报纸、电视等宣传形式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微信、博客、直播等宣传形式有待引入,这对互联网一代的青少年吸引力较强,而此类人群是今后参与乡村建设和古建保护的潜在人群,应值得重视。另外,涉及古建筑群的景点介绍多基于村民的口口相传,村寨古建筑群的文史资料还未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从而影响保护与宣传的效果。

4.建筑技艺传承困难

干栏式建筑的建造从选择屋基、备料、立屋,直至最后的装修完毕,均存在复杂的程序与不同的技法。大量新型廉价建筑材料的出现、干栏式竹木建筑市场规模不大和搭建干栏式建筑的复杂艰辛使年轻人宁愿外出务工也不愿意从事干栏式建筑行业。再有,干栏式建筑相关建造工序多为师博带徒弟的实践传承,书面文字记载较少,技艺传承困难,使得村庄建筑更新、古建筑修善的质量难以保证。

四、保护与发展对策

干栏式建筑作为少数民族如壮族、苗族、布依族、傣族、瑶族、水族、侗族等传统民居建筑,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如湖南、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地。由于竹木材料易腐烂不耐久,现保留完好的古建筑群并不太多[8]。保护不代表闭门造车,脱离实际情况仅从主观意识去发展;发展也不代表破坏,而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如“吊脚楼”就是从干栏式建筑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这证明了传统建筑不断融合创新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怎雷村干栏式古建筑群保护与发展对策具体如下:

(一)保护对策

1.重视建筑防火体系的全面建设

竹木结构古建筑群密集的范围内一旦发生火灾,绝大多数情况下将无法及时扑灭,而引发火灾的最主要原因是防火意识淡薄。预防是最好的保护,培养村民和游客的防火意识,建立防火体系非常重要。因此首先必须消除火灾隐患,如按时检查电线、电路和用电设备,对干燥气候的实时预警等。其次进行全民防火教育及消防演练,一方面通过视频案例教育村民尤其是老人和小孩重视防火安全,在重点防火区设置防火警示标识提醒,另一方面定期组织消防演练、提高村民紧急疏散和火灾救援的应急能力。再有引入新型建筑防火材料,包括对现有竹木建筑表面涂刷防火阻燃油漆,室内装修使用耐热防火材料等。最后建立完善的建筑消防系统,如安装应急照明和地面安全引导标识,重点地段设置灭火器,房间配备烟雾报警装置,村寨内修建消防通道等。

2.创建有效的资金投入途径

资金的投入对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资金投入途径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政府项目资金支持,包括合理利用古建文物保护资金,对现有古建筑进行等级鉴定,对历史、科学或艺术价值高的纳入古建筑文物保护管理;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相关项目,制定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明确村寨发展和古建筑群保护用地范围,在整村推进过程中重视对村庄道路、环境、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便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积极争取政府各类扶贫项目经费,如教育扶贫,农业、旅游等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计划中争取有利于村寨古建筑群保护的项目资金。二是利用社会资金,基于怎雷村较高知名度,可引入各类基金会如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等与建筑保护有关的项目资助。也可引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相关企业在村内投资建设特色农庄、开展乡村旅游等,在保护古建筑外貌基础上整体促进建筑内容与形式的再生。还可以让村民还乡创业,如开展乡村民宿,农家乐等促进古建筑群的保护与发展。

3.完善相关政策规范的制定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完善制定干栏式建筑从设计、建设到管理的标准规范,以及古建筑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从制度途径来约束人们对待传统建筑的破坏行为,明确人们应享有的权利与义务。贵州省于2003年实施《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但至今没有颁布针对贵州省干栏式建筑的标准规范和古建筑保护的标准规范。因此,应加快这些规范的制定,建议在政府指导下通过专业机构和村民共同完成。

4.宣传提高公民的保护意识

提高当地村民和游客的保护意识是维持古建筑健康有序的前提。怎雷村于2005年成立了怎雷古建筑群保护管理委员会(村民自发组织),该委员会每星期开一次会议讨论关于村寨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办法,但在运行中任务职责未能明确,缺乏监督机制,未能让广大村民和游客产生强烈保护意识。因此应首先明确主体责任并形成公示制度,可在村口、主要建筑和要道口建立环保宣传牌,就保护措施、村寨清洁、计划安排等进行公示,让公众监督问责。其次将古建筑的保护意识融入中小学义务教育中去,普及古建筑文化知识,从小树立正确的保护观念,强化保护意识。最后对村内现有旅游从业人员进行规范教育,整顿旅游秩序,引导游客保护建筑环境,加强对旅游者破坏行为的罚款力度。

