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定莲花池

2021-05-17

广东园林 2021年2期
关键词:观澜行宫莲池

陆 琦

莲花池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裕华路,是保定八景之一的“涟漪夏艳”,为元朝汝南王张柔开凿,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1年,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亲书“古莲花池”横匾后,该名沿用至今。古莲池曾辟为皇帝行宫,不仅以“林泉幽邃,云物苍然”闻名,还因莲花池旁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 年)的人才辈出的莲池书院而声名远播。1952 年11 月22 日,毛泽东主席到保定重游莲花池时说:“莲池之所以有名,关键是莲池书院有名,莲池书院在清末可称为全国书院之冠。”

“古莲花池”牌楼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 年),张柔由满城移驻保州(今保定),重新修筑城垣,疏浚河道,营建保定,同时役使大批由江南掳来的工匠,凿塘挖池,引城西北鸡距泉和一亩泉之水,种藕养荷,构筑亭榭,兴建园苑,名谓“香雪园”。后因荷花繁茂,又称“莲花池”。时人郝经在《临漪亭记略》中曾赞曰:“虽城市嚣嚣,而得三湘七泽之乐,可谓胜地矣。”

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 年)园苑被地震震毁,仅存莲池。明清两代几经修葺,园内琼楼玉阁,画舫楼船,奇花异卉,仙禽灵兽,芙蕖香荷,景色达到了极盛,组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清乾隆皇帝、嘉庆皇帝、慈禧太后等巡幸过境,均在此驻跸,乾隆皇帝一人就达六次之多。乾隆年间时任清苑知县的时来敏有《莲漪夏滟》诗:“一泓潋滟绝尘埃,夹岸亭台倒影来。风动红妆香细送,波摇锦缆鉴初开。宜晴宜雨堪临赏,轻暖轻寒足溯洄。宴罢不知游上谷,几疑城市有蓬莱。”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攻陷保定,园内宝物被抢劫一空,亭台楼阁几成灰烬。次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为谄媚慈禧,耗费巨款复建莲花池。但至1949 年解放前夕,莲花池多次被毁已破败不堪,今日所见为解放后修复。

莲花池总面积为2.4 万m2,以池水为主体,面积7 900 m2左右,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清代时莲池水面有南北大小两岛,池水以南面大岛作为中心岛界分南、北两池。北池呈不规则矩形,北面小岛用桥又将池水隔为东西两段,水心亭立于岛中,池岸叠堆散石,杨柳垂丝。宛虹拱桥将南、北二岛相连。南池呈半月弧状,较为窄小,外围峭壁环峙,松柏滴翠,仿山涧溪流。莲池环水置景,以水为胜,临漪亭位于池中,水东楼、濯锦亭、观澜亭、藻咏楼、君子长生馆、响琴榭、高芬阁等亭台楼榭,环池而设。建筑和园林融为一体,构思奇巧,布局严谨,格调清雅,置身园中,有疑入“蓬莱”之情趣。

a“春午坡”假山

b 直隶图书馆

c 水东楼

d 含沧亭桥

园门北向,一进园门,便可见到春午坡及两侧长廊。春午坡为入口假山影壁,将园内美景尽掩其后。假山由太湖石和本地山石组成,有石蹬可达顶端,为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南坡正中嵌有“春午坡”三字刻石,左右是清乾隆皇帝即景题咏的石竭。春晴日午季节,植栽坡上的牡丹盛开,花艳一片,苏东坡《雨中看牡丹三首》有“午景发秾艳,一笑当及时”之句,故取名“春午坡”。东长廊内中有清代乾隆、嘉庆皇帝巡幸莲池时的御制诗碑,以及自明代至民国时期对修葺莲池、创办书院和设置行宫的碑记等。

穿过春午坡为莲花池牌楼,坐南朝北,三门四柱歇山顶,高约10 m,朱漆彩绘,门前有石狮雄踞左右。北向门额上写有“古莲花池”横匾,两侧栏额题词“摇红”“涤翠”,对应园林“茂树葱郁,异卉芬蒨”的景色;南向枋心“莲漪夏艳”四字为昔日八景景名,两侧栏额的题词“蜺带”“霞衣”,是对北池水景宛虹桥和满池荷花的赞美。

濯锦亭为四角重檐攒尖顶,四周围廊通透,南面临水,是夏日观赏荷景的好处所。濯锦亭最早建于元代,取唐代诗人杜甫《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诗“奉乞栽桃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末句的头二字而命名,“濯锦”暗喻荷花,与此处实际观景切合。至濯锦亭处路线分东、西两路。东路则沿东岸有直隶图书馆、水东楼、含沧亭、篇留洞、观澜亭等到达南部景区;沿西环路依次经过花南研北草堂、万卷楼,高芬阁,可继续沿西路前行至响琴榭、君子长生馆、蕊幢精舍等;也可过曲桥到达中部宛虹亭,过宛虹桥经藻咏厅到达南部景区。

直隶图书馆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一座两层的西式小楼,平面呈“凸”字形,凸出部分为三层的入口门楼,顶层建有八角钟楼,是清代直隶省最早的图书馆。1928 年更名为河北省立第二图书馆,1932 年再次更名为河北省立莲池图书馆。图书馆西南处的水东楼在莲花池园内正东部,楼高二层,面阔五间,为单檐歇山式屋顶,登楼可俯瞰莲池全景。