(二)发展策略

1.搭建干栏式建筑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中心

古建筑的修缮维护需要专业人员完成,传统建筑也在技术和材料发展中不断更新,鉴于干栏式建筑技艺交流平台的缺失,有必要在行业内组织搭建干栏式建筑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中心。在中心指导下,首先培养干栏式建筑从业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传承观念。赵翼在《读史》中有这样一句话:“由来艺事妙,正以人品传。设令有市心,画已不值钱。” 此“艺”虽指书画,但与建筑的“艺”是相通的,相关人员要有使命感与责任感。其次建立干栏式建筑行业委员会,对优秀传承人授予相关荣誉称号,对行业授业和学习人员提供专项资金支持,解决传承中后继无人的问题。再次是发掘市场,可在干栏式建筑相对集中的乡村设立帮扶基金,补助村民建设传统干栏式民居,促进就业。最后积极整理干栏式建筑技艺并进行技术创新,从源头上解决师徒口传造成技艺的流失问题,促进干栏式建筑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尤其是功能、材料和施工技术的革新。

2.建立“旅游+”民族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经济发展必然促进休闲旅游业的兴起,“旅游+”可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怎雷村属少数民族村寨,具有优美的景观环境和极具特色的古建筑群,开展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通过旅游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促进居民增产增收和脱贫致富。创建旅游产品如利用特色民居开展乡村民宿、利用民风民俗开展乡土文化体验游、利用现有古建筑群建立干栏式建筑博物馆等,综合开展农事体验、民宿休闲、古建写生、乡村研学等项目,实现旅游对干栏式建筑保护的整体推动,也在一定程度解决了古建筑群保护的资金问题。另外,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在开展旅游的同时要做好相关规划设计,划分功能区域,确定游人容量,以期尽快实现有序的各类建设,明晰设施布局、规范游览组织。

3.引入新媒体内容服务与宣传推介平台

开展乡村旅游或提升知名度等各类活动都离不开宣传,古建筑保护与发展同样如此。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广播、报刊、杂志和电视,具有交互、及时和共享等数字化特点。它是基于电脑端和手机端的信息服务与宣传体系,受众人群多,接受程度高,相关平台建设与运营较为成熟,如以微信为基础的公众宣传平台,以淘宝为基础的商品交易平台,以实时秀为基础的直播互动平台等。怎雷村可依托这些平台进行宣传,建立微信公众号,开设淘宝商店,进行各类活动的互动直播等,推动干栏式古建筑保护利用和村寨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五、结语

干栏式建筑是古代“越人”最主要的民居建筑,在近现代中国南方地区广泛分布,但流传至今保存完好的建筑十分稀少。怎雷村古建筑群是不多的硕果之一,值得保护传承下去。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不应被现代社会发展趋势过分地同化,而应保持原有的特点,怎雷村的古建筑群作为中国建筑史上留存不多的“活化石”,为研究干栏式建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怎雷村古建筑群保护与发展案例的研究,提出“旅游+”美丽乡村的发展建议,协调好古建筑群的保护与发展,以期唤醒干栏式建筑行业的新生,为实现民族技艺的永继传承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吴志峰.徕卡D810 touch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15(5):133-134.

[2]唐建国.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干栏式建筑与环境问题[J].思想战线,2013(S1):11-14.

[3]伏虎.干栏建筑的“低技术”建造研究——以德保那雷屯村落住宅建筑为例[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97-101.

[4]唐莹.少数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路径选择——以贵州省三都县都江镇怎雷村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7):63-66.

[5]袁东升.互动与交融:经济活动中族际关系的多维透视——基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怎雷村的田野工作[J].广西民族研究,2018(3):133-143.

[6]吴大旬.水族与苗族和谐关系探究——以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怎雷村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4(3中):196,208.

[7]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族群·聚落·民族建筑[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8]荆其敏,张丽安.中国传统民居[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4.

作者简介:郭松,博士,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副教授。

陆彦臻,硕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与建筑工程系助教。

黄思成,硕士,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藝术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保护对策发展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