跨过含沧亭桥,即为南、北池分界的中心大岛,东端是园中最大的假山,由沟通南北池水的东渠环抱。假山内有石洞相通,由块石精叠巧筑而成,三个洞口可供游人出入,洞名“篇留洞”源自苏东坡“清篇留决谷”之意境,洞中有乾隆皇帝手书的即景诗刻石。假山顶上有四柱方亭,攒尖顶,取名“观澜”,此处原是莲池十二景中的泺淯亭,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烧毁,重修时改为现亭名,“观澜”二字是清代直隶总督杨士骧所书。驻亭观池,风舞荷叶,如同碧涛波澜。观澜亭和园内诸亭的顶端均作“莲叶托桃”状,复修莲池时,工匠作此顶讽刺八国联军入侵时慈禧“连夜脱逃”,以抒百姓之愤。

a 篇留洞假山

b 观澜亭

c 藻泳楼

d 临漪亭

e 高芬阁

f 君子长生观

篇留洞西南有一座汉白玉三孔石桥“绿野梯桥”,为元代所建,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桥身长9.65 m,宽2.65 m,中间主拱顶头上的吞水兽,造型古朴浑厚,刀法粗犷简练。跨桥折东可通竹林深处的寒绿轩,此处也是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轩名取自宋代欧阳修“竹色君子德,猗猗寒更绿”,是静心养神之地。往南可达红枣坡,是一座堆土叠石的假山,因山上遍植红枣而得名。坡顶有四角方亭耸立山巅,亭子三面虚敞、一面成壁,因亭内存有辽、金、元时期陀罗尼经石柱六幢,故名“六幢亭”。

篇留洞西面的藻咏楼,位于莲花池园内正南部,为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藻咏楼“前矗峻岩,后临芳渚,池水三面环之,嘉木扶疏以映阶,灵石偎佹以延牖。”古代文人墨客常在此吟诗作赋,故名“藻咏楼”。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该楼被焚毁,1902 年重建单层的“藻咏厅”。现藻泳楼是2002—2005 年按旧形制重建,为两层楼阁,坐南朝北,有回廊环护。

临漪亭,又名“水心亭”或“水中亭”,建在水中石砌的台基上,平面八角攒尖屋顶,底层有回廊,柱间装修隔扇门窗,内有旋梯可达二层,倚窗四望,天高水远,心旷神怡。亭北有衔接北岸的五孔曲桥。南面的宛虹桥为1977 年重建,通体用汉白玉砌成,如长虹卧波而得名。临漪亭与南北两桥构成莲池风景之中心,清乾隆皇帝游园写有诗曰:“临漪古名迹,清苑称佳构。源分一亩泉,石闸飞琼漱。行宫虽数字,水木清华富。曲折步朱栏,波心宛相就。”

濯锦亭西北的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花南研北草堂,是一组硬山墙瓦顶的单层平房,三开间的正房是花南研北草堂,左边房子称“重阆之居”,右边屋子叫“因树轩”,喻比此处是适于隐居的神仙住所。乾隆皇帝在《莲池行宫十二景题咏·花南研北草堂》中赞叹说:别有平台宛转廊,绯桃绿柳艳韶光。若云不羡清幽好,何必颜堂曰草堂。”

西面紧邻花南研北草堂的万卷楼及高芬阁,均为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万卷楼高二层,前临北池,岸边“寿藤二株,蟉曲倚架,花时弥覆如设紫丝步障。”元人贾辅在元太宗八年(1236年)建成万卷楼,藏书楼中。光绪年间藏书达三万多卷,楼下用作莲花书院学生观书之所。高芬阁南与藻泳楼相望,两层高,歇山顶,四周有廊道,首层南侧室外有平台伸向水中,便于赏荷。阁名借用《晋书·郗鉴传》赞语“高芬远映“的词句来赞美荷花。清乾隆皇帝赞叹说:“延楼连属贮羲文,相映罘罳瑞色氲。那更名言藉司马,早应此阁号高芬。”

a 宛虹桥与临漪亭

b 响琴桥

响琴涧位于莲花池园内的西北角,是当年引鸡距泉和一亩泉水流入莲池的一段壕涧,壕涧西高东低,形成流水落差,涧内散置礁石,流水击石如拨动琴弦,故名“响琴涧”。响琴榭跨筑其上,为三开间,榭顶造型似扬琴。跨越壕涧另有石桥一座,叫响琴桥。过桥向东可通往临漪亭、高芬阁。

从响琴榭往南就是君子长生馆,位于莲花池园内正西部,其在宋代为道教宫观,元代初年道观一部分被并入莲花池园林。行宫时期,其原是十二景之一鹤柴内的课荣书舫,清同治年间,《徽辅通志》编修局设此,因见一墨迹砖刻拓片上有“君子长生”四字,将课荣书舫改名为“君子长生馆”,寓“君子之德,与世长存”之意。该馆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坐西向东,歇山屋顶,前有卷棚顶抱厦三间,四周庑廊环抱,外有平台建于水上,可凭栏赏荷、垂钓,清同治十年(1871年)前称作“钓鱼台”,后改成现名。门额上有“君子长生馆”匾,两边楹联:“花落庭闲,爱光景随时,且作清游寻胜地;莲香池静,问弦歌何处,更教思古发幽情。”君子长生馆两侧建有相互对称的配房,南曰“小方壶”,北称“小蓬莱”。

猜你喜欢

观澜行宫莲池
旅居的神灵:南京湖南定湘王行宫史事考
我的书法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观澜文学社
朱顶红
论元稹《行宫》的主题意蕴
湿地观澜
读迷作品
赏荷
项城袁世凯行宫(故居)园林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
暗藏玄机的匾